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妍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需在全面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内涵、特点、功能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路径。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要遵循要点吻合原则、内容契合原则、有机融合原则,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同时要注意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同一思政要点不要设置过多课程思政的内容;在一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形式多样,课程思政的内容占比不宜过大。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容;生成;高校;原则;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05-03
高校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非思政课程的教育形式,是基于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想教育功能的回归,是加强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入了全面化、体系化以及规范化的新阶段。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一、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审视
《纲要》明确指出,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具体的课程思政内容需要通过梳理课程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才能生成。
(一)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内涵
高校课程思政内容,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实施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内涵,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方面,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依托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与课程内容关联,属于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政内容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内容属于隐性教育内容,不需要独立设置知识单元,不需要独立讲授,需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采取“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效果[1]。可见,课程思政的内容有两条“规矩”:一是与所依托的课程内容保持基本一致;二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不“显山露水”。
(二)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特点
与思政课程等一般课程相比较,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形式多样性。在形式上,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显示出多样性的特点:其一,从选材上看,可以是著名人物、著名事件以及贴近课程内容的其他具有思政元素的内容;其二,从篇幅上看,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句名言、一首诗歌、一首民谣,也可以是一个故事;其三,从形态上看,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图片,甚至可以是视频、音频,也可以是实践活动。
第二,设置灵活性。在设置上,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显示出灵活性的特点:其一,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设置在课前,作为预习或导入的内容;其二,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设置在课中,作为拓展或引申的内容;其三,课程思政内容也可以设置在课后,作为总结与探索的内容。另外,课程思政内容也可以作为实践环节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深入理解有关理论问题。
第三,组织有机性。在组织上,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显示出有机性的特征: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组织,既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也不是硬生生的嵌入,而是有机融入。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要“长”在一起,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样,课程思政内容才不会显得突兀,才会发挥其隐性思政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功能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时,其内容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一,在课前实施课程思政,其内容往往是预习或者导入的内容,这类内容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吊学生的“胃口”,在思政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课程教学的开展[2]。第二,在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其内容往往是对知识点的拓展和引申,帮助学生见“世面”,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3]。第三,在课后实施课程思政,其内容往往是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探索,帮助学生“自悟自省”,将思政知识入脑入心。此外,在实践环节实施课程思政,往往是在实践环境中,启发、赋予学生一个“角色”,引导学生畅想、憧憬未来的发展,树立理想信仰,比如在机械专业实习时,学生会将自己的角色虚拟为一名技师,为成为“大国工匠”而奋斗。
二、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素材采集
“巧婦难为无米之炊”,高校课程思政内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成高校课程思政内容,需要有扎实的素材。因此,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素材来源,采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所需素材,是生成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基础。
(一)纵向:面向学科发展史采集素材
每门课程的学科知识内容都有着清晰的发展沿革,发展沿革的内容构成了学科发展史。在学科发展史上,出现过的著名人物、著名事件、富有寓意的小故事,甚至名言歌谣,都可以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素材[4]。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广泛采集素材。可以在国外著名人物、著名事件中,提炼思政元素,用于生成课程思政内容,比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因为德国侵略法国,他将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德国波恩大学,并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都有自己的祖国”,这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写照。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从我国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可以从古代名人和古代典籍中,采集生成课程思政内容所需的素材。比如医药类课程可以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名人身上采集素材;工程技术类课程可以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学技术典籍中采集素材。
(二)横向:面向知识应用及影响采集素材
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有其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并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应用以及影响,都可以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素材。在采集这类素材的时候,可以从范围的大小入手,有选择性地进行素材采集,一般来说,素材范围从大到小分别是:课程内容在造福人类方面的应用及影响;课程内容在国际竞争中的应用及影响;课程内容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影响;课程内容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及影响。以医药类课程思政内容的素材采集为例:在造福人类层面,可以将课程内容中对人类战胜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的范例、热点及焦点,作为素材。在国际竞争方面,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出发,采集能够引导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认清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即“卡脖子”的形势,自立自强,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素材。在行业发展层面,可以结合行业或专业伦理,比如结合医学伦理的内容,挖掘素材。需要强调的是,结合专业伦理采集课程思政内容所需素材特别重要。在个人发展层面,可以结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比如要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等,来采集素材。
三、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原则与流程
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生成,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流程。
(一)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基本原则
与思政课程等一般课程不同,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要依托于具体课程才能实现,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要与具体课程紧密相连,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点吻合原则。课程思政内容依托于具体课程内容,所以,课程思政内容要点要与具体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要点保持吻合,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要基于具体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而不是生造,比如具体课程内容体现的是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内容就不应体现民主法治。第二,内容契合原则。课程思政内容可以是具体课程内容的衍生,也可以是激励、拓展、引申、总结、探索、体验等内容,但一定要与具体课程关联,有一定的契合,不能与具体课程内容出现较大偏差,如旅游管理类课程中,以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课程思政内容,要将内容定位在革命精神层面,不要定位在推动经济发展层面。第三,有机融合原则。课程思政内容要与具体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要以合理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做到课程思政内容与具体课程内容紧密衔接、自然过渡,起到春风化雨、隐性育人的效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挖掘思政元素。审视课程内容体系,发现具有思政教育潜力的内容,包括蕴含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5]。第二步,采集内容素材。通过学科发展史、知识的应用及影响,围绕挖掘的思政元素,采集内容素材。第三步,素材内容匹配。将采取的素材与具体课程内容匹配,这里的匹配有两点要求:一是素材的思政要点与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要点匹配;二是素材内容与具体课程内容关联,对素材要做到有所取舍,择优而上。第四,改造素材内容。将素材内容改造,使其与具体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成为具体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改造可以是内容的删减、重组,也可以是内容形态的变化,如选用文本,还是选用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实践活动等,这个环节也是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最终环节。
(三)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注意事项
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同一思政要点不要设置过多课程思政的内容,避免重复,比如都是反映工匠精神的内容,1—2个即可。其二,在一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形式多样,可选用著名人物、著名事件、名人名言等多种形式,选用图文、音频、视频、实践活动等多种形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在一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占比不宜过大。一是单个课程思政内容的篇幅要控制,二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数量要控制,避免影响到具体课程内容的正常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四、结语
課程思政内容的生成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也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依托于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一定会逐渐体系化、规范化,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为进一步有效开展课程育人服务。
参考文献:
[1]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2]蔡静,张艳.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5-39.
[3]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4]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4-87.
[5]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