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巴金磊,邙光伟,王洪乐,宫宇,康亮,郅学超,胡展森
(承德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山苜楂,中文通用名长蕊石头花,别名霞草,石竹科石头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它的花雄蕊明显长于花瓣,所以得名长蕊石头花。山苜楂产于华北和东北山区,适宜生长在海拔1 000~2 000 m的山地。山苜楂营养丰富,其嫩芽是河北省承德地区著名的山野菜,每年春夏交接时期,人们都会上山采摘山苜楂。目前,山苜楂只作为叶菜类蔬菜食用,其嫩叶和嫩茎做凉拌菜,风味独特,而去涩后的保鲜品是上乘的饺子馅和包子馅原料,味道鲜美,口感良好。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癌、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拮抗有害重金属等作用,因此硒也被称为“生命元素”。随着硒元素的重要性被逐渐发现以及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从吃得饱、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迈进。农产品要向营养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1]。笔者总结了野生山苜楂驯化栽培技术,并对山苜楂施以硒肥,采收嫩芽送至江苏省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硒含量,为供山苜楂和其他富硒农作物种植户提供参考。
山苜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根粗壮且有木质化倾向,呈淡褐色。茎丛生,二歧或三歧分枝,老茎常红紫色。叶片长圆形,顶端短凸尖,基部稍狭,两叶基相连成短鞘状。花顶生伞房状聚伞花序。蒴果卵球形,种子近肾形。承德地区的山苜楂,4月中旬气温明显回暖时开始萌芽,5月进入茎叶旺长期。未采摘的植株6月底、7月初抽薹,8月中旬陆续开花,9—10月进入结籽期,10月底至11月为种子成熟期,成熟后蒴果开裂,种子自然散落或随风短距离传播。
1.2.1 土壤选择。山苜楂对土壤适应性强,土质要求不苛刻,最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山苜楂耐旱性强,不耐涝,遇雨水多的季节易发生烂根,所以应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偏酸性的砂壤土。
1.2.2 施足底肥。深翻疏松土壤,平整地面。增施氮肥可以促进茎叶生长,延缓抽薹,增加产量,因此建议施入有机肥45 000 kg/h m2、尿素675 kg/h m2及磷钾肥750 kg/h m2。
1.2.3 整地作畦。为防止积水烂根,应使用高畦。畦宽带沟1.2 m,畦面宽0.7 m,沟宽0.4 m,畦高0.2 m。畦面中间稍高,两边略低。
1.3.1 种子处理。选择无病虫、籽粒饱满的种子,于50℃的温水中浸泡2 h。因山苜楂种子较小,所以浸泡后将种子捞出和适量细沙或蛭石搅拌待播,以手握不流水、颗粒不黏连为宜。
1.3.2 播种方法。山苜楂一般春播,每年3月左右播种。将处理后的种子撒于畦面上,以看不见种子为度。播后覆膜保湿,一般10 d左右出苗。
1.3.3 育苗基质配制。育苗基质选择消毒后的蛭石、草炭和有机肥,按2∶1∶1的比例均匀搅拌,装入50孔穴盘备用。
1.3.4 移苗方法。山苜楂出苗后4 d左右开始移苗,预先将配好基质的50孔穴盘浇透水,每孔1棵,移苗过程中尽量减少根系损伤。
1.4.1 苗期水肥管理。山苜楂幼苗移苗成活后,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中午光照强、温度高,不宜浇水。山苜楂喜光,不耐涝,水多会造成烂根,因此要控制浇水量。在幼苗长至8 c m左右喷施1次叶面肥。
1.4.2 苗期病虫害防治。苗期可选择吡虫啉等广谱性杀虫剂防治虫害。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可选用甲基托布津、恶霉灵等灌根防治。
1.4.3 定植前管理。秧苗长到15 c m时进行摘心,促进侧梢生长。
1.5.1 定植。4月下旬将育好的山苜楂苗定植至事先做好的畦,株距20 c m,行距50 c m,双行错株定植。
1.5.2 水肥管理。定植后于两行之间开一条沟,追施硒肥,按折算后225 kg/h m2的量施入硒肥。根据植株长势及时追肥,每采摘1次,追施速效氮肥150 kg/h m2,全年追施7次左右,肥力好的地块可采收2次追肥1次。山苜楂喜阳,耐旱不耐涝,6月后进入雨季,雨天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1.5.3 病虫草害防治。危害山苜楂的主要害虫是瓢虫,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粉5 000倍液防治,成若虫期各喷1~2次,7~10 d喷1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根腐病是山苜楂主要病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或96%恶霉灵3 000倍液防治。栽培山苜楂的地块易发生草害,要投入一定的人工及时拔除。
山苜楂可食用部分为嫩叶和嫩茎,因此当山苜楂嫩头长出4片叶以后,其嫩茎基部轻折即断,采收幼嫩部位。采收要及时,以促进山苜楂充分分枝,提高产量,防止老化保证新鲜,同时能控制抽薹。人工栽培的山苜楂每年可采9~10次,产量可达10 500 kg/h m2。
试验于承德市农林科学院石灰窑基地内进行,定植后于两行之间开一条沟,追施硒肥225 kg/h m2,其他栽培技术同野生山苜楂驯化。待山苜楂发芽后,采收嫩叶和嫩茎送至江苏省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硒含量。
试验所需试剂有硝酸、高氯酸、盐酸、氢氧化钠、硼氢化钠溶液(8 g/L)、铁氰化钾(100 g/L)、硒标准储备液、硒标准应用液、过氧化氢(30%)。
试验所需仪器和设备有原子荧光光谱仪、电热板、微波消解系统、天平、粉碎机、烘箱。
分析方法参照《G B 5009.93—2010食品中硒的测定》[2]中的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2.2.1 试样制备。取可食部用水洗净,后用纱布吸去水滴,打成匀浆后备用。
2.2.2 试样消解。微波消解:称取0.500~2.000 g(精确至0.001 g)试样于消化管中,加10 m L硝酸、2 m L过氧化氢,振摇混合均匀,于微波消化仪中消化。冷却后转入三角瓶中,加几粒玻璃珠,在电热板上继续加热至近干,切不可蒸干。再加5.0 m L盐酸,继续加热至溶液变为清亮无色并伴有白烟出现,将六价硒还原成四价硒。冷却,转移试样消化液于25 m 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备用。同时做空白试验。
吸取10.0 m L试样消化液于15 m L离心管中,加盐酸2.0 m L,铁氰化钾溶液1.0 m L,混匀待测。
2.2.3 标准曲线的配制。分别取0、0.10、0.20、0.30、0.40、0.50 m L标准应用液于15 m L离心管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 m L,再分别加盐酸2 m L,铁氰化钾溶液1.0 m L,混匀,制成标准工作曲线。
2.2.4 测定。仪器参考条件为负高压:340V;灯电流:100mA;原子化温度:800℃;炉高:8 mm;载气流速:500 m L/m in;屏蔽气流速:100 m L/m in;测量方式:标准曲线法;读数方式:峰面积;延迟时间:1 s;读数时间:15 s;加液时间:8 s;进样体积:2 m L。
设定好仪器最佳条件,逐步将炉温升至所需温度后,稳定10~20 m in后开始测量。连续用标准系列的零管进样,待读数稳定之后,转入标准系列测量,绘制标准曲线。转入试样测量,分别测定试样空白和试样消化液,每次测不同的试样前都应清洗进样器。试样测定结果按“2.2.5”计算。
2.2.5 分析结果的表述。计算试样中硒的含量:
式中,X为试样中硒的含量(mg/kg或mg/L);c为试样消化液测定浓度(n g/m L);c0为试样空白消化液测定浓度(n g/m L);m为试样质量(体积,g或m L);V为试样消化液总体积(m L)。
以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2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经测定,每千克山苜楂干物质中含硒0.433 mg,符合富硒农产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