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光 苏 锦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可以作为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方式,缩小资源配置的差距、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互联网+教育”能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全世界,使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互联网+教育”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高校教育更加个性化。“翻转课堂”就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及学习方式。“互联网+”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是起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教育的资源配置虽然得到了优化,但多而杂的教育资源也容易造成浪费。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一旦缺少这一环节,授课老师便不知道学生对于课程听懂了多少、有没有困惑,因此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无法立即解惑,对接下来的课程也会造成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在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上不能充分体现。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突出我校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自身特色,营造良好“互联网+教育”的氛围。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灵活优势,即充分发挥线上学习的方便和自主性,同时避免其缺乏沟通、学习氛围和督导等弱点,是“互联网+高校教育”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团队开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于学习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借鉴。
“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中的小程序开发框架、组件、API等知识实操性比较强,对学生的业务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加之教学内容前导基础知识与实践复杂、课时有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开展项目化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自主探究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构建适合于“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于学习环境建设的教学设计模式是“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实施的基石,而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
专业课程团队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行业标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岗位能力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及课程思政要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大项目为载体,小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建构了数字化、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借鉴混合式教学方式,结合翻转课堂的创新理念,课程团队依托超星泛雅平台及学习通APP,构建了“移动应用交互设计”在线开放课程,以“电商系统”小程序项目为载体,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成8个教学小任务,并针对每一个小任务,由教学团队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企业项目开发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录制相应的课程任务知识点微课、企业兼职教师录制“项目开发实践”系列微课及实操注意事项微课等,并配套教学PPT、测试题、小任务过程考核活动、讨论区、学生小组分享区、评分体系、任务点实操视频等资源。
在课程的实际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大项目为载体,小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具体以实现“电商系统”小程序项目为目的,通过小任务设计该小程序项目为教学内容,将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组织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翻转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认知三个阶段。
教师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及学习通 APP发布课前微课学习、线上课前测试、寻找项目所需基础知识、小程序组件、API、开发框架等课前预习任务单。依托互联网、学习平台及参考相关的开发文档说明,学生在课前及时完成测试题、预习任务单,参与课前主题讨论,进行小组内讨论并上传讨论结果,进一步深化学生之间的分享精神及信息整理等职业素养。教师利用平台的实时统计信息,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采用线上+线下引入教学任务和分析任务,如:在项目开发前准备任务中,教师通过播放“国家电商扶贫”相关视频,线上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学有所成时能够回报社会,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然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数据,适时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同时让其他同学学习优秀的思路和方法,线下总结学生课前情况,对于得分率或参与质量不高的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最终点明本次课的重难点,提出本次课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本次课实施任务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学生清晰了教学任务后,通过发起讨论、课堂活动等环节,穿插线上的重难点微课视频讲解,解决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在实际课堂中做任务和评审任务,让学生对该本次课的教学任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应用技巧,如:在“菜单列表”小任务中,教师通过教学任务中的步骤及在平台上的企业兼职教师的实战系列微课中的列表数据请示微课,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数据请示功能的相关方法,从而快速掌握请求数据功能的编写技巧。在评审任务环节中,通过小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对任务实施优秀组进行表扬,增加学生的获得感,而对其他组进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师任务总结阶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作业与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总结、多讨论、多分享,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公正公平的竞争。
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及学习通 APP发布课后拓展任务,学生通过APP和教师沟通交流,查看课后测试题,完成已学知识的巩固测试,并查看拓展任务单,按照任务单进行知识的拓展练习。如:在“订单确认”小任务中,布置一个选择地址功能的拓展任务。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分为过程性考核(占60%)和期末综合考核(40%)两阶段。过程性考核(见表1)主要是通过学生每次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表现给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课前评价包含完成课前任务率、提出问题深度及课前学习时间三个方面;课中评价包含小组的参与度、提问题与完成课堂任务表现三个方面;课后表现评价包含小组的拓展任务完成情况、参与课后反思与反馈的表现两个方面。期末综合考核则是通过完成在课程项目基础上进行优化或增加项目功能,进行项目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同时集中一个考核时间进行项目的答辩。
表1:过程性考核清单
通过开展“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环境,结合混合式模式,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8级和2019级的“移动应用交互技术”专业课程为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见图1),以2019级的学生比以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2018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及项目开发技巧有所增强,对2019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知识理解有更大的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图1:“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学习成绩对比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于学习环境建设融合了混合式教学方式,结合翻转课堂的创新理念,通过校企联手建设数据化资源形成在线开放课程,以校企共创的实践基地为载体,融入企业真实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落实了学生主体学习,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较好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在其课程教学资源、评价体系及课堂的思政融入等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