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研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面料再造设计》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改以往传统的“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授课分离的现象,实现《面料再造设计》专业课程与常规思政课程互补的方式,健全课程育人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面料再造、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秉承发扬苏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始终坚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通过应用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该校服装专业于2020年入选江苏省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面料再造设计》是其服装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于2019年1月,入选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第二批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
近年来,为了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又积极鼓励、引导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着应用型建设精神与思路,以“面料再造”为学习的载体,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为原则,着重强调“课程思政”教育,弥补“孤岛式”思政课程德育的不足,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
1.《面料再造设计》课程现状
1.1 课程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脱离流行时尚,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严重脱节,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缺少思政元素,德育内容不足。
1.2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单调陈旧、缺乏互动,多以传统的课堂集体授课为主,片面的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操作方法的学习,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1.3 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主要通过课堂和期末的作业质量来评定,且多为单一教师“一人评价制”,即“一种方式”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不仅缺乏“过程性”考核,还缺少“思政内容”考核。
1.4 课程学生情况
学生多为00后的艺术生,个性强且自控能力较弱,热衷于电子产品,不善于动手实践操作,课上时常玩手机,容易被QQ、微信、游戏等吸引。
2.《面料再造设计》应用型课程思政建设
2.1 明确教学目标
就育人目标而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中国精神”教育,即重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做到“守匠心”、“立匠德”、“励匠技”、“树匠才”;培育学生“服装职业”精神,加深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做到敬业守信。
就知识目标而言:既要掌握《面料再造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如面料再造的概念、物质基础、设计原则、呈现形式、艺术处理技法、立体造型、成衣设计、服装品牌营销与陈列等相关基础知识,还需要对我国的人文历史、服装行业的发展有所认知。
就能力目标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设计构思方法、动手实践能力,也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观念。
2.2 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挖掘和创设的思政元素,重组与优化《面料再造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思政元素自然的融入《面料再造设计》课堂教学中,弥补“孤岛式”思政课程德育的不足,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
2.3转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德育、创造性思维方式、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添加以“混合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2.4 改良教学方法
课前: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搭建“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线上课程思政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无缝对接。
课中:升级“课堂演示”方法,将“阶段性”演示、“3D动态”展示技术融入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项目、以赛促练”等“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律、创新意识;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用角色扮演与体验的方法,引导教学;以“组内互动式”、“组迹交叉式”交流讨论的方法,促进师生、同学间的互动,教学统一。
课后:通过“分组实践”、“以高带低”等“实践教學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
2.5 革新考核模式
摒弃了“单一教师一人评价制”,“一种方式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评价制”的方式。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我评价(10%)、学生互评(10%)、主讲教师评价(20%)、同行专家评价(20%)、企业评价(20%)、网络评价(20%)等多元主体了解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市场价值等;评价的指标:通过设置学习素养(30%)、实践成效(70%)两个部分的指标,其中,学习素养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10%)、职业意识(10%)、行为习惯(10%);实践成效包括二个方面:实训项目完成度(60%)、课堂活跃度(10%)。
3.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面料再造设计》应用型课程思政改革,实现面料再造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四个阶梯“模块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设计构思的方法、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设计、柔性化的制作,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面料艺术再造在成衣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装饰.2013(01)
[2] 张秀梅,《“模块式”教学在高职高专“面料再造”课程中的应用和创新价值》[J].教育与职业.2013(27)
[3] 谷锦霞,《服装面料再造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艺术教育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