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学科身份:学术话语中的个体与共同体
作者:Ken Hyland(英)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1550-9
出版时间:2020 年1 月
定价:69.90 元
了解国家学术惯例、掌握学术写作的规范,是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观念发表到国际上并获得认可的前提。正如Hyland 所说:“我们在任何一篇自行创作的文章中都会谈论到自己的若干信息,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搭建出自己与读者联系的桥梁。”由此可见,学者在文章中对自己身份的构建工作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近年来,学术话语愈发受到国内外语言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学术话语中学科身份的构建已成为研究热点。由Ken Hyland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学科身份:学术话语中的个体与共同体》一书,将身份研究和学术话语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向读者介绍了学术话语中的学科身份构建的个性与共性之处,论述了如何在学术话语中将个体与共同体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身份构建的有效性。《学科身份:学术话语中的个体与共同体》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和第二章概述了身份和学科的定义、内容和特征。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话语中身份研究的三种方法。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从体裁、地域文化、个人性格和性别等多个角度分析其对学科身份构建的影响。第九章则讨论了身份研究在学术话语中的应用方法及未来发展。章节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章先对该书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了解释,包括身份、身份认同、学术话语等。作者认为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展示、协商等方式引导他人对自我的认同,同时强调了学科层面的话语权利,提倡运用学科成员认可的语言资源进行学术能力展示。第二章中作者首先提出了“邻近”与“姿态”两个概念,并详细探讨了学科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文化是如何依靠这两种概念而搭建起来的。作者在本章中强调要控制好对“邻近”与“姿态”的倾斜程度,在学科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归属与独立的关系。第三章中作者回顾了身份研究的三种方法——会话分析、叙事分析和批评分析,同时指出这三种研究方法的出发点都是语言,不同之处在于语料。第四章中作者以论文致谢、课题奖项申请书等体裁为例,解释了不同体裁对身份建构的影响。作者在本章中强调了体裁的不同会导致沟通目的、参与者关系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身份形成发生变化。第五章详细分析了学术传记中的“我”的呈现,并提出了学科身份的构建与科研经验和学科特点之间的联系。作者在本章中通过对600 篇相关语料的分析,发现科研经验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包括科研经历、出版经历和相关成就等,会导致学者在身份构建时着重强调学术身份。第六章中作者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探讨了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学科身份构建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香港学生的英文语料考察其文化因素,得出了地域文化的不同会导致学科身份构建结果出现差异。第七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资深学者和作家是如何构建自己身份的,其认为资深学者的学术身份构建效果比年轻学者更好。作者由此得出学者的个性或威望等也会对学科身份的构建造成影响。第八章中作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了性别与立场。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性别作者的语料,发现性别和语言并非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而是先由性别不同造成的立场差异,再由立场差异导致语言中的身份构建出现差异。第九章中作者总结了学科和学术身份之间的关系,强调学术话语中的身份构建是一个过程,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的、会动态变化的过程。
《学科身份:学术话语中的个体与共同体》有着两个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方面,其对学术话语中学科身份的研究极大丰富了身份研究理论成果。Hyland 将身份研究领域引入了学术界,考察了许多学术体裁,充分延展了身份研究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其对身份研究的方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Hyland 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传统身份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以大量的语料研究和实证材料为身份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力地发展了身份研究方向的方法。实际上,在学术话语尤其是学术论文中,学科身份的构建一直有着高度的社会性、多层面性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国内外的学术论文,再结合本书相关观点,笔者认为学术话语中学科身份的构建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学科身份中的研究者形象。在学术性语篇中,作者作为研究者,其研究者形象是其构建学科身份的核心路径。通过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可以发现许多学者习惯将论文中的自称与一些表达研究的词汇一起连用,常见的词汇例如“examine”“analyze”“统计”“分析”“研究”等。这种自称方式可以将作者的“研究者”身份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外显的词汇得出作者是“研究者”的内在含义。如此,作者的研究者形象便被树立了起来。研究者形象树立之后,作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淡化个人观点来促使学术语篇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研究性语言特征更加鲜明,如此便可以构建出自己的学科身份。
二是树立学科身份中的话语构建者形象。在学术话语中,话语的构建者形象可以对读者的语篇阅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学术语篇中,作者的话语构建者形象是其构建学科身份的有效方法。在对学术语篇尤其是学术论文语料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少作者在自称后面跟上表达言辞的动词,例如“discuss”“probe into”“explore”“讨论”“交流”等,另外还有表示语篇架构以及引导读者的词汇,例如“turn to”“focus on”“侧重”“关注”“转换视角”等。通过这些词汇,学术语篇的作者树立了话语构建的形象,让读者在作者的指引下参与到学术语篇中并一步步地感知和接受作者的学科观点,最终构建起学术语篇中的学科身份。
三是通过观点持有者的形象构建学科身份。学术语篇中表达出的观点是读者关注的重要部分,语篇作者明确自己的观点持有者身份,可以有效引导读者对作者的学科身份进行审视。学术语篇尤其是学术论文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自称的单复数(我/我们)使用频率差距非常大,大部分学术语篇的作者使用的是问责风险系数较高的单数自称,例如“我”“I”。如此,作者在学术语篇中的专业性便体现了出来。例如,“I agree with his idea that meaning is not static……”,作者将观点持有者的形象展现给读者,同时展现出了对学术观念的自信、对学术结果的责任和权威,从而构建出了高度专业的学科身份。
四是通过树立权威形象构建学科身份。树立权威性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石,此处的“权威”指的是学术语篇作者表达身份的一种维度,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作者对某个领域具有高度专业的认知。权威形象的树立有两个路径,其一是明确“知识源头”。例如不少学术论文中作者在陈述某知识时,习惯后续跟上观点持有者姓名与年份。清晰、可靠的知识来源可以帮助树立作者的权威形象。其二是明确“对知识的态度”。比如对某个知识明确地表达出“认可”或“不认可”态度。作者对知识的态度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学术承担,对知识的介入态度可以有效帮助其树立权威形象。
五是通过树立可信形象构建学科身份。一般情况下,读者更加愿意去接受一个可信度高的作者所传达出的学术观点,因此,学者在学术话语构建学科身份时,可以先树立可信形象,从而促进学科身份的构成。而要树立可信形象,学术作者需要牢牢把握住学术话语的言据性,即通过“信念”“传闻”“推测”“预期”和“信度”五个言据性类型进行学术话语的陈述。合理使用言据性学术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作者的可信度,从而让学术语篇更易被人接受,而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学科身份构建也会得推动。
六是通过树立评价者形象构建学科身份。这种构建学科身份的路径主要体现在英语学术论文之中,指的是学术语篇的作者对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引用而来的知识进行主观性评价。比如说,英文学术论文的作者习惯在自称后面跟上表示情感的动词,以此表达出自己的评价性观点,例如“I laughed when I heard what he said about quantum research……”,使用情感类的词汇使得学术语篇的语体体现出一定的非正式化,让读者更易接近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并取得一致性。
综上所述,作者构建学科身份路径较为多元化,不同国家的学术语篇中,作者构建学科身份的路径和方式也不同,这主要是受到语言文化的影响。但可以明确的是,在学术话语中构建学科身份必须要作者先树立自己的外在形象,并且要让读者能够通过学术话语对作者形象有一个明确认识,如此才能让后续学科身份的构建得以进行。《学科身份:学术话语中的个体与共同体》一书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其丰富了身份研究的理论和场域,同时扩充了身份研究的方法和路径,指出了身份构建背后的认知和行为,对于当下的国际学术话语研究来说具有突出的理论研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