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1150)
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总发病率的20%~40%,是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或阶梯性加重/恶化过程,遗留明显的后遗症,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1-2]。本研究用氯吡格雷联合血栓通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9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接诊的早期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试验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7.78±3.24)岁;脑梗程度为轻度17例,中度23例,重度5例;合并冠心病11例,高血压28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7.80±3.18)岁;脑梗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22例,重度4例;合并冠心病12例,高血压25例,糖尿病9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3]:①发病后7天内经临床治疗干预病情不稳定或病情持续加重,使用药物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继续增加,即为肌力、意识状态、语言功能等逐渐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2分且大于2分;②病情加重后,MRI或脑部CT检查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排除。发病后数小时至3天为早期进展型;发病后3~7天为晚期进展。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经MRI、头颅CT检查确诊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②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发病72h内入院。
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精神疾患;④心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死;⑤梗死后出血;⑥出血性脑梗死;⑦合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管性疾病;⑧合并脑萎缩、脑白质、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神经系统病变;⑨长期药物依赖史;⑩大面积脑梗死;⑪严重感染;⑫短暂性脑缺血;⑬凝血机制障碍。
入院后两组接受降血压、抗血小板、降脂、脑保护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口服氯吡格雷(苏州天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12)75mg,日1次。
试验组加用血栓通(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081)45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日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
采集治疗前、治疗14天后外周静脉血3mL,测定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
参考NIHSS评分对治疗前、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42分,分值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反比。
观察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肢体感觉麻木等症状体征消失,NIHSS评分降低90%及以上,肌力为Ⅳ~Ⅴ级,意识完全恢复为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30%~89%,局灶性神经功能轻度障碍,肌力低于Ⅲ级,生命体征得到恢复,意识基本恢复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临床症状呈加重趋势,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为恶化。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组别 例 全血低切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 全血高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8.29±3.18 15.48±3.79 3.51±0.88 3.35±1.01 5.72±1.24 5.54±1.18 1.84±0.24 1.70±0.21试验组 45 18.30±3.15 11.20±2.14 3.53±0.90 2.29±0.54 5.69±1.22 2.86±1.04 1.86±0.25 1.39±0.16 t 0.015 6.597 0.107 6.209 0.116 11.430 0.387 7.877 P 0.988 0.000 0.915 0.000 0.908 0.000 0.70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 5 2 5.2 0±3.4 5 1 9.7 9±2.6 5 8.3 4 2 0.0 0 0试验组 4 5 2 5.2 4±3.3 8 1 4.1 7±2.0 8 1 8.7 1 1 0.0 0 0 t 0.0 5 6 1 1.1 9 1 P 0.9 5 6 0.0 0 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渐进性加重,急性期脑血管再开通和组织缺血时,产生大量自由基,损害细胞膜,进而诱发脑水肿加重、进行性缺血损害、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神经细胞坏死等,危害性极大[4-5]。氯吡格雷是临床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其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结合其血小板受体,对二磷酸腺苷介导的Ⅱb/Ⅲa受体形成抑制作用,拮抗血小板聚集[6-7]。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机,瘀血痰浊阻于脑络,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活血化瘀可促进病灶周围血液循环改善,解除血管痉挛,并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使组织梗死范围缩小,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提高神经组织耐受缺氧的能力,增加毛细血管网和促进侧支循环开放,降低梗死灶区周围血管压力,改善病情[8-9]。高脂血症所致的血管壁内皮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高脂血症会增加血液黏度,促进血栓形成,在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联合血栓通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可增强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毒副作用。三七总皂苷为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壁,扩张血管,并能拮抗脑垂体后叶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促进微循环改善,增加血流量;拮抗钙离子,扩张脑血管,使缺血所致的血管膜通透性和脑细胞膜增加,提升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恢复梗死后神经功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血小板聚集起到拮抗作用,降低血液黏度,避免血栓形成;可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进一步升高,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脑水肿,减轻神经损伤恶化和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血栓通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