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华,田志龙
(1.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专用性资产是支持特定交易所做的持久性投资[1]。为了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许多企业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常常进行这种投资以获得与大企业的合作[2]。专用性资产具有高效率优势[3],一些企业依靠这种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技术创新的投入,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举步维坚甚至惨遭淘汰。资产专用性会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吗,其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机制是怎样的?这一话题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Dosi[4]引入“技术范式”的概念,阐述了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汤吉军[5]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认为当企业的创新具有资产专用性特征时,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就会碰到“准租金”的问题从而降低对其创新的激励程度。但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如孙晓华等[6]、Andrea 等[7]认为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许景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专用性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同;于茂荐[9]认为关系专用性投资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李翠芝[10]的研究得出资产专用性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因此,二者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证据。现有文献从组织间学习的视角实证研究资产专用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8],但还很有必要从其他视角来进一步揭开资产专用性作用于技术创新的“黑箱”。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或能力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基础和取胜的关键[11],选择不同战略的企业,其经营特点往往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12]。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而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具体竞争行为,企业的竞争战略可能是专用性资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中介机制。为此,本研究以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工业品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遵循“资源—战略—行为”的逻辑,引入竞争战略作为中介变量,揭示资产专用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之所以选择这类企业,一是这类企业为了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会向它们投入更多的专用性资产,而那些处于供应链最末端的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企业,其面对的客户是最终消费者或渠道的中间商,对它们的专用性投资不明显[13];二是这类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其技术创新对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与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以期给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为理解资产专用性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对处于转型升级时期我国企业的资产投入、技术创新决策等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资产专用性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是指从一种技术(产品或工艺)转换为另一种新的技术(产品或工艺)时所造成的损失和需要支付的费用[14]。转换成本导致技术创新的消极惰性[15]。技术创新转换成本的大小与资产专用性程度高低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会带来企业资产的更新,而在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既有资产只有在发生重大贬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出售或改作他用甚至完全报废。
其次,预防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资产专用性会产生专用性准租[16],专用性资产的接受方(客户)就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去占有专用性准租,投资方就不能得到由其投资所产生的全部成本节约或价值增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投资方所做的投资量就必然小于双方整体利益最大化时专用性资产的投入量。为了防止机会主义的产生,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者们提出了系列治理机制,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方采用这些治理机制能有效地预防投资接受方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样投资方就会对专用性资产进行更充足的投资,从而使企业的绩效处于最优水平。但是,这种专用性投资所创造的最优绩效水平仅仅在单一技术范式发展进程中存在[4],当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从一种技术范式跳跃到另一种技术范式时,这种治理机制所带来的专用性资产的充分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其未来的收益在进行创新投入时难以事先确定[17],而其转换成本随着资产专业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企业越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资产专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本研究采用大量学者们的做法,运用迈克尔·波特[18]34的两种基本战略类型即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来进行研究。
1.2.1 成本领先战略的中介作用
(1)资产专用性对成本领先战略的影响。首先,专用性资产的高效率特征为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可能性。专用性资产是针对特定顾客需要而进行的投资,这些资产在满足客户需要上具有高效率的特征[3],这些高效率的资源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为企业选择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其次,企业对专用性资产投资回报的追求为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提出了必要性。企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是为了满足特定交易中顾客的特定需求,如设计、性能、质量、价格及交货时间等方面,这些要求都会在事先的合约上规定下来,由于专用性投资在超出这种特殊的交易关系后几乎没有价值[19],因此在这些投资作出后,企业迫切需要尽快收回所作的投资并获得回报,这时企业的重心就转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正如韦曙林等[20]所强调的,在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生产率才能获得生存与进一步发展。因此,资产专用性促进了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具有正向影响。
(2)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不需要企业过多地关注技术创新。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强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尽可能地减少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18]34,而这些措施的实施不需要通过过多的技术创新来实现[21]。Miles 等[22]认为防御型企业通常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这类企业更加强调对现有产品与市场的维护、对现有功能的高效利用,而不愿意从事新产品与市场的开发。其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组织政策并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政策是影响组织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要求建立一种正规的、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注重过程与结果的严格控制[18]39。Martins 等[23]认为,机械式组织结构会有很多的规章制度,是阻碍组织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当然,成本领先战略并不是完全排斥技术创新,为了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企业也要进行技术投资来扭转成本驱动因素[24],也需要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来提高运营效率,但企业更加注重对现有产品进行细枝末节的更新,而不是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来提高竞争力,因为技术上的剧烈变化会使过去因为获得低成本而进行的资源投资及积累的经验失去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25]。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负向影响,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成本领先战略具有中介作用。
1.2.2 差异化战略的中介作用
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产业内其他竞争者相比具备了差异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势必要超越企业现有的产品与服务,然而,由于专用性资产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可以作出重要的贡献而在改换用途时只有很低的价值[26],因此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企业来说,差异化战略会造成其既有投资价值的重大损失。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具有负向影响。
迈克尔·波特[18]36提出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通过以下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Mintzberg[27]进一步把迈克尔·波特[18]36的差异化战略方式分解为价格差异化、市场形象差异化、产品设计差异化、质量差异化、支持差异化和无差异化6 种,这些不同类型的差异化分别强调广告、研发与产品开发、可靠性与性能、系列产品和模仿的作用。工业品制造企业面对的是组织市场,在组织市场的采购中,客户的决策更加理性,价格、质量、性能、交货期等会是更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而诸如形象、品牌等在采购决策中退居次要的位置[28]。对于工业品制造企业来说,差异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就是产品本身的差异化,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差异化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差异化战略具有中介效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本研究选择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工业品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选择的初始样本为2010 年12 月31 日前上市的401 家制造业企业,样本期间为2010—2018 年。行业的划分依据为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从401 家企业中除去如下企业:一是在2010—2018年间出现过ST、PT 及重大业务重组;二是本研究所需变量数据不全;三是经营业绩出现重大亏损;四是属于消费品制造行业,本研究将消费品销售额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了50%的企业认定为消费品制造企业。最后得到243 家样本企业连续9 年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CSMAR 与CCER 数据库。
(1)被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用企业的创新投入来衡量。具体来说,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29]。
(2)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为资产专用性,借鉴于茂荐等[9,13]的做法,采用上市公司向其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比重来测量专项专用性投资。Vita 等[30]的研究表明,专项专用性与资产专用性其他维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对资产专用性进行综合性测量。
(3)中介变量。本研究的中介变量为竞争战略,参考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对竞争战略的识别方法[31],共选用7 个指标来度量企业的竞争战略类型。对于成本领先战略,选择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总额)、员工效率(营业收入/员工薪酬)3 个指标来进行测量;对于差异化战略,选择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销售期间费用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营业收入)4 个指标来进行测量。通过对这7 个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用最后得到的成本领先战略因子得分、差异化战略因子得分来测量两种不同的竞争战略。
(4)控制变量。本研究主要从3 个方面来选择控制变量:一是外部环境变量,主要指企业所处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二是企业特征变量,包括企业的年龄、规模、财务杠杆、成长性、组织冗余;三是公司治理变量,主要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度。
样本企业变量定义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变量定义
(1)模型设定。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时间上表现为持续的特征,这种特征在数据统计上表现为自相关,即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另外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差异,即存在个体效应;同时考虑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竞争战略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惯性,当期的竞争战略可能会受到前期竞争战略的影响。为解决自相关、内生性与个体效应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建立5 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对上述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模型(1)用来检验直接效应;模型(2)(3)用来检验成本领先战略的中介效应;模型(4)(5)用来检验差异化战略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1)~(5)中:CV 为各个控制变量;i为第i家样本公司,t为第t年,j为滞后期;λj为各被解释变量的j阶滞后项的估计系数;c、α、c'、b、γ分别为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μi为控制公司不随时间变化的异质性特征的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2)估计方法。以上模型都包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属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为了有效控制模型设定的异方差性问题和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利用Stata 14.0 软件,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对以上5 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资产专用性与成本领先战略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与差异化战略的相关系数也显著为负;成本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而差异化战略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其间的关系有待于后面对模型的验证来加以确定。大部分解释变量间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没有超过0.5 的,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较小。
表2 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模型总体分析。系统GMM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首先,从模型(1)(3)(5)的结果来看,前1 期的技术创新作为自变量对作为因变量的当期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型(2)(4)的结果来看,前1、2 期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作为自变量对作为因变量的当期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也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选择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是合理的。其次,从所有5 个模型的回归扰动项二阶自相关检验的AR(2)值来看,所有模型的扰动项的差分存在一阶自相关(P<0.05),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P>0.05),说明使用系统GMM 估计是可行的。最后,从模型的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来看,Sargan 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将因变量的滞后值作为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它们与扰动项不相关,过度识别现象不严重。以上分析表明,本研究设定的模型及估计方法是合适的。
表3 样本变量的系统GMM 回归分析结果
表3(续)
(2)中介效应检验。一是资产专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直接效应检验。如表3 所示,模型(1)反映在控制了主要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后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为-0.011 4(P<0.0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这表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假设H1得到验证。
二是成本领先战略的中介效应检验。如表3 所示,模型(2)显示了在控制了主要的影响企业竞争战略的变量后资产专用性对成本领先战略的影响,资产专用性对成本领先战略的回归系数为0.001 1(P<0.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资产专用性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研究假设H2得到验证;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加入使原来模型(1)中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战略负向影响的显著性降低了,而成本领先战略对技术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不显著(回归系数为-0.222 9,P>0.1),这是因为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企业也会进行技术创新,但更可能是开展渐进性创新,而不会过多地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通过激进性创新来开发全新的产品或工艺。继续进行Sobel 检验考察成本领先战略的中介效应,计算得Z=-1.247 9(P<0.05),中介效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成本领先战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研究假设H3得到部分验证。
三是差异化战略的中介效应检验。如表3 所示,模型(4)显示了在控制了主要的影响企业竞争战略的变量后资产专用性对差异化战略的影响,资产专用性对差异化战略的回归系数为-0.003 2(P<0.0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资产专用性对差异化战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假设H4得到检验;模型(5)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差异化战略后,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变得不显著了(P>0.1),而技术创新对差异化战略的回归系数为0.9803(P<0.0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差异化战略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进行Sobel 检验,Z值为-2.274 8(P<0.01)。以上结果表明差异化战略在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研究假设H5得到检验。
本研究通过改变对企业竞争战略的测量方式来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参考鲍新中等[21]的做法,用行业主营业务成本率平均水平与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率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以企业营业费用率与同行业营业费用率平均水平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差异化战略。系统GMM 估计结果显示模型仍然显著,各变量符号和显著性水平未发生变化,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
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及战略管理理论,利用我国中小工业品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8 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从企业竞争战略视角揭示了影响的机制。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竞争战略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具体来说,资产专用性削弱了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而差异化战略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差异化战略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了完全中介效应;资产专用性增强了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而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显著的抑制作用,成本领先战略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本研究可能的理论贡献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研究结果对于Dois[4]提出的资产专用性阻碍技术创新的论断提供了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微观层面的证据,研究结果与李翠芝[10]的结果一致。二是为资产专用性影响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机制。现有相关文献主要从组织间学习视角出发研究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引入企业竞争战略作为中介变量,丰富了现有的解释机制。三是拓展了资产专用性在企业战略研究中的应用领域。以往学者们在探讨资产专用性的治理机制时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并购等企业层战略的影响,很少有文献关注资产专用性对企业业务层面基本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本研究的结论对企业与政府可提供以下管理启示:对于企业来说,要设法降低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的阻力,如提高企业资源的柔性、引入风险投资的关系型融资、加强与供应链下游客户的合作创新等;对于政府来说,在技术创新政策制定方面,在经济转型中,为了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应该对资产专用性高的企业给予倾斜性的政策扶持,弥补企业因为资产专用性引起的较高的转换成本所造成的损失,这对于专注于某一领域资产专用性较高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相关思路:一是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以中小工业品制造企业作为对象,研究结论普适性可能不够,未来可以选择更多类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来验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二是变量测量的局限性,只对专项专用性这一维度进行了测量,而且从投入方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测量,没有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程度,未来可以研究更多不同维度的专用性资产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的影响;三是只考虑了企业单边的资产专用性,没有考虑下游客户对企业的专用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