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英
项目后评价作为一种项目管理工具,当前被广泛应用于项目(活动)的策划、规划、分析、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在国际项目后评价方面,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统计预测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框架法(LFA)以及定量和定性效益分析方法等。其中逻辑框架法(LFA)的使用核心是揭示项目各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逻辑框架法(LFA)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项目投资决策水平,降低投资风险。
项目后评价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诸如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援助组织的全球援助项目,包括许多国家才开始广泛使用项目后评价来评价其资助活动结果。
项目后评价根据评价时间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跟踪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和影响评价等3种类型。其中跟踪评价也称为中间评价,可以从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后的任何时间开展;实施效果评价也被称为项目后评价,在项目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影响评价通常称为效益评价,在完成项目后评价报告后一定时间内开展。
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基本理论依据是项目管理理论,应遵循工程咨询的方法和原则,主要包含现代系统工程管理和反馈控制。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对比法,包括有无对比、前后对比和横向水平对比。基本要点是从后评价调查中获得的项目实际情况和在建立项目时确定的特定目标和宏观目标及其他指标对比,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偏差,并查找原因,最终得出进一步有效管理的经验和结论。
统计预测方法:统计预测方法基于统计和预测的原理,旨在总结项目已发生的事实,并预测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常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指标值对比,来显示和说明研究对象的大小、对象水平、速度快慢以及各层次关系是否协调。
逻辑框架法:逻辑框架法(LFA)组合项目的多个因果动态因素,通过一个简洁的框图来分析其含义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项目的范围和任务、界定项目目标,分析实现目标所需要方法的逻辑关系,最终评价项目活动及其结果。
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基于统计数据来计算、分析对象各种指标值。定性分析基于评价专家的直觉和经验来分析项目前后的连续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即时信息,来判断分析对象的特性、进展和变化规律。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应统一互补;定性分析是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会成为毫无价值的量化宣传;定量分析是为定性增加科学和准确性的必要条件,可从根本上促进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1970年,美国国际开发署自行开发并开始使用逻辑框架法(LFA)。目前,许多国家和约2/3的国际组织将逻辑框架法(LFA)运用于其国际援助项目的设计、管理和评价。
逻辑框架法(LFA)的内容;首先,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开始,逐级扩展,获得其影响和后果,然后逐级推导它以找出原因,并得到所谓的“问题树”;其次,通过转换问题树,得到所谓的“目标树”,即将由“问题树”描述的因果关系对应转换为手段目标关系;最后,构建4×4的“规划矩阵”完成后续工作。
自下而上,“规划矩阵”的4行分别代表:项目投入和活动、输出、特定目标和宏观目标等四个级别。从左到右的4列是每个目标级别的叙述、定量指标、指标验证方法和达到结果所需的外部条件。
逻辑框架法(LFA)根据宏观目标、特定目标、输出、投入和活动的水平,针对项目实施活动的所有因素总结其因果关系以及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见表1。
宏观目标:项目的宏观目标是指政策、方针、规划和计划等目标。宏观目标通常超出项目本身的范畴,会涉及到更高层次的总体目标,可以通过多个因素来实现。在此层次,通常由国家(地区)或部门(行业)选择和确定目标,并且通常必须与国家(地区)发展目标相衔接并满足国家(地区)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要求。
特定目标:指直接效果,是项目批准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以称之为直接目标。通常,应考虑项目对受益对象群体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结果和影响,通过由项目实施单位或独立的项目评价机构确定。
输出:这里的“输出”是指项目“完成的工作”,即项目建设内容或输出,如已完成的实际项目(例如港口、公路、油井、输变电设施、城市供水设施等),或改善单位制度、政策、法规等。需要特别注意,项目中涉及的某些服务或就业机会通常不是输出,而是项目的特定目标或宏观目标。
投入和活动:指项目实施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等投入。
逻辑框架法(LFA)是一种分析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助于思考的模式。通过清晰的整体思路,分析和项目运营有关的重要因素,确定对象关系、工作时间、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法、程序。尽管准备逻辑框架是一项艰巨且耗时的任务,但对于项目管理层和评价人员而言,可预先指定项目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宏观目标,并确定其结果。该方法对项目的成功规划、实施非常有益。
垂直逻辑关系:以上每个层次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通常由N个项目特定目标组成,而实现每个特定目标通常需要完成N个特定输入和输出活动。由此元素的4个级别从下到上就形成了3个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逻辑框架法(LFA)的垂直逻辑关系图
水平逻辑关系:水平逻辑分析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验证指标、方法来衡量项目的目标。主要内容是:一经项目先决条件满足就可以正式启动项目活动。一经启动项目活动,同时保证了产生结果所需的重要假设,就应实现相应的输出结果。一经兑现了输出结果并保证了相同水平的重要假设,就可以产生项目直接目标。一经实现了项目的直接目标并保证了相同水平的重要假设,项目的直接目标就可以为项目的总体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见图2。
图2 逻辑框架法(LFA)的水平逻辑关系图
逻辑框架法(LFA)用于建立项目各个目标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分析项目可能的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见表2。
表2 逻辑框架法(LFA)的使用任务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项目后评价进入了发展阶段,评价理论和方法得到较快发展,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等多方面得到不断完善。但项目后评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指标体系构建应注重内容完整,且各指标应具有目的性和代表性。
及时的信息反馈是项目后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项目组应认真细致地分析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如果发现问题和不足,应立即召开研讨会提出解决方案,尽量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要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本质,为今后的项目开展提供参考。项目后评价的关键作用是对项目建设、运行等的开展评价,总结项目建设经验教训,及时向项目组反馈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达到监督约束的目的。
逻辑框架法将现代系统工程和反馈控制理论相结合,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创新,是保证该方法最大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这种方法内容多,涉及面广,其应用应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放在首位,然后系统全面地分析项目的各个方面,提出关键问题、分析主要缺陷,从而为项目决策者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信息,成为沟通高层管理决策和基层员工实际操作的重要途径。
项目后评价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在所有后评价指标中,既要有规模效益指标、客户反映指标,也要有反映项目长远利益的战略指标。专业服务以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为基础,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的服务,后评价人员才能得到各方的尊重,做出应有的贡献。项目后评价在知识积累和管理改进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需要制度化,以保证其持续有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