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笔墨塑造”技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实践运用

2021-07-19 13:38刘宫佐
艺术品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技法笔墨山水画

刘宫佐

一、前言

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气韵都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张彦远把绘画分为六科:人物、厘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1],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变成了独立的画科。在技法上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状态而趋向于成熟。而后又出现了勾勒加笔墨晕染的山水画,直到发展成为较为系统的笔墨绘画形式。这种笔墨形式以我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它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孕育了山水画“笔墨塑造”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本文关于“笔墨塑造”技法的研究内容,是在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又具有时代特征,在中国山水画基础上来实践与研究。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是通过画面笔墨技法和外来艺术的影响共同推动下实现的,也形成了丰富的笔墨史“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2],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运用不仅是单纯的技法,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语境的阐释。

中国山水画在现实社会需求的呼唤下,试图担负起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责任,同时,在当代生存环境和精神诉求的人文背景下,由于没有系统构建起山水画审美理论体系和创作的方法论,而追求历史的“散淡悠闲”文人情怀,目前的“笔墨塑造”技法的探讨和艺术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3]。因此,围绕着笔墨来研究梳理中国山水画、从实践创作的角度分析山水画面临的具体表现以及实践运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只有探讨、研究、总结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山水画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笔墨塑造”技法在其形式语言体系的漫长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正是它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主要内容。

二、实验与方法

(一)笔墨塑造技法的实践运用过程

1.晕染塑造法

将墨汁根据实践需要加适量水装入喷壶里,对画面进行喷洒,根据画面需要,不同幅度倾斜喷洒来制造效果,也可以利用纸板或肌理感的线头放置于纸张上进行遮挡,进行喷洒后将其移去,用毛笔再进行调整,使画面整体富有肌理,出现墨色晕染层次感的效果(图1)。

图1 笔墨晕染30cm×60cm

2.贴纸塑造法

利用宣纸、麻纸或金箔纸不同材质的肌理特点,在运用笔墨绘画时,贴纸、金箔等介质让画面出现凹凸质感,利用其褶皱使画面结合墨色达到丰富的肌理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调整,使贴纸与所创作的绘画融合,来丰富画面、笔墨的表现,富有审美价值。

3.滚压塑造法

将海绵滚筒蘸入墨汁中,在画面上来回滚动,接着用毛笔使墨色之间产生重叠渗透。这种既可以用来做底子,可以形成有空间感的立体效果,使画面充满朦胧感,并且能将画面中的不理想部位遮挡住,使画面的视觉效果丰富自然。

(二)山水画笔墨的创作方法

1.笔墨塑造技法与自然写生相结合

时代的迁移变化,画家之身于城市工业的大环境下,局限了当代画家对古代画家提炼的笔墨技巧,导致绘画不能深入自然环境、面对自然进行理性思考和感性的深入。缺少了对现场山水写生的意识,导致笔墨的技法运用、艺术观念在山水画中难以渗透,而现场山水写生对于题材性和主题性的偏向使得笔墨技法又焕发了新生,许多山水画优秀作品因此产生。

笔墨塑造技法在继承传统笔墨规范及表现方法的基础上,把自然的形态样式纳入山水画绘画技法中,以及自然的构图、环境、色调融入山水画创作中,具有显著意义。身处在自然的环境之下,面对山川河流树木类自然景物,对技法及山水画画面产生微妙影响。山水画家白云乡的作品《井底写生》(见图2)在吸收传统笔墨技法运用到自然山川的描绘上,加上现场的实景写生,创作出既有传统笔墨情趣又有时代气息的山水作品。

图2 白云乡《井底写生》50cm×50cm

2.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当代艺术视野的逐渐扩展,在画面中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逐渐成为创作者对画面理解及其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方法之一。在山水画通过笔墨塑造技法对画面进行分割、组合、解构构,将现实主义与画面主体、画面背景结合来表现画面,观众也能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感受到山水画的塑造技法,并通过画面认识到传统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留下一些对画面内容理解的想象空间,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技法突破传统的笔墨技法元素,将时代的特点融入画面中,传统与当代的特点相互碰撞和融入画面,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感和画面的人文特点能够在画面中直接体现,使笔墨塑造技法在画面中更好表达,当然,也具有探索意义和时代价值[4]。通过这种方法,让画面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表现得抽象,可以表现画面整体层次分明,也可以将空间和时间的元素体现淋漓尽致,从而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逻辑。刘国松是较早在山水画领域探索这种超现实的神秘感和宇宙意识的实践者,作品《天地》(图3)中他以宏大的山水场面叙述着当代人对“天人合一”的重新阐释[5]。

图3 刘国松《天地》30cm×50cm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临摹经典对我的创作中笔墨塑造产生的影响

面对于技法的掌握,要想熟能生巧,临摹经典是必不可少的。谢赫六法第六法曰:“传移摹写”,在某种理解上可以等同于“临摹”,但是这句话所指出在模仿、临摹中追寻方法,学习和理解其用以何在。“传”是指传统的继承,是古人先辈在绘画中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传统以人文的特点作为基础,经、史、子、集蕴含的道理与自身绘画追求融会贯通,画面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才能有所体现。“移”是指移技法,学习古人先辈对于绘画的方法步骤。我们如今已经有如此优异的条件作为支撑,更要用心面对经典作品,仔细学习参悟绘画技巧,将技法真正“移”到想要表现得画面中,达到相互契合[6]。先从人文精神上入手找到突破点,再去研究创作的作品来表现技法,这是十分关键的步骤,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也会适得其反。“摹”是在传统感召下的心摹手追,来反映是否内心的感受和表现东西是否一致。“写”不是真的写字,而是“画”的意思,更多是强调笔法,也是画面中绘画技巧的关键,要有书写的意味存在,“骨法用笔”是也。

临摹最主要的是要得其神韵,学方法并且能够具体运用。沈周《庐山高图》(图4)的临摹对于笔墨技法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需要时刻谨记和重新审视的。从临摹古画当中学方法、学态度、学把握全局,经营细节的智慧。无论艺术之路走到哪一步,都要有随时可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临摹的心境,每一次都会有更为精进的感悟和收获。

图4 沈周《庐山高图》193.5cm×98.1cm

(二)笔墨塑造技法对我的山水画创作产生的影响

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我的整体思路以及重点关注的问题和画面效果如下:

(1)画面中的自然景色用先淡墨打底,以画面下方的树木来举例,突出的特点是以浓墨突出淡墨,用树木的墨色衬托挤出中间的屋檐,分割画面并体现前后关系,空间特点一目了然(见图5)。(2)远山的淡墨要简练概括,与近山不同,要虚实结合,拉开前后的空间关系,让画面富有可观赏性。使整个画面的亮部放在中间,与云形成一大片。(3)此构图要有紧有松,留出画面右下部分的一些空间,让画面体现“节奏感”。

图5 纸本水墨《冬至》30×30cm

唐代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指创作要追求主客观、物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在构图上作者注重宾主、空间、开合、布势,运用现代欣赏观念,让作品形式感强,冲击力强[7]。这幅《冬日山川》(图6)在构图上具有大构成的形式,主要映入眼帘的是大山和山脚的土墙房屋,然后是树丛围合着房屋映入赏画者眼帘,再加以深隐的流水,远处配以幽静的深山,大树和房屋相互映衬。

图6 纸本水墨《冬日山川》30×30cm

四、结论

本次创作让我认识到,在笔墨技法方面,应以摹古为主。通过模仿古人笔意来夯实自己的笔墨技法。将古人的笔墨,韵气,皴法,构图,布局等全部加以临摹[8]。领会其深意,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奋练习,才能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可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笔墨技法来表现它。这里的笔墨意在表现毛笔的节奏性,充满写意精神的提按顿挫,从而通过笔意传达出物象或是作者的胸中意气。在塑造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也要在适当位置进行随意点缀,使得画面富有弹性和透气。

在进行山水画笔墨技法实践时,不能照抄自然物象,不能看到什么就直接原班不动的照抄下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空间布局与构图知识,对于自然景物进行适当地取舍与结构重组,达到画面和谐、似与不似的境界[9]。与其说画山水,不如说借助山水之势传达出画面意气与情感。其实所谓的意境,不过是一种画面传达出来的势,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能让观者体验不同的感受。

最后,笔墨塑造作为绘画技法,实践者需要了解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并非像习作时那样,只是把其作为一种练习。山水画的创作,不仅锻炼笔墨用法,空间布局,还考验着造型转换,更是重视笔墨塑造的运用,这种技法不仅是画面中客观物象的体现,更要体现出“意在笔先”。所以,在日后的创作中,我要踏实刻苦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学观念,还要积极地运用笔墨技法创作出反映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达到“笔墨娴熟,运用自如”。

猜你喜欢
技法笔墨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手绘技法表现
笔墨童年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