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银生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呼吸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及病死率比较高,发病率超过了所有肺癌类型的70%[1]。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为含铂的药物化疗联合局部的放射治疗,但是进行放射性化疗的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并且对于放射性化疗失败后的应对措施不足,而药物靶向治疗相比传统放射化疗更加安全有效[2]。本文就此选取了2015~2017 年本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 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7 年本院收治的76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3 例,年龄最高76 岁,最低35 岁,平均年龄(56.76±7.26)岁,腺癌患者28 例,鳞癌患者10 例,Ⅲb 期患者26 例,Ⅳ期患者12 例;研究组男26 例,女12 例,年龄最高78 岁,最低34 岁,平均年龄(57.25±7.76),腺癌患者29 例,鳞癌患者9 例,Ⅲb 期患者25 例,Ⅳ期患者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过本院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者;②对本次研究中药物无过敏者;③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者;②有精神病史者;③心功能严重不全者[3]。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进行治疗,在治疗前3 天对患者使用25 mg/m2的顺铂进行静脉注射,在治疗的第1、8、15 天对患者使用吉西他滨进行静脉注射[4]。研究组患者采取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给予患者吉非替尼进行口服治疗,每次服用药量为250 mg,服用1 次/d,可以空腹服用或者与食物一起服用。注意在服用药物的期间不能同时服用其它的肿瘤药物,并且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以及镇痛等处理,患者在1 个月后需要进行复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当患者病情异常或者出现不能忍受的现象则应马上停止药物的使用[5]。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生存情况。①治疗效果可以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 个评级,若是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缩小明显,咯血与胸闷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无复发,则治疗效果为显效;若是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的半径减小>30%,咯血与胸闷症状有所改善,则为有效;若是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半径与症状都没有改变,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②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皮疹、皮肤干燥、恶心乏力、黏膜炎、间质性肺疾病以及血尿[7],统计两组患者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③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半年、1 年、2 年以及4 年生存例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显效28 例,有效9 效,无效1 例,治疗总有效37 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 例,有效7 例,无效11 例,治疗总有效27 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发生骨髓抑制、黏膜炎与间质性肺疾病各1 例,皮疹、皮肤干燥、恶心乏力以及血尿均0 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骨髓抑制4 例、皮疹1 例、皮肤干燥2 例、恶心乏力1 例、黏膜炎3 例、间质性肺疾病5 例、血尿2 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半年、1 年、2 年、4 年生存分别为92.11%、84.21%、73.68%、57.89%,均高于对照组的65.79%、55.26%、47.37%、36.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 [n(%)]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按照类型可分为大细胞癌、腺癌以及鳞癌,该疾病早期的症状不明显,但是随着疾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痰、咳嗽、气促、胸痛、发热等症状,若是患者症状开始为头痛、恶心等神经系统的症状时,则可能是非小细胞癌转移到了脑部[8,9]。该疾病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而对于该疾病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是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式,吉非替尼可以有效地对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10],抗血管的形成、细胞周期的失控、细胞的凋亡以及肿瘤的转移与侵袭起到抑制作用,吉非替尼本身特异性强,引起的不良反应比较小,耐受性以及抗癌活性都比较好,比传统化疗更具优势。有研究表明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应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抗肿瘤的效果,使患者临床的症状得到很大缓解,患者受到的毒副反应一般都是Ⅰ度与Ⅱ度[11],并不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对治疗没有什么影响。
靶向治疗指的是药物可以在细胞分子的水平上特异性地选择致癌点,对癌症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对人体内正常的组织一般只会起到比较轻微的作用或是不起作用,对人体正常的组织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使患者体内不良反应减少,加强治疗的安全性,有效防止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发生[12]。而本文研究中选择的药物为吉非替尼,该药物可以对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并和三磷酸腺苷进行竞争,发生特定的结合,影响患者体内细胞传导的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但是对于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没有特异性。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1 例,治疗总有效37 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 例,有效7 例,无效11 例,治疗总有效27 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发生骨髓抑制、黏膜炎与间质性肺疾病各1 例,皮疹、皮肤干燥、恶心乏力以及血尿均0 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骨髓抑制4 例、皮疹1 例、皮肤干燥2 例、恶心乏力1 例、黏膜炎3 例、间质性肺疾病5 例、血尿2 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半年、1 年、2 年、4 年生存分别为92.11%、84.21%、73.68%、57.89%,均高于对照组的65.79%、55.26%、47.37%、36.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疗效显著,可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