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丽
不知何时起,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课间圈养”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不少学校以强调纪律为名,想方設法让好动的小学生安静下来,美其名曰“文明休息”。(4月12日 《半月谈》)
“课间10分钟校园太安静”的现象受到诟病已久,如今仍受关注,说明问题并未根除,仍有值得讨论的必要。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由成长的空间,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紧张的情绪才能得到放松,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这才是少年儿童应有的姿态。
然而,如今的一些小学过度强调“静”,而忽视了“动”。入室即静,入座即学,课堂安安静静,课后也严守纪律,不准跑跳,不准喧哗。所谓的“文明休息”实则是在压抑学生个性,违背教育规律。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允许孩子在合适的时间释放情绪。让学生“野”起来,该动的时候动,该静的时候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才是理想的校园生活和学生成长姿态。
诚然,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对上述理念并非不懂,而是“不能”或“不敢”。究其原因,估计有“两怕”:一怕出现安全问题,引起不必要的家校矛盾;二怕孩子“野”惯了,玩性上来,影响学习。而“安全问题”是首“怕”。
要让学生“野”起来,必须解除学校及教师的后顾之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校园意外安全事故处置机制,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客观、公正、科学地认定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家校矛盾,坚决不让无理“校闹”得逞。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政府“埋单”为小学生购买相应的人身保险,防患于未然,给学校和教师吃下“定心丸”。学校要制定科学周密的学生安全防护措施,全力排查校园安全隐患,提高校园安全保障水平。
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教师对学生文化科目成绩的关注度,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倾向,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真心希望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孩子们能在校园里“野”起来,爱玩之心得到尊重和保护,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