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与定势

2021-07-17 05:14杨胜才余凤
民族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

杨胜才 余凤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1.04.002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认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大局大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优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立标,以“两个共同”筑梦,以“三个离不开”聚力,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五个认同”凝心,形成常态长效的发展定势。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4-0010-08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研究(20ZDA028)、202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创新发展研究”(CST20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胜才(1963-),男,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宣传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余凤(1981-),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高等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基础,是绘就各民族最大“同心圆”的情感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并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当前,相关主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从政治学[1][2]、民族学[3][4]、社会学[5]、历史学[6]、文化学[7]等多学科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要素特质、历史实践、价值意义、实践路径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进一步有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然而,就如何着眼大局大势、发挥独特优势,形成铸牢实践的长常定势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基于此,本文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把握时代大局大势、发挥我国独特优势等视角,宏观思考和具体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和方法策略,以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形成常态长效的发展定势。

一、认清大局大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一)应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国际格局发展大势、国内发展形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作出了“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是迎接重大风险挑战、抢抓重要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与前提。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8]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一致、凝聚力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

(二)抢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九大着眼国际国内大局大势和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得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结论。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国内国际的诸多有利因素孕育而成,是对世界大势的全方位关照,是对中国发展的立体化聚焦,是在“世界之乱”和“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中得出的科学论断。

从外部来看,虽然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地区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支撑“和平、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未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可以预见,在这样的世界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发展潮流,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内部来看,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依然有待提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好、潜力足、空间大的特征依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这为实现更高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的本质内涵是能否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的前提。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科学分析“时”与“势”,正确看待“危”与“机”,才能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期,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与當今世界此起彼伏的“发展陷阱”“治理赤字”“民主赤字”等层出不穷的乱象相比较,不难发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论断,既是源自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必然。这一重要论断从价值本源上反映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9],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力感召力的机遇,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10]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三)适应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不仅是我们科学划分社会实践发展阶段的根据,也是我们系统谋划各项工作的前提,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种理论逻辑建构,也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实践总结,因此需要我们在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框架中来思考谋划,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主动适应主要矛盾新变化,打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必须科学把握好“四性”。

一是政治性。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既是党的群众工作,也是全党都要做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复兴大业的一篇大文章,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彰显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挺在前面,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民族性。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征,在民族地区尤为凸显,这既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而同时“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大多为山区、牧区、高寒区、干旱区,生存条件恶劣,加之历史条件、基础设施限制等多种因素,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经济等发展还相对滞后,发展还很不充分,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与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本较高、发展质效偏低,这使得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是社会性。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由于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贫困型的矛盾,也表现为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型的矛盾[11]。因此,化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关键在于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精神家园。

四是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量与质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都将长期存在,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呈现“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12]。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趋势,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使命担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战略高度与使命高度,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变化和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人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一世界的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一种追求我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共享共有、谋求我国发展与其他各国发展共建共促、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共生共进的正确价值观、义利观、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世界胸怀与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首先,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矢志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顺应时代潮流脉搏,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聚焦人民美好期待,把自身的初心和使命与国家前途、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类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谋发展、作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追寻,努力“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4]。

其次,这一理念是对实现人类共有心愿与共同价值的追问与实践。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已经命运与共、人类社会已经安危共存、各族人民已经休戚与共,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世界各国已经变成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再次,这一理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不仅希望自己能够过上美好生活,也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远离战乱和贫困,一同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从文化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具有一致性、共通性,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深沉文化基因。

最后,这一理念是对我国始终走团结合作共赢道路决心的意志宣示。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華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15]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血脉里,烙印在“知行合一”的砥砺实践上。基于此,当前,在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们更应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期,努力办好自己的事,通过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应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身实践,为当今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二、发挥独特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及我国民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凝练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九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开宗明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科学评价,并从13个方面凝练概括其显著优势,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衡量政治制度“八个能否”的标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决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上升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历史和未来的高度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面向未来,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笃行“九个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优势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这既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16]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1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彰显各族人民聚力创造历史伟业的蓬勃精神和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气,就是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机制,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理解和尊重文化共存现象,推动文化交流;就是要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发挥文化的民族凝聚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优势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6]“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19]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体”贯穿着“多元”,是“多元”的主线和方向;“多元”丰富了“一体”,是“一体”的要素和动力。[20]彰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大特色”,就是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继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厚遗产”,就是要树牢马克思主义“五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巨大优势”,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園,共创美好未来。

三、形成长常定势:理清思路纵深推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重要象征。在具体工作中,应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明察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洞悉时代发展的演变趋势,把握社会变化的最新形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穿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和民族工作大局,理清工作思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形成长常定势。

(一)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立标

民族“作为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21]从历史上来看,由民族而引发的民族问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由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而引发的国家分裂、社会动乱、民众离心,甚至民族战争比目皆是。但历史和现实同时昭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22]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因此,民族与民族问题成为关涉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头等大事,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鲜明注脚和生动写照,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特征。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立标,促进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二)以“两个共同”筑梦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始终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重大要求和重要目标,赋予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安身立身之本、精神力量之源。从理论意义上来讲,确立“两个共同”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体现了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是对我们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一以贯之的继承与发展,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实践意义上讲,坚持“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是对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只有深刻把握“两个共同”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才能抓住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在具体工作中,牢牢把握“两个共同”这一主题,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牢记使命担当,切实把民族工作的“大写意”变为精致细腻的“工笔画”,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23]狠抓发展这一关键,聚焦脱贫攻坚、群众关切和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物质保障。

(三)以“三个离不开”聚力

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局面。“三个离不开”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我国56个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之情,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个离不开”既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大散居、大流动、大融居的人口分布格局的历史真实写照,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浓郁情感表达,亦是中华各族儿女在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之中所谱写的团结奋斗之赞歌。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不断以人权问题、民族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并把支持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作为其“西化”“分化”我国的重要手段,加紧利用民族问题粗暴干涉我国民族各项事务,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境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而早已植根和熔铸于各族人民血脉之中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成为我们粉碎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防范渗透、抵御分裂、促进团结的有力武器。基于此,新时代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必须注重加强“三个离不开”的宣传教育,促进各族人民进一步织密织牢政治纽带、经济纽带、文化纽带、心理纽带、情感纽带,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发展的磅礴力量。

(四)以“四个自信”强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2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我国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阔步迈进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也日益自觉、自强和自新,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日渐强大的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通认同和情感归属。“四个自信”是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自信的状态既源自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矢志不渝,也源自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已经越来越成为各族人民形成更加包容、更加强大、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情感基础,成为各族人民空前团结、砥砺奋斗,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四个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因此,新形势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自信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坚决抵制社会上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质疑、批评和否定、抹黑,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定自信自强。“四个自信”从根本上来讲是对我们党的自信,应该通过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抓好我们党成功带领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就宣传,加深各族群众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五)以“五个认同”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在于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惟此,才能進一步夯实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以“五个认同”凝心,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一是国家观。要深刻认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时代根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二是历史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把握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正确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史,共同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发展。尤其是要“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26]三是民族观。要正确认识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利益,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文化观。要深刻认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7]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开放促进包容,以包容涵养多样,以文化价值擦亮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色,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筑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是宗教观。从历史来看,宗教问题始终与民族问题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宗教成为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慎重地对待宗教工作和处理宗教问题,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宗教健康发展。应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与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28],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有效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外组织利用宗教对我国各种的非法渗透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高处站位、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明确目标任务,把握重点关键,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J].民族学刊,2021,12(01):1-9+83.

[2]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6.

[3]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06):1-14+123.

[4]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6):21-27.

[5]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3):46-50.

[6]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3):9-13.

[7]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0.

[8]习近平.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2.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10]宣言.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N].人民日报,2018-01-15.

[11]王云芳.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三个解读逻辑[N].中国民族报,2018-08-1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5.

[13]习近平.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

[14]卡尔·马克思.给威廉·白拉克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6.

[15]习近平.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7.

[1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7.

[19]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0]王剑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N].中国民族报,2018-12-20.

[21][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M].王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1.

[22]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23]尔肯江·吐拉洪.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25]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

[26]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

[2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

[2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7.

收稿日期:2020-12-30责任编辑:王珏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