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中国奶业发展纾困策略研究

2021-07-17 01:43许佳彬李翠霞
中国畜牧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奶业乳品乳制品

许佳彬,李翠霞,2*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局面,为有效遏制疫情的负向影响,全国各地区迅速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个别地区采取了物理隔离和封堵,显著降低人员流动和聚集,有效阻断了病毒蔓延和传播的途径,但同时也阻断了国民经济的生产物资供应和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为国民“菜篮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奶业产业链中的饲料生产、奶牛养殖、生鲜乳价格、乳品加工与销售、奶业贸易等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Foodaily 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 年年底,中国乳制品总需求将下降1%,进口量减少11%,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过长,乳制品总需求将下降5%,进口量将下降25%。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疫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关键时期,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奶业稳产保供的影响,探究疫情折射下中国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此进一步提出后疫情时期中国奶业发展纾困策略,对于稳定中国奶业发展格局、降低疫情对奶业全面振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奶业稳产保供的影响

1.1 疫情对饲料生产的影响 疫情爆发初期恰逢中国春节,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处于歇业状态,年前生产出的产品基本售空,按往年生产习惯一般会在春节后10 d 或15 d 开始复工复产,但是疫情打乱了原本的生产节奏,造成饲料生产紧张。疫情对饲料生产的影响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交通不畅与隔离需要导致饲料加工企业复工率严重下降,人工成本显著提升,3 月初饲料加工企业的复工率不足80%,人工成本是以往的1.5 倍甚至更高;二是压榨类和发酵类原料严重匮乏,精饲料原料中的蒸汽压片玉米、豆粕、膨化大豆、燕麦草、苜蓿草、糖蜜等供给不足[1],一方面迫使饲料生产企业不得不变更饲料配方,严重影响了饲料销量,另一方面由于原料供应价格大幅上涨,加上物流成本增加,饲料生产成本显著提升;三是从饲料生产端到奶牛养殖端运输严重受阻,一般奶牛养殖场多建设在村屯内或周边,很多村屯在疫情防控关键期强行限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导致饲料即使有供给也无法满足需求。事实证明,疫情对饲料生产带来的负向影响相对较低,在3月全国部分中低风险地区逐步复产复工后,工人返厂、交通顺畅、原料供应充足等有效缓解了疫情对饲料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

1.2 疫情对奶牛养殖的影响 此次疫情的爆发给全国各地奶牛养殖带来了严重影响,大部分损失是不可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一是人工短缺,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数据,在疫情发展较为严重时期,约有76% 的牧场面临严重的人工短缺现象,牧场返工人员需按照国家复产复工统一标准进行隔离,无法立即投入生产,同时企业相关养牛技术专家无法亲临现场问诊,只能通过互联网远程技术指导;二是奶牛养殖成本大幅提升,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 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数据,自疫情发生以来,玉米平均价格呈现上升趋势,个别月内虽然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整体价格要高于年前,而豆粕价格在3 月下旬回升,4 月达到最高后缓慢回落(图1),奶牛养殖场的场地限制导致其存储饲料能力有限,加之运输成本提升,奶牛养殖成本大幅提升;三是次生动物疫情风险提高,一般在2—3 月要对奶牛实施口蹄疫免疫,由于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未能如期复工,防疫计划无法正常开展,大概率增加发生口蹄疫风险;四是奶牛繁殖率受到严重影响,同样是由于复工复产的隔离标准,在1—2 月时各大养殖场配种人员无法到岗工作,空怀牛比例严重增加,同时由于液氮储存不足,严重影响了冻精质量,导致奶牛繁殖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疫情对奶牛养殖的影响较为严重的,严重损害了奶农利益,即便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奶牛养殖业整体发展仍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1.3 疫情对生鲜乳价格的影响 生鲜乳价格变化容易受到供求关系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且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自2020 年1 月初,生鲜乳价格连续6 个月下降(图1)。总的来说,疫情对生鲜乳价格的影响可以从生产和流通2 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从生产端来看,奶牛养殖环节遇到多重阻碍,影响生鲜乳产量,理应促使生鲜乳价格提升,但产量供应不足远低于加工消费量的骤减,因此导致生鲜乳价格处于下降趋势;二是交通管制抑制了生鲜乳的流通,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多地生鲜乳存在拒收现象,根据乳业资讯网的跟踪调研,山东、江苏等地牧场反映乳企对生鲜乳收购的积极性不高,生鲜乳卸货放缓[2],“倒奶”现象再现,数据显示,自2020 年1 月22 日出现倒奶,至2 月3 日湖北省累计倒奶700 t[3]。总体来看,生鲜乳价格的波动本身具有一定周期性,但疫情突发延长了生鲜乳价格下降的周期,在后疫情时期应重点关注生鲜乳价格走势,突破价格下降壁垒,维护生鲜乳市场平衡。

图1 2019 年12 月—2020 年6 月饲料和生鲜乳价格变动情况

1.4 疫情对乳品加工与销售的影响 乳品加工与销售是承接上游养殖业和下游市场的中枢,如果中枢停止转动或转动速度放缓,将导致牧场生鲜乳不能流入企业进行合理加工,同时乳制品也不能及时输送至市场,疫情对乳品加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 个方面:一是乳制品产量下降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1—6 月全国液态奶产量为1 189.3 万t,同比下降2.4%,干乳制品产量89.3 万t,同比下降4.1%,其中奶粉产量为50.1 万t,同比下降7.0%(表1);二是乳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1—6 月全国乳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为1 993.2 亿元,增长4.4%,利润总额132.1 亿元,下降29.9%,进入统计范围的企业有562 家,其中亏损企业154 家,亏损比例达到27.4%,1—2 月亏损比例达42.25%,1—3 月亏损比例达38.32%,1—4 月亏损比例达33.7%,1—5 月亏损比例达30.3%(表2)。乳品加工与销售收入大幅下降的原因是牧场与奶农签订长期收奶合同,不得不收购原奶,同时线下销售严重受阻,乳业资讯网数据显示,2020 年春节期间乳制品礼品消费占销量比例不足7%,远低于常年的1/4 比例[2]。由此可见,疫情对乳品加工与销售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1 季度,自第2 季度开始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乳品加工与销售逐渐好转。

表1 2019 年与2020 年1—6 月乳制品产量对比

表2 2020 年1—6 月全国乳制品加工业经济指标

1.5 疫情对奶业贸易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乳制品贸易同样带来巨大冲击,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2 个方面:一是疫情影响了部分乳制品的进口量和进口额,从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20 年1—6 月中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159.0 万t,同比增加4.6%,进口额为59.3 亿美元,同比增加4.8%,折合至生鲜乳总量达到964.0 万t,同比增加5.8%(干乳制品按1:8,液态奶按1:1 折算),其中干乳制品为115.0 万t,同比增加6.0%,进口额为53.6 亿美元,同比增加4.7%,液态奶为44.0 万t,同比增加1.1%,进口额为5.8 亿美元,同比增加5.9%。从单个品类来看,大包粉、炼乳和酸奶进口量都有不同幅度下降外,婴配粉、乳清、奶酪、黄油以及包装牛奶进口量具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表3),而出现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执行疫情之前的订单;二是疫情对乳制品出口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中国乳制品出口量一直很小,主要出口产品以鲜奶为主,主要出口地为中国香港,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受运输渠道限制,中国乳制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大幅下降,2020 年1—6 月共计出口各类乳制品2.0 万t,同比减少22.8%,出口额为1.1 亿美元,同比减少50.3%,其中干乳制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6 303.1 t 和9 102.8万美元,同比减少51.8% 和54.3%,液态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4 万t 和1 491.6 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6.0% 和8.8%。由此可见,疫情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较大,由于国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对进口贸易的冲击会越发明显,疫情对奶业贸易的影响将会在后疫情时期逐步显现。

表3 2020 年1—6 月中国乳制品进口概况

2 疫情当下折射出中国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奶业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健全,“一刀切”政策直接导致产业陷入困境 中国奶业生产区域特征和销售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奶业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一带,主销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一带,主产区和主销区的错位直接导致奶业产业链条上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串联必须高度依赖通畅的运输渠道。在疫情发展高峰时期,“一刀切”政策虽有效降低了疫情的传播途径与人员流动,但对奶业的冲击巨大,同时也暴露出奶业产业链各环节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首先,运输渠道切断直接导致饲料生产企业原料供应不足、人工短缺、成本增加;其次,运输渠道的切断使饲料生产企业与奶牛养殖业对接受阻、奶牛养殖业与乳品加工业对接受阻,直接造成奶牛养殖成本大幅提升、生鲜乳滞销、产销脱节、价格下跌、收入受损,甚至部分小、中规模牧场退出养殖行列;最后,运输渠道切断增加了乳企收购生鲜乳的成本,同时也直接造成了乳企库存增加、“喷粉”增加、产品滞销。奶业是一个多环节的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紧密程度较高,任一环节的风险防控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产业链条收益受损,在“一刀切”政策的规制下奶业整个产业链陷入困境。

2.2 乳品加工结构单一化,加剧了乳企“喷粉”和“减收”目前中国乳品加工结构主要是以高温灭菌乳、低温杀菌乳和发酵乳等液态奶为主要生产产品,对于奶粉、奶酪、乳清粉等干乳制品的加工比例相对较低。以2019 年国内外乳品加工结构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乳制品生产总量是2 719.4 万t,其中液态奶产量为2 537.7 万t,干乳制品产量为181.7 万t,折合生鲜乳后,液态奶和干乳制品的加工比例约为7:3,而对于国外而言,消费者对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的需求较高,通常液态奶和干乳制品的加工比例一般在3:7。相比于液态奶,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更加容易贮藏和保存,同时干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鲜乳量也更多,在婴幼儿奶粉生产所需乳清粉自给上同样也会消耗大量生鲜乳。由此可见,疫情对国外乳制品的影响在短期内小于国内市场,奶酪、黄油、乳清粉等干乳制品有助于缓解阶段性生鲜乳供给过剩,平衡生鲜乳在时间、空间维度的供需矛盾。因此,疫情当下折射出中国乳品加工结构存在单一化劣势,各大乳企的自救模式主要是“喷粉”,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信息显示,2020 年2月乳企日喷粉奶量高达1.6 万t,每喷粉1 t 乳企要额外承担高达1 万元的费用,“减收”成为必然[4]。

2.3 中小乳企应急预案启动迟缓,线下销售终端严重受阻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乳企的营销渠道主要集中在线下销售模式,包括直营店模式、订奶模式、送水站模式、学生奶模式等[5-6],而部分可长期保存的乳制品还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销售[4]。自疫情发生后,受封闭式管理的约束,许多社区采取限制人员出行政策,大部分集贸市场、小型超市关门闭市,直营店模式、订奶模式、送水站模式均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生均居家未开学,影响了早餐奶需求,同时阻碍了学生奶的全面推广与销售。据腾讯网调研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截至6 月底,液态乳品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为-3.2%,平均单价同比下滑3.9%,户均购买量增长率为-1.5%,购买频次同比增长率为-6%,成人奶粉销售额同比增长5.2%,平均单价增长贡献为7.4%,户均购买量同比增长率为-1.5%,购买者数量受城镇化进程驱动有所增长,增长率为1.8%,但渗透率略有下滑[7]。对于乳制品而言,线下销售仍是其销售份额最大的渠道,此次疫情抑制了奶业的终端消费,中小乳企在此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由于其应急预案启动不如大企业及时,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中小乳企绝大多数处于停滞状态,产品严重挤压,导致资金周转不畅,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

2.4 中国奶业缺乏比较优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在成本与进出口贸易政策双重约束下,中国奶业缺乏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趋于下降。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对中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发现,与中国乳制品进口主要来源国、世界乳制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以及与中国资源禀赋相近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奶业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刘长全等[8]研究显示,2008—2015 年各指数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CA 从0.05 下降至0.01,RCA 从-0.14下降至-0.44,同时上述4 个指数均大大低于新西兰、美国等奶业发达国家,甚至部分指数还低于韩国和日本。徐雅楠等[9]研究也发现中国奶粉的国际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另外从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数据也可以发现,乳制品进口总量与进口金额逐年提高,特别是在此次国内疫情爆发初期和中期,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和进口总额依旧攀升,充分体现了中国奶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后疫情时期,国际间乳制品进口贸易将会受到严重阻碍,在履行前期订单以后,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将会受到较大威胁。

3 后疫情时期中国奶业发展进一步纾困策略

3.1 奶农乳企“抱团取暖”,提高抗风险能力 疫情当下显现出中国奶业养殖和加工一体化水平较低,上下游企业因为大多从自身角度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奶源在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后疫情时期为提高奶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应加强奶业上下游产业链紧密结合,让养殖与加工更加紧密,具体做法:一是上游养殖业专心养牛,创新养殖模式,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加快中小牧场整合,鼓励和支持以合资、联营、整合等多种方式延伸产业链条,鼓励跨区域发展联合经营,竭尽全力降低奶牛养殖成本,努力提高奶源质量;二是下游加工业专心研发,努力探寻企业发展新兴业态,充分借助政府、市场、消费者等多渠道资源优势,扩大市场消费格局,提升乳企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奶业上下游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提高奶业全产业链抵抗风险的能力,推动奶业可持续发展。

3.2 关注功能性乳品新需求,加速寻求乳品加工新蓝海伴随疫情发展至常态化防控阶段,全民关注健康提升至新高度,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呈现递增趋势,因此消费者对乳制品健康和功能化需求是赋予乳品加工企业新的生产指令,后疫情时期加速形成乳品加工新业态是行业前进的方向,具体途径可为:一是时刻关注消费新需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明晰不同生产策略,重点关注老年群体和少儿群体,在紧盯一、二线消费群体的同时,要将产品定位拓展至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二是加速形成研发新团队,结合市场需求从制定生产计划到新产品研发到产品加工再到市场推广,严格实施专人负责制;三是结合防疫举措重点关注功能性乳品的研发,重点关注对营养价值高的低温奶、巴氏杀菌奶的品牌整合,低温领域在乳品产业是一个制高点;四是吸取国外乳品加工经验,在有效保障液态奶供应的基础上,使液态奶和干乳制品加工比例尽可能均衡,保证干乳制品产品品类、包装、口感等的多样化。

3.3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开拓乳制品销售新途径 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后疫情时期,虽线下销售服务基本恢复,但由于消费者新购买习惯养成,配合数字经济的“零接触”购物模式将是开拓乳制品销售的新途径。疫情期间,蒙牛与京东、天猫、盒马等电商平台合作,在保证供货源安全稳定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无接触”配送需求。同时,蒙牛还与阿里巴巴“天鲜配”智能订奶平台合作,充分保障了上海等城市日常鲜奶的供应。受疫情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形式由外出采购转向为到家服务、社区营销等,加速了乳企向数字化转型[10]。光明乳业“宅经济”下的“光明随心订”营销转型之路,让最初只是按时送货上门的简单营销模式,发展成跨业多点多线的销售战术[11]。上述案例印证了数字经济对乳品企业销售模式的正向影响,可见在后疫情时期利用数字经济优势,开拓乳制品销售新途径,是加快恢复奶业新动能的全新手段。

3.4 积极拓宽海外市场,提升奶业全球话语权 对于中国奶业发展而言,乳品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更能发挥在本次疫情期间的优势,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的增量来抵消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带来的损失。目前,中国乳制品主要出口地是中国香港,与其他海外国家出口贸易相对较少,这是限制中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的关键原因,增强国内乳制品生产能力、减少对乳制品的进口依赖是提升中国奶业全球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应鼓励国内乳企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以伊利集团为例,2017 年3 月27 日,中国与新西兰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双方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推动多领域合作,新西兰大洋洲乳业就此成立[12]。在新西兰落户3 年多,伊利集团海外项目不仅消除本土奶农对外国资本的戒心,同时也提升了中国乳制品在新西兰奶业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分析得出疫情当下折射出中国奶业发展存在奶业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健全、乳品加工结构单一化、中小乳企销售预案启动缓慢、中国奶业缺乏比较优势等4 个方面的问题,以此提出了奶农乳企“抱团取暖”以提高抗风险能力、时刻关注功能性乳品新需求以加速寻求乳品加工新蓝海、利用数字经济优势以开拓乳制品销售新途径、积极拓宽海外市场以提升奶业全球话语权等纾困策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给中国奶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奶业振兴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奶业振兴的政策环境总体向好。2020 年6月18 日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现代奶业评价 奶牛场定级与评价》(T/DACS001.1-2020),并于8 月1 日正式实施,这是建设奶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奶牛养殖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也是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预示着后疫情发展时期中国奶业现代化发展策略已经确定,中国奶业振兴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奶业乳品乳制品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做好GMP管理有助于提高乳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我国乳品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