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月光》创作特征

2021-07-19 13:38吴雨彤
艺术品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调性

吴雨彤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创印象主义乐派的伟大作曲家,他的创作自20 世纪以来,一直被众多现代作曲家欣赏和效仿。《月光》作为德彪西早期钢琴音乐作品中重要的代表作,从晚期浪漫主义逐渐过渡到印象主义风格,体现了一种创作风格的转变。因此,笔者以《月光》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月光》的创作背景进行梳理,对其曲式结构、调性布局以及和声语汇进行具体阐述,探究《月光》创作特征在其音乐风格转变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创作概览

德彪西出生于法国圣热曼昂莱小镇的一个中产家庭,7 岁开始师从肖邦学生莫特·德·福洛维尔女士学习钢琴,1872年顺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专业音乐学习。德彪西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下,开始进行创作,但他并不完全受到传统作曲技法的限制,他偏爱运用一些不协和音响以及游离模糊的调性,写作一些违背传统法则的和声。在这种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下,德彪西接触到不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他的创作起初是深深扎根于传统风格中的。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艺术创作从叙事性转向暗示性和隐喻性,有了更多自由的创作空间和角度,这种创作观念的转变开始于印象主义。

德彪西在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启示下,逐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个人创作风格。1894 年他根据马拉美同名诗歌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扬名四方,这部作品正式确立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而在德彪西的创作领域中,钢琴音乐是最为重要的体裁,在创作初期,他的作品还保留着晚期浪漫主义的部分传统创作技法,并未完全形成明显的印象主义风格。《月光》出自《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贝加莫组曲》创作于1890—1905 年,由《前奏曲》 《小步舞曲》 《月光》和《帕斯皮耶》四首曲子组成,也是德彪西流传度最广的一首钢琴作品,从这部作品中,可以初步探寻到德彪西从浪漫主义音乐逐渐向印象主义音乐过渡的风格演变。

二、整体布局

(一)曲式结构

图1 曲式结构

《月光》为传统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 段从b D 大调开始,B段转到E 大调,最后回到b D 大调,整体调性比较稳定。但是,在和声运用方面,已经开始不再完全强调和声的功能性。本文尝试从“特性”和弦的使用、特殊的和声进行以及特殊调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月光》的和声语汇进行具体分析。

三、和声语汇

(一)“特性”和弦

1.高叠和弦

高叠和弦是指在三度叠置基础上进行排列,并且多于五个音的和弦,比如,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这类和弦通常以省略原和弦中某个音而出现,这样的和弦排列方式通过不断削弱和声的功能性,形成空泛厚重的音响效果。在《月光》中出现了大量的高叠和弦,其中,第10 小节开始以高叠和弦为主,加厚音响效果,使和声变得复杂化。

还有第41 小节的这段旋律是在E 大调的Ⅱ级上构成的一组高叠和弦,左手伴奏的分解和弦与高声部的三度音程连续进行,高叠和弦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特殊的泛音效果,体现出他对音响色彩的追求。

在传统和声中,和弦结构往往以三度叠置的形式出现,高叠和弦在作品中很少运用,但在德彪西的《月光》中,高叠和弦可以独立使用,从而增强不协和音响,加厚和声织体。

2.附加音和弦

附加音和弦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以加入和弦外音,或者用和弦外音来替代原和弦中的音的形式,产生接近原和弦的音响效果,一般通过二度、四度或六度音程中的附加音,用以替代或省略原和弦中的音,从而解决到主和弦。在《月光》中第2小节中,就出现了一个包含二度音程的附加音和弦。

在传统和声中,会避免使用出现二度音程的和弦,和弦外音的出现必定会得到解决,但德彪西在《月光》中,出现了一些带有二度音程的附加音和弦,更加突出乐曲的不协和音响,同时,和弦外音可以附加在原和弦上单独使用而不必解决。这样的和声运用使得乐曲调性变得不稳定,形成一种延留持续的效果。

(二)特殊进行

1.平行进行

平行和弦是和声语汇中一种特殊的同向进行,声部之间保持同等的音程距离,形成一种横向的和弦连接。平行进行的形式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教会音乐中,后来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但极少使用,通常出现在中古调式和五声音阶中,空泛的音响效果产生一种模糊不定的色彩。在《月光》中,德彪西在维持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一系列的平行进行。

《月光》中从第15 小节出现的一系列平行和弦,在持续的Ⅱ级和弦中,高低声部的旋律以同样的八度进行展开,低声部和中高声部的旋律互相结合,不同音区和音色进行碰撞和对比,从而产生丰富的泛音效果。

传统调性音乐作品中在和声方面往往会避免使用平行进行,但德彪西却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平行手法,并将其扩充发展,作为一种特殊音响进行连接,形成一种空洞的音响效果,突出不同的音色对比,同时加厚织体,突出层次,使和声更富于色彩性。

2.替代和弦

替代和弦就是用和弦中具有的共同音或功能一致的和弦替代原和弦,延迟解决到主和弦,并替代属功能组的音,比如,用Ⅲ级替代Ⅰ级,Ⅱ级替代Ⅳ级等,使和声功能进行变得不稳定。比如,在《月光》中第27—28 小节是用Ⅲ级音进行替代,避免直接进行到属和弦上,在b D 大调上用Ⅲ级F 音代替属和弦,削弱了和声的功能进行力度,增强不同的色彩对比。

《月光》第31 小节低声部出现的bA—bG—F 的线条,形成了Ⅴ9—Ⅳ—Ⅲ反常规的和声进行,在第35 小节最后一拍,德彪西使用b D 小调上的b Ⅲ6 和弦代替解决到属和弦上的传统终止式,形成了交替性正格终止。

替代和弦作为现代音乐中的常见手法,使和弦不同的功能组之间,也可以利用共同音进行和弦连接,德彪西运用这种替代和弦,削弱属功能组,丰富了增强了和声的内在张力,使音乐得到延展扩充,和声进行更加多样化。

(三)特殊调关系

离调和弦:

离调和弦是指作品中在原调的基础上,出现临时变化音或临时带变音的和弦,在新调短暂停留之后回到原调,使调性变得模糊,表现形式多样。德彪西在《贝加莫组曲》中运用了部分离调和弦,使调性变得复杂多变。《月光》中第2 小节在b D 大调上出现了Ⅵ上的减七和弦,制造了不协和音响,同时,低声部的长音与高声部的旋律进行连接,延长音乐的进行。

四、创作特征

德彪西在早期创作中对浪漫主义进行理解和反思,在吸收了法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逐渐探寻到具有独特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这一创作风格的转变体现在《月光》中。他欣赏拉莫和库普兰钢琴作品中细腻精巧的特点,注重音色的处理对比,通过独具匠心的和声语汇,通过一系列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形成空泛的音响效果,从而强调乐曲的色彩感。德彪西选用巴洛克时期的组曲结构进行创作,并借鉴法国古钢琴标题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部分传统的技法风格。德彪西在创作《月光》的过程中,试图寻找一种复古的气质,回归法国古钢琴音乐明快简洁的风格。

《月光》作为德彪西早期钢琴音乐作品中重要的代表,对于研究德彪西创作风格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作品的内容与“月光”标题并无太多联系,乐曲没有明确的内容和清晰的音乐形象,而是聚焦于乐曲本身的感觉和意象,德彪西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浪漫主义时期崇尚的标题音乐,他进一步扩展作品的创作自由度和想象空间,显示出向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过渡的倾向,这一创作转变的体现就在于和声思维的创新。色彩与功能在音乐作品的和声结构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因素,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倾向,而在德彪西的创作中,他更注重和声的色彩性,通过分析上述三种特殊的和声运用,可以探寻出《月光》中独创性的和声语汇。德彪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和声进行的常规逻辑,他充分利用各种音型组合,不协和音不必解决,形成独立的个体,他交替使用持续音与经过音,将它们叠加穿插在不同声部,进行音色组合与对比,制造不协和的音响色彩,使调性模糊多变。

从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来看,《月光》仍然是建立在调性音乐基础上,并且德彪西有意模仿了巴洛克组曲形式结构以及法国古钢琴风格特征,扩展以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声运用。《月光》作为《贝加莫组曲》中唯一带标题的作品,并没有明确的音乐形象,主题由零碎的动机组成,旋律丧失主导地位,节奏不规整,不寻常的转调和频繁的离调,使乐曲调性逐渐丧失调中心,调性不再稳定,为了体现乐曲的色彩性,自由运用不协和音响,偏重对音色的运用处理,细节上对速度、力度的把握要求也更加严格。德彪西通过写作新奇多样的和声,突出乐曲的色彩功能,音色成为作品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强烈的色彩感逐渐形成了印象主义音乐,他使音乐与绘画和诗歌紧密结合,形成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德彪西在后期创作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对后世作曲家产生深远影响,并对20 世纪的音乐有所启示和发展。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调性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钢琴家德彪西(上)
美丽的邂逅
谈“调性”
谈“调性”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