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电镀污泥脱水及去除铜的影响

2021-07-17 00:59洪伟彬耿雨馨王佳德石明岩孙琪王杰刘桂帆罗凯荣
电镀与涂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鼠李糖残渣酸化

洪伟彬,耿雨馨,王佳德,石明岩,孙琪,王杰,刘桂帆,罗凯荣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电镀污泥中富含的Cu是从污水中吸附、沉淀而来的。Cu随污泥进入到环境,会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危害。嗜酸性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和氧化亚铁硫杆菌)可以通过氧化以硫粉为代表的底物产酸,达到浸提重金属和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目的[1-3]。硫粉为疏水性物质,微生物底物利用率低,处理能力有限;若过量投加,污泥土地利用后则有土壤“后酸化效应”风险[4]。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增溶和湿润性,有利于增加硫粉的溶解度,增大硫粉与硫杆菌的接触面积,提高微生物底物利用率[5-7]。但是,污泥初始pH的变化不仅会改变微生物表面电荷和细胞内酶的活性,而且会改变表面活性剂的形态及理化性质[8-9],需要合理控制。为此,本文以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鼠李糖脂和烷基糖苷(APG-10)分别作为两性、生物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代表,考察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电镀污泥的影响,为电镀污泥的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理提供参考。

1 实验

1.1 供试污泥的性质

供试污泥取自广东省某工业园区,其基本性质如下:pH 6.88~7.06,含固率1.03%~1.38%,Cu含量 799.74~1 118.88 mg/kg,比阻(1.39~1.98)× 1012m/kg。

1.2 嗜酸性硫杆菌的培养

把150 mL供试污泥装入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 g/L的硫粉、FeSO4·7H2O和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然后置于180 r/min、28 °C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连续培养,待污泥体系的pH降至2.5左右时结束第一次培养。取20 mL酸化污泥加入130 mL供试污泥中,同时加入2 g/L的硫粉、FeSO4·7H2O以及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在上述条件下重复培养2次,可获得以嗜酸性硫杆菌为优势菌群的接种物。菌群富集培养过程中,锥形瓶用保鲜膜封口。

1.3 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试验

用10%氢氧化钠或(1 + 3)盐酸将供试污泥的初始pH调节至3~9的范围内,投加2 g/L的硫粉和6 g/L的 FeSO4作为能量底物,接种物投加量(以接种物与供试污泥的体积百分比计)为20%,同时加入0.3 g/L的表面活性剂,然后置于180 r/min、28 °C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连续培养7 d。每天取样测试pH、ORP(氧化还原电位)、Cu含量、SRF(比阻)等指标。其中,pH、ORP采用玻璃电极法测量,Cu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u形态采用 BCR(欧洲共同体参考物机构)顺序提取法测定,比阻采用布氏漏斗法测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酸化和氧化效果的影响

由图1可知,反应过程中污泥pH均呈下降趋势,这是嗜酸性硫杆菌将单质硫氧化为硫酸所致[10]。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下,pH下降率均随着初始pH升高而增大。这与污泥碱性越强,与酸中和时所需的H+越多有关。

图1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过程中pH的影响Figure 1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the pH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rfactant/thiobacillus acidophilus treatment

比较相同初始pH下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结果会发现,酸性和中性条件下APG-10组的pH下降率最高,较其他两组高出3.2%~14.6%。推测可能的原因是:APG-10能够促进铁细菌增殖,提高铁细菌活性,增强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重金属的适应性,提高其对亚铁的氧化能力,促进了Fe2+的氧化[11-12],Fe3+的进一步水解会生成H+,导致pH下降。

碱性条件下,鼠李糖脂的酸化效果最为突出。这是由于鼠李糖脂的水溶性相对较强[13-15],强化了对硫粉的增溶作用,从而促进了嗜酸性硫杆菌的产酸反应。

由图2可知,不同初始pH下,污泥的ORP均呈上升趋势,这是硫粉和Fe2+分别氧化生成与Fe3+所致[16]。其中,APG-10处理组的ORP增幅最大(425.5%),氧化能力表现相对最强。

图2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过程中污泥ORP的影响Figure 2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the ORP of slud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rfactant/thiobacillus acidophilus treatment

2.2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过程中Cu去除的影响

由图3可知,不同初始pH下,处理过程中Cu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反应结束时,Cu含量均满足《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中的A级标准(限值500 mg/kg)。其中,在初始pH为5时,APG-10处理组达到93.1%的最大去除率。分析原因是:(1)APG-10分子中丰富的官能团能够吸附游离在污泥表面的Cu2+,为Cu的溶出创造有利条件[17];(2)初始pH为5时APG-10组的pH下降率最高(见图1),酸化作用最强,因此Cu溶出率最高;(3)反应体系中Fe2+氧化生成大量的Fe3+,三价铁盐可进一步氧化Cu的硫化物,促进Cu以硫酸盐的形式浸出[18-19],ORP此时达到最大值(见图2c)也证明了这一点。

图3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过程中Cu去除的影响Figure 3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Cu removal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rfactant/thiobacillus acidophilus treatment

2.3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前后污泥中Cu形态的影响

由图4可知,不同处理下,可交换态、还原态和氧化态Cu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7.46% ~15.95%、5.44%~7.85%和9.10%~24.13%;残渣态Cu含量则不断增加,增幅为16.56%~41.81%。这说明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污泥中Cu的生物有效性,增强污泥的稳定性,降低污泥土地利用的风险,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价值。

图4 不同初始pH下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前后污泥中不同形态Cu的变化Figure 4 Changes of various forms of Cu in sludge before and after surfactant/thiobacillus acidophilus treatment at different initial pHs

当初始pH由3变化至9时,BS-12/硫杆菌处理后可交换态、还原态、氧化态和残渣态Cu的含量相近,表明初始pH对该体系的影响不明显。而鼠李糖脂组的污泥中残渣态Cu逐渐增加,增幅为19.00%~28.61%,可交换态、还原态和氧化态Cu均明显减小,初始pH为9时的残渣态Cu增幅为28.61%,可交换态、还原态和氧化态Cu降幅分别为11.94%、7.85%和7.97%,表明碱性环境有利于鼠李糖脂/硫杆菌处理。APG-10组在初始pH为5时残渣态Cu含量最高(50.89%),氧化态Cu含量最低(15.89%),可交换态和还原态Cu含量相对较低,表明弱酸性环境有利于APG-10效能的发挥。

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结果发现,APG-10组中可交换态Cu的减少和残渣态Cu的增加最为明显。结合图1和图2c,推断这与其相对较强的酸化和氧化能力有关。

2.4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由图5可知,在不同初始pH下,SRF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污泥SRF从处理前的(1.39~1.99)×1012m/kg降至(3.6~6.4)× 1011m/kg,均由难脱水状态转为易脱水状态(SRF < 1.0 × 1012m/kg)[20-21]。分析原因是:(1)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和分散作用使EPS(胞外聚合物)脱离污泥絮体而溶于液相中,释放结合水,同时减小了污泥液相的表面张力,于是污泥脱水效果有了提高[22-25];(2)结合图1可知,在初始pH为5时,APG-10组的pH下降率最高,该处理体系的酸化作用最强,H+含量的增加促使污泥表面负电荷更多地被中和,污泥颗粒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下降,从而促进脱水[26];(3)结合图2可知,在初始pH为5时,APG-10组的ORP最高,该体系的氧化能力最强,有更多的Fe2+被氧化成Fe3+,而Fe3+与发生水解聚合反应后生成羟基聚合硫酸铁,进而通过絮凝沉降作用促进污泥脱水[27]。

图5 初始pH对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过程中SRF的影响Figure 5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SRF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rfactant/thiobacillus acidophilus treatment

3 结论

在硫粉投加量为2 g/L,FeSO4投加量为6 g/L,接种物投加量为20%的条件下,研究了初始pH对典型表面活性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电镀污泥时脱水及Cu去除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 随着初始pH的升高,BS-12/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时Cu的去除率及铜形态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鼠李糖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时Cu的去除率和残渣态Cu含量均增加,其他各形态Cu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而APG-10/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时Cu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残渣态Cu先增多后减少,氧化态Cu先减少后增多,可交换态、还原态Cu含量无明显变化。BS-12、鼠李糖脂和APG-10的最佳初始pH分别为9、9和5,处理7 d后Cu的去除率分别为76.44%、85.81%和93.06%。

(2) 随着初始 pH的增大,BS-12/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时污泥比阻下降率增大,鼠李糖脂/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时亦然,而 APG-10/嗜酸性硫杆菌处理时污泥比阻下降率先增大后减小。在 BS-12、鼠李糖脂及APG-10各自最佳的初始pH下,污泥比阻下降率分别为78.11%、79.16%和80.08%,污泥均由中等难度脱水状态转化为易脱水状态。

猜你喜欢
鼠李糖残渣酸化
GC-MS法测定黑茶残渣中的化学组分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昆钢2500m3高炉空料线降料面过程中减少残渣实践
鼠李糖脂发酵液驱油性能研究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研究概况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铜绿假单胞菌半固态发酵生产鼠李糖脂
食品接触材料蒸发残渣检测案例
重溶剂法TDI焦油残渣的分析与利用
以甘油为底物鼠李糖脂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