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质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精巧复杂。元末明初时期由于传统手拉钻工艺被新工具旋车替代,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得木旋玩具脱离出木制玩具的发展轨迹走向门类化,而作为技术的发源地—山东鲁南地区的樊埝村也开始以专门生产种类和样式多样的木旋玩具而闻名。时至今日,木旋玩具的主要制作工具经历了数次更迭,展示了古代社会技术生态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式,以木旋玩具的制作工具的变化为主线索,对木旋玩具主要制作工具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挖掘,得出木旋玩具制作工具的变化是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的集中体现这一结论,并结合当下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对木旋玩具的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木旋玩具的发展寻找新的道路。
关键词:木旋玩具;技术生态;文化风情;传承与保护
1.木制玩具的发展概述
木材是手工艺时代最重要、最通用的材料之一,其独特的质感、肌理和舒适感是其他材质所不及的,而且木材制作的玩具一直被认为具有传统、怀旧的意味。我国木制玩具的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制玩具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圆雕木鱼(图1-1),该木鱼通长11厘米,整体形态浑圆憨实,鱼的嘴、眼、鳃盖均有表现,鱼的躯干部分雕有尺寸不统一的圆涡纹,抽象表现了鱼鳞或鱼身上的水珠形象。当时尚无金属工具,而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仅用石、骨刀等简陋且并不完备的工具,就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鱼儿游动的身形,制作出既能用来观赏,又能供孩子们把玩的木鱼玩具,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体现出当时人们对自己身边事物所产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受制于制作工具的简单低级,难以表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力。
随着社会文明进入到奴隶制阶段,技术的发展带来材料的进步,人们在原来的石骨材料的基础上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工艺,春秋末期更是出现了铁器冶炼技术,高硬度材料和动物毛刷的产生,使得更多工具产生,如铜锥、铜凿、铜刻刀等细致又锋利的工具,本时期内的物品形态也因此刻画更细致,表达更生动。生产工具牛耕的出现预示着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的兴起,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改变了奴隶制社会中用奴隶作为陪葬的习俗,转为以草扎人形来替代奴隶殉葬,在近代考古史中,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等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木俑,这些木俑在作为随葬明器之一。楚文化中的木俑,大多刻画的是奴婢、武士和乐伎的外观,木俑的制作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工具雕刻出形状后再用彩绘的方式展现出所刻画形象的五官与衣饰,如图1-2;另一種是经过工具雕刻出形状后,给木俑穿上布衣品或丝织品制作的衣服,如图1-3。这两种制作工艺在具体制作流程上也不尽相同:第一种木俑在制作时先粗略切出大致形体然后利用精细雕工刻画出有手脚的木俑;而第二种则是重点刻画头部,而身体部分往往呈直桶柱状,然后穿上丝织品所作的衣服而不雕刻手足,相对简陋。这些大量出土的彩绘木俑,是为后世人偶玩具的雏形,造型生动准确,艺术风格鲜明,制作精美,折射出鲜活的创造力,为当代学者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容貌衣冠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而且木雕俑的制作除了锯、削、刻、刨以外,也有需要旋制的工序,也可以说这是木旋工具最早的源头。
由于冶金工艺进步的缘故,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制作工具逐渐被发明出来,而用较为先进的工具所加工出的玩具的形象也愈加生动,线条流畅,制作精良。玩具发展史在汉代时已经成型,汉代其实已经出现了用于儿童玩耍的器具,这是一个玩具行业已然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曾出现众多时代久远的玩具类型,其中很多属于生产、生活中具备实用功能的工具的转化,这些器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对后世的艺术、文化和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棋牌类玩具以及风筝类是极具代表性的玩具种类,其制作工艺已经达到极为精湛的水平,说明当时玩具有了相当规模化的市场,同时人们对玩具的娱乐和审美功能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虽然汉代木制玩具的实物出土较少,但我们可以从资料丰富的汉画像石中一窥当时玩具的面貌,河南南阳许阿瞿墓画像石(图1-4),该画像刻画了几个稚子玩耍的形象,其中一个小童手中拿着鸟形玩具,另一名小童左手拉着一个与现代儿童所玩的手推鸟车形象极其相近的斑鸠小木车,他身后的小童则扬起鞭子作势驱赶斑鸠小木车,憨态可掬,活泼灵动。晋代学者曾言“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1]",由此可见此"鸠车"类玩具在晋代之前就已流行。鸠鸟为车身,两边与尾部按上轮子,颈部有个小孔,绳子穿过小孔就可以拽着鸠车跑动了,鸟身上通常还背着一只小鸟,看起来相当童趣,是一种非常适合低龄幼儿玩耍的儿童车。(图1-5)
隋代玩具多与古代军事有关,木玩具最多的题材是刀、棍、剑等,孩童儿们用木质玩具刀剑模仿战争行为,这与隋末频繁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战争有关。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劳动人民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因此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各种玩具层出不穷,玩具的制作工艺技艺也日趋完善。据唐代封演《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年间,有人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2]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北宋有著名杖头木偶艺人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3]画家李嵩、苏汉臣的《货郎图》中更是林林总总的描绘了数十样木制玩具。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出,玩具已经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手段之一。
繁荣且规模化的玩具市场和人们对于玩具娱乐性能的更高要求,促使着玩具从业者积极开发不同类型的、更为精致巧妙的玩具。而在创制这些玩具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加工的需要更多专用加工工具被相继发明,此后的木质玩具大致可按加工工具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1)木雕类(图1-6):通常采用密度小,相对光滑且较为坚韧、不易变形的木料,如紫檀木、银杏、楠木等,常用工具分为二大类:"翁管形"的坯刀和"钻条形"的修光刀,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2)削木类(图1-7):削木类玩具一般选用质地较软、易于加工的材料如梧桐、水松、香柏等,常用工具为刨、鏓。铲等平木工具,砍削钩拉几类技法并用。 (3)旋木类(图1-8):旋木类玩具的制作原料通常采用2-3年的木料,要求该木材没有虫蛀也没有结节,手感要松软柔韧,一般采用的木料是白色杨柳木、梧桐木或者银杏木,这些木材材料的质地紧密、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较好,常常被用来加工擀面杖、棒槌等工具,使用手拉钻,旋床等工具加工成型。
山东省郯城县樊埝村是旋木类玩具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樊埝村木旋玩具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时期就以生产木旋玩具而闻名。根据族内文献记载,樊氏的祖先樊木天资聪颖,勤奋刻苦,是一位优秀的木匠,他依据木工所用手钻的原理,深入研究,多次修改后将手拉皮带改为了脚踏皮带,发明了旋车,而他常拿做木工的下脚料用旋车制成玩具给孩子们玩,后来在集市上加以售卖,这就是木旋玩具的雏形。
2.木旋玩具制作工具及其工艺流程的变化
(1)粗粝的早期木旋玩具
由于专门用以加工木旋玩具的工具尚未发明,在此时期木旋玩具仅仅是用下脚料随手制作给孩童玩耍用的,谈不上形成专门的玩具类别,因此受技术限制这一时期的木旋玩具大多加工粗粝,高度抽象。這一时期用来加工木旋玩具的主要工具是手拉钻,也称手拉绳车床(图2-1)。手拉钻是农村木匠传统的手工木工车床,用两根可调节主木控制长度,夹住被加工木,脚底板固定整个车床,用一根绳子拴在长木棍两端,绕过被加工木,一只手来回拉动长木棍,带动被加工木旋转,另一只手用刀具进行形态和纹路的雕琢,这种旋车起初只用来制作擀面杖、刀把、掸子之类的日用品,自手工艺者将旋车应用在玩具生产后,也开始仿造民间传统泥玩具的形式,开始车削哗啦棒和小木鼓等一些玩具,除了提供给自家孩童玩耍外,也小批量的放到集市开始售卖。
早期手拉旋车只能制作精度不需要那么准确的高低棒人玩具(图2-2),因为只是给孩童玩耍的道具,所以车出大概形状即可,后期装饰上鲜艳的颜色就足以吸引低龄购买者。而高低棒人的身体、腿部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寸和弧度的,完全凭制作者经验,这其中也有手拉旋车不好控制力度、不方便后期精磨的原因,所以加工出来的部件较为粗糙,美观程度较低,也不具备文化价值,仅仅是作为孩童娱乐的耍货。
(2)专用木旋工具的出现
集市上售卖的木旋玩具受到欢迎后,手工艺者开始意识到木旋玩具的商业价值,而落后的手拉钻式样加工工具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发明专用木旋加工工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手艺人着手将一些工具从木工工具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改造用以专门加工此类玩具。旋车(图2-3)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手工艺者在原始手拉钻的基础上,将绳子改由皮带轮带动旋转,皮带缠在旋车的轴上,下面由两个脚踏板控制,工匠坐上旋车后,两脚轮流踏动踏板,旋轴就会轮流左旋右旋(图2-4旋车使用示意图)。旋轴上固定着木坯,工匠手持刀具,刀具接近旋转的木坯,制出各种纹路,刀具有凿、斧、雕刀、刨刀等,形状也是各不相同,有长、方、尖、弯、圆各种刀口,用以旋出不同的形状。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电动机械的普及,木旋玩具传承人樊继美将传统木旋车床和发电机结合起来,以电力催动皮带,彻底替代了人力车床。电动旋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式旋车,一般用来制作大部件,例如棒棒人的身体;一种是竖式旋车,其中竖式旋床用来钻眼儿,加工比较小的部件。使用时将加工木固定在旋车中间,木头与两边固定轴成一条直线,然后用各种刀具刨削出身体的形状,最后用砂纸进行打磨(图2-5电动旋床使用示意图)。九十年代末,樊继美又将木制旋床整体创新改造成为工业用铁制机械车床,一直延用至今。
自采用新技术的生产工具被应用在生产中后,木旋玩具的美观度大为改善,与手拉钻生产的木旋玩具相比,使用旋车加工的玩具线条愈加流畅、表面更加光滑、生产速度大幅提高。樊继美还选用中国传统人物形象作为木旋玩具的题材,如图2-6西游记系列木旋玩具,文化韵味十足,细节丰富生动。他也对木旋玩具的染料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染料替换成了油漆,玩具整体色彩更加油亮鲜艳,且持久不褪。
(3)现代化生产下的木旋玩具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木旋玩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木旋玩具不单单是随手做给孩童们玩耍的物品了,还承载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记忆,肩负着保存传统、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由于各级部门加强对木旋玩具的保护与扶持,传承人也在守护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求变,使得郯城木旋玩具获得蓬勃新生。木旋玩具的品种日益丰富,分为十大系列,有500多种样式,如我们常见的就有系列有花篮、棒棰、刀兵、人物、植物及车、鼓等,京剧脸谱、胡桃人、虎头棒棰、高低棒人、燕车、鸟车、八仙花盘、和尚敲木鱼、不倒翁、日本娃娃、小火车、火箭、飞机、大炮以及智力拼盘等木旋玩具在国内好评如潮,而海外市场也是备受欢迎。其中樊森设计的不饰色彩、憨态可掬的实木鸭子(图3-1),因为贴合国外崇尚自然原木的思想观念而大受欢迎,订单也因为这一古老传统记忆的重新诠释而蜂拥而至,因为出口检测严格,出口单量大,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更好的发扬传统记忆的魅力,技艺传承者将机电一体化的新型机床---数控车床引入木旋玩具的生产中,旧制旋车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在科学的框架下找到解决的途径,数控木工车床性能出色,生产出的木旋玩具品控稳定,数控机床在该领域显示出它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现在樊埝村新建成的旋木公司大多已经采取了数控木工旋床。(图3-2由数控车床加工的木旋玩具)
手工艺者还对生产流程进行大幅改进,将现代化工业流水线式生产应用到木旋玩具的制作中。木旋玩具所有部件提前分批制作好,有需要时再挑选合适的部件进行组装,组装完毕后进行彩绘。在这些制作工序中,旋削工序的的技术性要求比较高,因为电动旋车的转速较快,入刀的时机和深浅稍有误差就有可能造成这一部件的报废,而且如果握刀不紧,旋出的柱体就会变形,这就造成了残次品,所以这一步需要有丰富经验者完成。进行流水线式生产改革后的木旋玩具生产达到了"人停车不停,一天三班倒"的生产状况,产量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还可以出口远销海外。
3.郯城木旋玩具的保护策略—技艺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经济全球化以及外资企业进入国内使得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变化的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时候逐渐消亡,传统技艺是我们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由于政策扶持和广大人民文化意识的觉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了重中之重,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也是当代年轻人热议的话题,这些都为木旋玩具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结合研究,我认为当前木旋玩具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1)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木旋玩具的从业者大多数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题材比较固定,形式上显得有些落伍和过时。(2)传承人断层:以制作和销售木旋玩具为生计很难维持起当前消费条件下的生活水平,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相关行业。(3)销售方式落后:木旋玩具仍以是传统节令时期的庙会、等会等为主要销售场所,受时间条件限制较大。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需要对木旋玩具的图案、色彩进行二次创新,在继续留存木旋玩具玩具中的传统图样的同时,也要尝试与现代时尚形象ip相结合,时尚鲜艳的外观不仅仅能带来审美感受上的提升,更是扩大中国传统工艺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将木旋玩具制作工艺带进校园,也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的重要举措,根据技艺难度不同进入不同层级的学校——幼儿园乃至高校开设传统手工艺体验课,提升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再次,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手工艺的制作技法用影像、文字等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播,将数据永久存储于可检索、可利用的数字化共享服务平台中,为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这项工艺的民众提供查阅服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巴黎圣母院数字化3D成像技术。最后,手工艺再创新还应该与现代流行媒体渠道相结合,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营销,让更多人了解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进入民众生活,成为网红商品,用物流网络解决地域销售的限制,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
以下案例是笔者在参考了木旋玩具加工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将木旋玩具的制作工艺和在年轻的手机用户群体中流行的数字交互游戏相结合而设计的,笔者期望以这种更为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手机移动端为平台,为木旋玩具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参考,图3-1 交互流程简介。
Step 1:登录界面设计较为简洁,以隶书字体为主要视觉中心,衬以树木年轮的底纹,暗示木旋玩具的传统性和制作材料,图3-2。
Step 2:选择界面包含了目前软件所有的入口导向,使用者可以在这里队自己想要的作品效果进行预先设计,预览将要使用到的材料和色彩,也可以访问社区和爱好者们交流,图3-3。
Step 3:社区模块在木旋玩具的传承者和爱好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传承者们可以对自己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发布教学视频对初入门的爱好者们进行线上指导。爱好者可以在社区发布自己的作品和同好们交流心得,图3-4。
Step 4:模型界面是该软件的主要互动模块之一,创作者们通过手指按压屏幕以控制旋床对木旋玩具的切削进度,制作出玩具基本的形状,图3-5。
Step 5:上色界面允许使用者为创制出的模型铺上基本底色,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本软件还支持使用者将模型分为几种不同的部件进行分类上色,图3-6。
Step 6:材质界面主要提供给使用者们一些预设好的纹样来对模型进行装饰,当然使用者们也可以在这个界面上传自己设计的图案纹样,图3-7。
总结:
科技的发展使得当代年轻人有了丰富的娱乐形式,玩具的种类、样式甚至概念都层出不穷,复杂的机械结构、智能AI等前端科技也逐渐应用在一些小玩具上。玩具的作用也从儿童消遣娱乐之作发展到充满文化内涵、富含人文关怀的产品,也逐渐有了调节大众心理、协调社会的重要效果。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括民间传统玩具,它的历史从渔猎文明延伸到近代,根据民间传统玩具的发展来看,显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包含了各个朝代人民的宗教理念,文化道德,审美,甚至于包括养育下一代的理念。这些都可以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
木旋玩具能够产生的价值效益是多方面的,在艺术、玩赏以及经济方面都有所体现。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的服务业在全国GDP的占比,第三产业的根本性作用也愈加显著。文化意识的觉醒势必会促进人民大众对具有民族文化血脉的精神产品的追求,而传统木旋玩具的复兴正赶上了这一波文化浪潮。本文也希望对于木旋玩具制作工艺的研究与保护策略,可以为类似的非遗产品提供一条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傅伊.郯城木旋玩具的本土性特色[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99-101.
[2]郑周莉,何征.郯城木旋玩具的艺术特色与传承[J].美术大观,2013(07):65.
[3]孙振宁. 郯城木旋玩具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
[4]安丽哲,张岳.话语与制度:潍坊风筝的保护与传承[J/OL].民族艺术,2020(02):89-95[2020-05-14].https://doi.org/10.16564/j.cnki.1003-2568.2020.02.009.
[5]白英.木旋玩具 木头“旋”出童年记忆[J].资源与人居环境,2020(02):48-57.
[6]邓若蕾.短视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开拓新路径[J].中国报业,2020(08):20-21.
[7]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0页
[8]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16年09月,第124页
[9][宋]孟元老 著;王永宽 译.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6-01
作者简介:刘雨奇(1997.5 - ),女,漢族,籍贯:山东临沂人,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工学,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