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探究

2021-07-17 19:16李祥祥方希王梦宇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

李祥祥 方希 王梦宇

摘  要:伦理关怀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面向。在阐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内涵的基础上,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高校学生资助传统实践的伦理性不足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现实诉求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的实践动因。增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伦理关怀需要以保护隐私为前提,提倡隐形资助;以尊重尊严为宗旨,实施“以工代免”;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彰显价值理性;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提高“造血”机能。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32-04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1]。凸显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伦理之维,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伦理性关照。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资助政策、资助实践操作方面的伦理问题,如有学者认为,已有的资助政策和制度存在诸多伦理乱象,在行使制度正义的同时,却施行和放任了制度暴力[2]。政策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道德伦理、责任伦理、价值伦理和信念伦理等几个方面的典型冲突[3]。这些研究虽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密切相关,但鲜有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的研究。作为高校环境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有获取物质帮助的需要,也具有人格独立、自信自強、维护尊严等方面的伦理渴望。随着教育扶贫逐渐进入后时代,如何增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伦理关怀,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的内涵阐释

关怀是人们发自内心对他人关心与爱护的一种心理体验及其行为活动。从关怀者所能作出的关怀努力和被关怀者个体需要的差异来看,关怀可以分为物质关怀、心理关怀、思想关怀以及政治关怀等等。但是,关怀毕竟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行为,无论哪种类型的关怀,如果关怀方不能推己及人,以自我情感体验强加于被关怀者,忽视对方的自尊,就会陷于道德绑架的困境。因此,良性关怀关系的构建需要伦理的介入,即伦理关怀。伦理关怀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怀,不仅在关怀内容上超越了对关怀对象生理层面需要的关注,更加关心关怀对象精神意义世界的建构,而且在关怀方式上强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双方需求的互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关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处于相对弱势,成为伦理关怀的重要对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指的是关怀主体采取合乎伦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自觉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个人意愿和自我尊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等精神特质的关怀与教育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皈依,因为经济帮助只是暂时的、低层次的,帮助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精神等特质。换句话说,任何物质形式的帮助只是手段和方式,最终目的在于精神上的扶志。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超越了物质关怀,但又依存于物质关怀。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道德。人只有在生存状况得到改善和满足之后也才能思考、关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4]。物质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伦理关怀是物质关怀的升华。伦理关怀并非一味地强调高扬伦理道德,需要以解决关怀对象的生存实际问题为前提。强调伦理关怀不是否认、忽视物质关怀,而是实现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的统一,只有物质关怀作为奠基之石,伦理关怀才能摆脱乌托邦的窘境。但物质关怀并非万能的,物质关怀改善的只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态,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对于高层次的意义世界而言,伦理关怀弥补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在、自为、自由的精神场域。因此,过度强调物质关怀或者过度高扬伦理关怀都是不可取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是关怀内容与关怀形式的伦理性统一。一方面,伦理关怀注重内容上的伦理性关照,通过开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道德、能力、精神资源,帮助其形成自尊、自强、自信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伦理关怀强调关怀形式的合伦理性,即要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作为关怀尺度,不能以己度人,把自我的单方面意愿强加于学生,更不能为了关怀而把学生置于对象化、边缘化、耻辱化境地,而是要尊重被关怀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尊严、情感和发展权利置于优先位置,通过柔性式、浸润式的关怀技巧使被关怀学生成为有自我尊严、有生命价值、有生活意义的存在。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的实践动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是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应然目标与传统资助实践结果实然状态的伦理省思。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高校学生资助传统实践的伦理性不足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现实诉求是伦理关怀的多维动因。

(一)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领域,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实践中要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的个人”为落脚点。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富有情感、意识和思想,这要求资助不是冷漠的,而是充满温情的,不是资助者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需要把人的尊严、情感和权利置于优先位置,使人成为人,成为有自我尊严、有生命价值、有生活意义的存在。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需要,还有道德、能力和精神成长方面的深层次需要,这要求资助既要有物质帮助,也要有伦理性的关照。而这两个方面恰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的核心要义,即采取合乎伦理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关怀。

(二)高校学生资助传统实践的伦理性不足

“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自2007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政策指导、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绩效考核等层面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统筹政府、高校、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的“奖、助、贷、勤、减、补、免”多位一体等多元混合资助体系,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然而,多管齐下的政策性物质帮助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在实践中也引发一些伦理性问题。第一,物质帮助为主,育人关怀不足。传统政策性资助大多是一种被动的物质性帮助,依据特定的制度安排,固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主要从经济、物质方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贫困”问题,形成了一种发放奖助学金就是资助活动的传统实践逻辑,往往忽视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诸如心理压力重、德性不足、能力短板等伦理性问题。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诚信、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等教育方面较为欠缺或流于形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德性培育缺位。物质帮扶虽然能够解决学生一时的生活困难,但无法从根源上对学生起到关怀育人的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滋生“等靠要”的心态。第二,“阳光操作”过度,情感关怀缺失。“阳光操作”是确保资助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彰显资助工作的透明度。但实践中,“阳光操作”在一些高校过于“简单粗暴”,甚至被歪曲成“曝光操作”,隐私公开、同台诉苦、自揭“伤疤”等形式层出不穷,伤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和情感,给其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和伦理困境,也导致大量“隐形家庭經济困难学生”的存在,无法实现精准关怀。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现实诉求

精神贫困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状况与社会现实产生反差、发生冲突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具体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特殊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的精神样态、心理特征。一方面,精神贫困表现为“精神匮乏”状态,即信念缺失、过于自卑、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等。调查显示,32.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介意别人知道自己贫困生的身份,42.3%的学生在结交朋友时会考虑朋友的家境;有些学生集体责任感缺失,不参与公共生活,38.3% 的被调查者害怕在大众面前讲话[6]。另一方面,精神贫困表现为“精神过激”状态,即过于自负、过度敏感、虚荣心强等。“精神过激”导致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易走极端、自恃过高,做事情、看问题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近几年,网络上频频报道的“贫困生借贷打赏女主播”“贫困生‘奢侈消费”等案例[7-8],都暴露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经济的贫困、生活的自卑、压力的沉重等不如意的现状不应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羁绊。教育者要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有物质满足的需要,也有心理关怀、情感寄托、价值观引导的需要,有被理解、被关爱、被尊重的冲动,需要通过伦理关怀,唤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信仰、自强意识,这才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理性之道。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的实践路径

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关怀模式已经渐趋成熟,但伦理关怀还在不断探索之中。面对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新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伦理关怀需要在关怀内容和关怀形式上下功夫,建构以“隐私、尊严、权利、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路径。

(一)以保护隐私为前提,提倡隐形资助

隐形资助是指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基础上,无需经过过程公开、结果公示等繁杂形式,悄无声息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一种关怀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显形资助,它有效避免了因受助对象信息的公示公开带来的伦理风险,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隐私保护。隐形资助的技术前提是隐形精准识别,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建立智慧资助系统,通过与各级数据资源管理部门的大数据平台嫁接,共享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地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数据系统等方面的资源,数据比对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实现精准识别、自动分档和隐形资助。另一方面,建构学生日常消费数据网,分析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一些学校利用学生在食堂的消费数据识别贫困生,但仍然存在点外卖、校外就餐等数据漏洞。依据SmartHome的预测算法,样本数据规模越大,其准确率越高[9]。高校可以联合学生处、财务处、信网中心、餐饮中心等部门建立学生日常消费数据网,根据学生日常各方面消费的总体状况,生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直接资助。

(二)以尊重尊严为宗旨,实施“以工代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具有维持生存、安全的需求,也具有获得爱与尊重的高层次情感需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需要,尊重学生的尊严是开展伦理关怀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子意识、自尊心较强,一味单纯地对其发放助学金,会让一些学生感觉没面子、丢尊严。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隐形贫困生就是鲜明的例证。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鼓励学生要自食其力,反对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以工代免”的形式实施资助,即学生通过勤奋劳动的形式获取报酬,以此代替“免费午餐”。一方面,完善勤工助学的管理机制,克服当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劳动报酬低、育人功能弱、权益保障难”等局限[10]。另一方面,实施项目化资助,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学习研究类、创新创业类、校企合作类等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建设、实施,获取劳动报酬。例如,我国某高校把大学校园快递纸盒的处理项目以一定的形式承包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与菜鸟驿站、纸盒回收站合作分类处理,既让学生获得了适当的劳动报酬,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彰显价值理性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基本制度已经建立,但其更多侧重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阙如。制度作为对现实的个人发生作用的规范性安排,应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从价值理性的维度出发,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就是要在注重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体现制度对人的温情,要实现“资助育人”,而不是把“资助”和“育人”作为两张皮简单拼凑。一是要完善现有的学生资助制度,突出“育人”宗旨,重新检验和审视现有制度设计的伦理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表达情感期待。这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设计不是教育者的自说自话,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声音,表达他们的情感期待。三是实现基层探索的制度化建构,要把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的典型经验、示范模式以及成功案例固化为学生资助育人的制度规范,由点到面,全面推广。

(四)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提高“造血”机能

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现代社会的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还是能力的匮乏,并把赋予贫困主体可行能力视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1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伦理关怀既要注重关怀形式的伦理性,也要着眼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可能美好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坚定对生活世界的信心和热爱,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职场竞争力。一方面,要抓住群体特征,打造个性化技能培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者要善于利用他们的优势,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班、暑期技能培训坊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教育管理者也可以量身定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组织教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指导。另一方面,提供资源支持,鼓励自主创新创业。对于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应积极提供可能的资源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创业。比如争取政府扶持资金、提供创业孵化场地、鼓励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等。同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的引领作用,随时开放实验实训场地,定期选派教师、校友给予指导,满足学生锻炼提高自我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 [2020-1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邢伟荣,佘丹强.伦理价值視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的困境及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12): 61-65.

[3]刘家祥.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价值逻辑[J].江苏高  教,2018(04):80-84.

[4]肖祥.意义生存:发展伦理的目标指向[J].天府新论,2009(02):37-39.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

报,2018-05-03(02).

[6]崔玉娟.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贫困家庭青少年:在自律中追梦[N].中国青年报,2015-05-21(05).

[7]卞广春.贫困生借贷打赏女主播,别只做旁观者[N].中国青年报,2017-08-18(08).

[8]叶雨婷.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吗[N].中国青年报,2016-11-10(01).

[9]黄颖琦.SmartHome的预测算法研究与比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9):93.

[10]彭益全,吴彦宁,徐晓丽,等.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6):44-49.

[1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