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战胜
(河南省安阳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河南 安阳 455000)
病鸡以出现腹水、右心扩张、肺脏水肿及肝脏损害为特征,其死淘率较高。
1.1 遗传因素 本病与鸡的品种、性别和龄期有关。
一般外种鸡比本地鸡发病率高,大型品种鸡发病率高于中小型品种鸡,肉仔鸡中公鸡比母鸡发病率高。本病以3~6 周龄肉鸡发病率最高。
1.2 环境因素 一方面鸡舍密闭导致舍内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环境缺氧,另一方面肉鸡代谢旺盛,需氧量增加,二者叠加可诱发本病。
1.3 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大,个体氧气摄入量减少,粪便清理不及时,有害气体刺激鸡的呼吸系统,光照、免疫、转群操作不当均可引发腹水综合征。
1.4 营养因素 肉鸡采食量增大,生长速度过快,导致耗氧量增加,引起相对缺氧时,可引起腹水综合征。
硒、VA、VC、VE、磷等缺乏也是引起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诱因。
1.5 疾病因素 肉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时,机体代谢的有毒产物可导致肺、心、肾等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增加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某些疾病引起的机体慢性缺氧,心力衰竭也可引发腹水综合征。
1.6 毒物因素 饲料变质或发霉,长期或过量使用磺胺类药物,饲料中的钠盐含量过高,长期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均会导致腹水综合征发生。
本病生长速度快的肉仔鸡易发,病程一般为7~14 d,发病率3%~5%,死亡率可达50%。
发病初期肉鸡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蓬乱,缩头、嗜睡,独居一处,不愿活动。3~5 d后病鸡腹部膨大,皮肤变薄、发亮,严重者皮肤瘀血、发红,触压有波动感,其行动困难,步态不稳,两翅上下扇动。严重时病鸡生长停滞,呼吸困难,头面部发紫,皮肤发绀,腹泻,最后衰竭死亡。急性型患鸡多突然拍翅倒地,抽搐而亡。
病死鸡组织器官瘀血、水肿,骨骼肌瘀血。腹部充满淡黄色液体,有时可见纤维蛋白凝块。心脏肿大,质地变软,右心室扩张,心包膜增厚,心包积液或有胶冻样物质。肺瘀血、水肿。肝脏肿大或萎缩,质脆,呈土黄色或黑褐色,边缘钝圆、变厚,表面凹凸不平,覆有一层胶冻样黄色纤维素样渗出物。肾肿大、充血,有尿酸盐沉积。肠黏膜有少量出血,肠壁水肿、增厚。
该病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饲养管理情况,可作出诊断。
5.1 选育优良品种 避免肉鸡发病应选养腹水综合征发病率较低的品种。种鸡场要培育生长性能良好且对缺氧有耐受力的肉鸡品种。
5.2 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通风换气,适时打开门窗排出鸡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随着鸡日龄的增长,通风换气量要加大,尤其是饲养后期。通风时,防止舍温忽高忽低,以免引起应激。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及时分群,及时清除舍内粪便,保持垫料干燥。
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避免细菌、病毒滋生。
5.3 合理控制光照 适当控制光照可降低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率。减少光照时间可使肉鸡生长速度放缓,骨骼、肌肉发育和心血管系统发育更加平衡。
通常采用间歇式方法提供光照,1~3 日龄24 h 照明,4~7 日龄20 h 照明,4 h 黑暗,8~14 日龄16 h 照明,8 h 黑暗,15~21 日龄18 h 照明,6 h黑暗,22~28 日龄20 h 照明,4 h 黑暗,29~35 日龄22 h 照明,2 h 黑暗,36 日龄至出栏,23 h 照明,1 h黑暗。
5.4 科学配制日粮 喂给肉鸡优质全价配合饲料,禁喂发霉变质饲料。
控制日粮能量水平,鸡6 周龄前饲料中的油脂含量保持在1%左右,7 周龄至出栏油脂含量不超过2%。确保日粮氨基酸平衡的同时适当减少蛋白质的供量,1~3 周龄日粮粗蛋白占20.5%,4~6 周龄粗蛋白占18.5%,7 周龄至出栏粗蛋白占18%。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在0.9%~1.1%,磷的含量应在0.7%~0.8%,食盐含量控制在0.37%以内。
饲料中添加丰富的VC、VE、硒等营养物质,增强鸡的抵抗力。
5.5 早期限饲 早期限饲可减少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肉鸡2~3 周龄适当限饲,每天采食量减少10%~20%。饲喂低蛋白和低能量饲料也可减少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1~14 日龄鸡喂以能量水平为11.5 MJ/kg 的低能日粮,21日龄后饲喂能量水平为12.97MJ/kg的高能日粮。
5.6 合理用药 对鸡的心、肝、肺等器官有毒副作用的磺胺类药物要慎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也不能长期使用或用量过大。
饲料中适当添加阿斯匹林、山梨醇、脲酶抑制剂等可减少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及死亡。为防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诱发腹水综合征,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防病。
5.7 减少应激 长途运输、转群、接种期间可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VC防应激。
5.8 及时治疗 病鸡隔离,口服双氢克尿噻6 mg,每日2 次,连用3 d。饲料中加柴胡、龙胆、泽泻、车前草、木通等解热、疏肝、渗湿、利水的药物,对防肉鸡腹水综合征有一定作用。无治疗价值的肉鸡及早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