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
汀州古城,位于福建长汀,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省近邻,西与江西省接壤,为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被称作“福建西大门”。古代汀州的对外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过九龙溪抵达福州;另一条是通过汀江抵达粤东的潮州。九龙溪在福建省西北部、沙溪上游,源于武夷山,向东流经宁化、清流等县,在永安市贡川镇汇入沙溪。九龙溪在宁化县段称翠江,在清流县名龙津河。九龙溪长131公里,流域面积4762平方公里。九龙溪的河床曲折,滩多流急。九龙溪的水运事业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北宋、南宋,成为汀州境内最重要的漕运通道。九龙溪的开辟要早于汀江,在唐宋时期,它的重要性要高于汀江。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隋末:汀州水路
汀州地处山区,四境群山耸立,东有玳瑁山、博平岭,西有武夷山南段,中有彩眉山脉,南有南岭支脉,所以陆路交通困难。但是汀州境内水系丰富,众多的河流为汀州对内和对外的交通提供了条件,其中,闽西最大河流汀江和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沙溪上游的九龙溪,就成为汀州对外交通的主要航道。
汀州境内虽然水系众多,河流密布,但山高水急,滩礁错杂,水势湍急,并非好的航道,甚至有“恶溪”之称,所以利用程度比较低,“舟车不通而商贾窒”。
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汀州水路最早被利用是在隋朝末年。《宁化县志》记载了巫罗俊开发黄连峒(宁化县)的故事。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带领部分民军,渡过淮河,占领江都,建立政权,国号吴。他派人进攻福建。当时土匪蜂起,黄连人巫罗俊,少年英勇,建立堡垒保护百姓,土匪不敢侵犯,远近百姓均争相来依附。巫罗俊趁势开山伐杉木,扎成木簰,沿着水路运到扬州,获得巨额利润。他趁机观察政治形势,日益团结更多的民众,占领更多的地盘。唐武德五年(622年),李子通失败死亡。当时天下初定,黄连峒到长安路途遥远,版籍疏脱。唐贞观三年(629年),巫罗俊赴长安,向朝廷汇报说,黄连峒土地广、人口多,朝廷可以授田征税。朝廷对他进行嘉奖,并委任他官职,命令他回黄连峒发展生产,报效朝廷。巫罗俊开拓了更多的地盘。唐乾封年间,黄连峒被改为黄连镇。
据《巫氏族谱》记载,巫罗俊杉木外运的路线有多条:他在今宁化县淮土镇三峰的寨背长溪放簰,经横江、琴江、梅江、贡水、赣江、长江,至扬州;而后,继有下翠江、龙津河、九龙溪、沙溪、闽江到福州;以及从治平乡经过长汀曹坊,沿汀江到粤东梅州等航道。
这说明,汀州的航运最迟在隋末唐初就开始发展了。
唐代:开发九龙溪航道
九龙溪是汀州到福州的主要水上通道,是福盐运往汀州的主要通道,也是汀州早期开发的对外主要航道。其行程源于宁化县的翠江,顺流而下60里到清流,再从清流下梦溪,顺流至九龙80里,抵达永安县,入沙县浮流口,平流10里,下南平,最后直达福州。
这条航道滩礁交错,沿途险象环生,宁化到清流60里,中有七孤龙, 船夫对此十分恐惧。清流到永安段,其水险滩很多,内有九龍、梦龙、伤龙、安龙、三龙、长龙、马龙、三吾龙、五日龙等险滩,均险峻如龙。还未到长龙,有铁石矶。从清流县来的木船,汇聚在这里,用很厚的干竹箬叶包裹船头,另雇用本地船夫持竹篙前立。遇到龙处,水的高低常达好几丈,船从高处坠落,钻入波浪中,跃起,即有巨石挡头,相距才一尺多,本地船夫以竹篙轻拄即转前滩,水已悬奔,又转折在乱石之间。两山夹峙,险隘阴翳,一瞬迟误,便会粉身碎骨。
正因为九龙溪的航道十分险恶,所以无论船只顺流还是逆流,都必须在清流县境内的九龙滩把货物卸下,空船而过,而后走陆路搬运过九龙背。九龙背也叫做清流岭,它在清流县城东110里处,该岭上坡、下坡有25里路长。据宋代的《临汀志》记载:“宁化县,运福盐。每年运四中纲,到清流岭下交卸,别雇船搬运入县。”
唐代,九龙溪的战略地位重要,它是汀州府到长安的必经之路。从汀州到西北的长安共有6295里,具体线路是从汀州府出发,向北走210里抵达宁化清流驿,再沿着九龙溪的水路而下,经过永安、沙县、延平交剑潭,再溯流而上120里到建宁府,又溯流而上70里到建阳县。从建阳接上入长安的驿路,经衢州、睦州、越州(绍兴)、杭州,经大运河,过苏州、扬州、泗州、汴州(开封),经过黄河到洛阳,转抵长安。这也是唐代福建唯一的一条通往中原的驿道,福建各州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即所谓的“取建州路”。可见,唐代汀州府通往中原必须经过九龙溪。
古代官员们对九龙溪航道险恶的描述很多。明代的高攀龙说:“安沙而上,则山益高峻,皆危岩绝壁,斩然两开,中泻碧流。石磴高处,上下相去丈许,急湍飞腾,瀑注如白龙蜿蜒而下,如此者凡九,故名九龙。其间稍亚于龙者为滩,滩凡十八余。所买清流之舟,仅容两人,主仆分载。自延平至清流皆逆流。舟子终日伛偻负舟水中,至九龙,则尽一时所集之舟,合数百指之力,两岸翼以百丈绳,倒挈其舟,猿挂而上。每上一龙,辄至移时,盖以诸舟合力而轮升也。”明代的赖世隆写了《九龙行》,详细地记载了九龙溪的险恶。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劝君莫上九龙滩,壮士军前无好颜。劝君莫下九龙滩,怒涛卷地摧心肝。六龙之下有环堵,多半村妇持门户。莫言此地最荒凉,亦无苛政亦无虎。”清代的蓝鼎元说:“泛清流,下九龙滩,如高屋建瓴,从山巅跌船下幽谷,奇险甲于天下。”又有清流船谣说:“九龙滩畔清流船,上如上天下沉渊。船真作纸艄为铁,差黍有时还触石。船触石兮可奈何,嗟尔客游一何多。”
唐代,往来九龙溪的平民百姓也很多。据宋代的《临汀志》记载:“安济庙,在清流县南梦溪洞口,即九龙阳数潜灵王庙也。自唐有之,莫详创始封爵之由。庙前有滩险甚,往来之舟非祷于祠下不敢行。”安济庙在唐代便有了,祭祀九龙阳数潜灵王(九龙居士),该神是往来九龙滩船只的保护神。这说明唐代九龙滩通航的时间比较长,往来九龙滩的船只和行人很多,因为从对一位神灵的信奉到为之建立祠堂,应该有一段酝酿、准备的岁月,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建成。估计当时的地方官府主持了此事,因为唐代汀州的经济比较落后,往来九龙滩的百姓估计没有经济实力在如此偏僻险峻的地段建立庙宇,往来的商人也不多,“舟车不通而商贾窒”,商人也没有能力建庙。而地方官府要从九龙滩运输食盐等物资,官方对船只的安全更为关切,在航线险恶,行船风险极大,人力无法抗拒的情况下,借助神仙庇护则成为最直接的措施了。换言之,唐代汀州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开发九龙滩了。
北宋:九龙溪航道大发展
在北宋,九龙溪航道有较大的发展。北宋立国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格外重视漕运。北宋的漕运迅速发展,漕运量从唐代的百余万石剧增为600余万石,漕运网络四通八达,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漕运方式更加完善。此时,九龙溪航道在汀州对外交通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临汀志》说:“(宁化)县界水发源有六;东经清流,至南剑福州入海,漕运通焉。”在汀州恶劣的地理条件下,漕运航道的开通绝非短时间内能实现的,九龙溪航道既然能够在南宋初年开始通漕运,那么表明至少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开发。北宋时期对九龙溪航道的开发,还可从北宋朝廷赐封“安济庙”得以佐证:“宋朝赐今(庙)额。嘉祐中,枢密直学士蔡公襄知泉州,有布衣上谒,自称宁化九龙进士。公与坐,莫测其为神。及送之庭院,忽不见,始异之。取刺而观,于中得诗五十六字,寻加访问。明年,递诗于庙,尸祝不虔,失其真迹。大观间,县尉张龟龄尝序其事。今林木森阴,观者必敬。诗云:远远青山叠叠峰,峰前真宰读书翁。半岩冷落高宗雨,一泪凄凉吉甫风。溪隐豹眠寒雾露,井凋凤宿旧桐梧。九龙山下英雄气,尽属君王宇宙中。”
宋代九龙溪航道的规模已经可以通漕运了,漕运使宋帝国通过水路将各地的粮食等物资输送到京城或其他地方,以满足官俸、军饷和皇家的消费。它有以下特点:第一,漕运特指朝廷的水上运输,即官道的运输;第二,漕运是朝廷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粮食物资的征调,而非各地自下而上的粮食物资的朝贡,这和先秦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三,漕运是帝国的粮食物资运输,只有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才可确保这种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常年物资运输,也只有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才需要这种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供应。漕运的性质是满足政治需要,其规模大,所运输的物资重要。而到了北宋时期,漕运更是异常繁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已转变为统治者的调节器。漕运除了运输粮食外,还运输食盐、茶叶、陶瓷、布匹等各種物资。
南宋:九龙溪航道作用重要
在南宋,九龙溪航道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导致北方汉人再次大举南迁,其主要迁入地就是汀州,汀州迎来了第二个人口增长高潮。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汀州有主客户81454户,到了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有主客户174517户,增长了一倍还多。汀州在此期间增置了清流县、连城县。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社会的发展,汀州的漕运量有所增加,运送盐纲是其主要任务。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前,汀州六县郡都运福盐。同时还运送军服等物资。虽然南宋时期汀州的航运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汀州改运潮盐以前,九龙溪是汀州漕运的唯一通道,其往来的船只十分繁忙。所以,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清流县南拱辰坊的九龙溪边又建立了白马将军庙,以保护运送食盐的船只。
汀州改运潮盐之后,汀州的宁化、清流两个县仍然运福盐。“宁化县,运福盐。每年运四中纲,到清流岭下交卸,别雇船搬运入县。一中纲计七百一十箩,每箩筐净盐一十七贯二百文重,分东西廊发卖。”“清流县,运福盐。每年四中纲,每纲六万斤。每月发卖诸团里民户食盐计七千八百包,每包二百五十八文,钱会各半。”可见,九龙溪在汀州对外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元明:九龙溪航道仍在利用
在元代,由于隆兴(今南昌市)至潮州驿道的开通,汀州通往中原有了新的通道,九龙溪航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还是得到了新的开发。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元朝将军陈友定为水运军粮,凿九龙滩石,以通舟楫,“凿石去障,水运汀粮,舟始得通”。
九龙溪航道直到明朝还在利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冯琦监造出使琉球的大船,遍访大杉木制造船上的大桅杆,最后从汀州府宁化县中获得,并通过水运抵达福州。冯琦云:“然此虽云得之甚艰,运之则又甚易;据运官称:上下山坂、涉历险滩,运行如飞,若有神助。”九龙溪航道的利用由此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从唐代到明代,九龙溪航道在汀州对外交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