曹霞
202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回答记者提问的“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时说:“我教了40多年高中了,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幼儿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好的教育,就應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唐校长说的整理东西的习惯、运动的习惯、给生活带来优雅和美的感受等正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使其终身受益,集体中每个人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则能带来秩序与美好。那么,幼儿园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环境熏染,外化规范,呈现行为范式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要建立班级秩序和规范,使幼儿把行为范式显性地呈现在环境中,从而幼儿感受和体验环境的有序,通过对范式的观察和模仿获得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
1.行为范式来自教师,教师的行为习惯会让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因此,教师应特别注重自身的言行,向幼儿传递文明、卫生、运动、学习等各方面的规范要求,使幼儿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遇到事情该怎么做。
2.行为范式来自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相当大。身边的同伴文明友善,遇到问题总是协商解决,幼儿也会与人友好相处;身边的同伴常以言语攻击、肢体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人,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
3.行为范式来自文学作品、环境中将规范物化的图标。文学作品中正面角色的谦虚有礼、诚实勇敢等行为,环境中爱护图书、保持安静、有序取放材料等的图标,都能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范式,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讨论,内化规范,理解行为意义
规范的制定如果缺乏幼儿的参与,那么执行的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因此,教师要从幼儿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经常性地组织集体讨论,以引导幼儿逐渐理解规范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理解规范、内化规范甚至参与制定规范,防止意识和行为的分离。比如,小一班幼儿在一次午餐后散步,女孩在前,男孩在后。女孩经过中班种养区的金鱼缸时金鱼悠然自得,丝毫未受影响,而男孩经过时几条金鱼在缸里四处乱窜,惊慌不已。回教室后,教师带领幼儿开展了讨论:“为什么男孩经过时金鱼会那么慌张、害怕?”通过讨论,幼儿知道了是男孩的大声嚷嚷使金鱼受到了惊吓。在下一次散步时,幼儿发现,安安静静走路,金鱼真的就不乱窜了。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行走的礼仪还有哪些。此后,园内散步、上下楼梯、园外出游时,小一班男孩的行为文明多了。实际上,班级里的很多规范都可以通过讨论确定:吃饭后小椅子放到哪里,午餐时轻声交谈的声音多大合适,值日生应该完成哪些任务,等等。在讨论、完善规范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会更自觉、自愿地执行规范。
三、多种方法,固化规范,使行为变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收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不断强化幼儿对规范的认知,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常态化。通过换位体验,让幼儿尝试体验打人、推搡等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制订“我的双休日”“春游计划”等活动规划,让幼儿知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职责,从而增强责任心;通过熟练使用八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语言请求法、数数轮流法、先来后到法、点兵点将法、抓阄法、女士优先法、猜拳法、实力PK法),让幼儿学会解决矛盾与冲突;通过“值日生”“文明小卫士”等活动,引导幼儿亲身参与维护集体秩序的活动中,让徽章、绶带等激发幼儿的荣誉感;通过设计、制作文明图标,进一步巩固、维持、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将规则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园有效配合。教师应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适宜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法,要引导家长在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上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在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上与幼儿园保持同步。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具体、全面、可操作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课程,包括常规项目和自选项目。常规项目即每日必做“功课”,指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各年龄段的“家务事清单”“感恩三仪式”(问安、道谢、道别)等;自选项目包括亲子义工活动(学做爱心小使者)、植树活动(学做绿色小使者)、家庭出游(学做文明小游客)、生日派对(学做热情小主人)等。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乎幼儿自身发展与未来社会秩序,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幼儿园要用最真实、最活泼、最有效的方式,与幼儿共建规范与秩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