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2021-07-17 16:13张帆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张帆

摘要: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面向社会提供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性人才,还需要发挥教育辅助作用,增强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以便为社会输送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对此,本文立足于心理育人视角下,在分析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精准定位教育目标、优化平衡内容框架、拓宽丰富教育载体三个方面重点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心理育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一定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内相关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在相关文件中更是明确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来说,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以往相比较有所提升,可是其中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教育目标不明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缓慢、教育内容及载体单一等。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之下,会弱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其本身所具备的教育引导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育人因素,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成为本文研究重点。

一、精准定位教育目标

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独立板块,而是要以巧妙方式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及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在心理育人视角下,若想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信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加以重新精准定位。

第一,落实育心任务,以此为直接目标。近年来,几乎每个高校都会开设这门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会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还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之下,如果学生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难等情况时,则可以用其处理,化负向心理为正向心理。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学生,都可获益,这可以很好的落实育心目标。但是值得说明的是,从心理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也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果前者仅强调心理辅导,则难以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可以“育心”为导向,作为直接性问题,对于大学生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分析解决,帮助处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心理情绪问题疏导方法的基础上,促使其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对思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以深入挖掘,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借助心理元素的优化使用,使得思政教育方面的效果,得到明显强化,落实“心理育人”任务。

第三,以正心修身为终极目标。心理育人以心理为出发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健康引导工作。故此,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其中,妥善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端正学生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心修身。

二、优化平衡内容框架

作为高校,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始终立足于心理育人视角之下,明确心理育人的内涵及价值,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将新的观点、方法、理论等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高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化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框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此前提下,相应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辅导、指导学生掌握情绪排解方法、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一种教育手段,在高校这一特性的教育场所及领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具備明显的教育功能。作为大学生,要敢于正视自己。对于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予以重视。做到分析成因,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解决,攻克心理障碍,缓解负向情绪,使得心理情感中的积极因素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高校在落实心理辅导基础性原则的同时,可将自我反思、实践情境、事实协商等多种方式融入其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主流意识形态方向靠拢。

另一方面,在心理育人视角下,服务学生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竭尽全力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因此,高校不仅要以心理育人为导向,还可尝试应用其他理论,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建设功能。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健康人予以关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之下帮助其形成乐观精神。

三、拓宽丰富教育载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加以创新,逐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好的落实心理育人任务,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第一,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各个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了解当前学生心理的现存问题,有选择性的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注重技巧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学会解决自己,在心理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加强学科渗透,做好“有心人”。对于学生出现的变化,不仅包括情感,也包括心理方面。要做到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疏导,扫清学生心理情绪上的障碍。

第二,巧妙合理的应用新媒体平台。高校要抓住信息化时代发展形势,在教育模式选择上,要形成一体化机制。既要重视传统线下教学,也需要加强线上教学。同时,高校还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堂,像学生推送与恋爱观、人际交往、压力释放等方面有关的教育短片及视频漫画等,帮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所营造的氛围要更加的轻松愉悦,以便获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以心理育人为导向,在定位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平衡内容框架、拓宽丰富教育载体等策略的落实,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充分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高校范围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育人的深度融合,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参考文献

[1]邓如涛,万冬华,周哲.高校教育中落实心理育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思考[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2):156-157.

[2]白雷蕾.“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124-125+128.

[3]章少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80-82.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