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海棠 沈志浩
摘 要:我国的弓箭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是轩辕黄帝发明了弓箭。这是有可能的,毕竟人的生存离不开狩猎活动,夏时还有后羿射日的传说。东周始,五霸出,诸侯纷争,弓箭则是当时重要的战争工具。而就在这个时代,儒家的孔子把弓箭变成了有礼乐教化的工具,这就是射礼。射礼有四种,分别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在祭祀祖庙时与诸侯射于射宫用来选取有才能的人。宾射是诸侯朝聘、卿大夫与宾客所行的射礼。燕射和乡射是州长于春秋两季所行之礼。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论语》有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关键词:射礼;孔子;六艺;《礼记·射义》;军礼;乡射礼
1 射礼的基本概念
射礼是古礼,是先王、先圣、先哲教化于民,选择贤人、诸侯的重要手段。古代诸侯举行射礼首先要举行燕礼,上卿、大夫、士进行射礼,首先要举行乡饮酒礼。诸侯之所以先举行燕礼,是要明晰君臣之名分,卿大夫之所以先举行乡饮酒礼,是要明晰长幼秩序。所以射箭的人,步伐、动作一定要合乎礼法,从内心看,应平静如水,从表面看,身体直立犹如松柏,于此才能观其德,查其性。《礼记·内则》曰:“子生,男子设弧(弓)于门左。”《周礼·乡大夫》曰:“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而射于庠(xiáng)称为乡射礼。”《夏官司马·候人》曰:“天子以六耦(ǒu)射三獲三容,乐以《驺虞》,九节五正。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获二容,乐以《狸首》,七节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苹》,五节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蘩》,五节二正。若王大射,则以狸步张三侯。”
2 射礼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大明集礼》载:“两汉以下有天下国家者,仍因简陋以为政,至其君臣?燕之际,从事于弧矢者未尝无之,大体皆主皮尚力之陋,而古法泯坠。莫知讲求。维唐开元中颇尝论著仪式,其一天子射于射宫,其一天子观射于射宫,粗采古礼而损益之。虽具于礼官而举行希阔至,宋太宗淳化五年,诏定其礼有司随取唐制,为大射有图并书其冠冕仪式表著纸位已进,而太宗曰,俟弭兵之日与卿等行之,盖亦未尝用也,及乾道间命讨论燕射之仪,而宰值以为旧制烦苛,难以遵行,更定新式奏之。”但是《史记》《汉书》中都没有关于宫廷有大射礼的记载。《通典·军礼》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讨论大射礼与乡射礼用乐的区别。”《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二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这是史书第一次记载关于大射的礼。汉时,部队中还有一套秋天角逐的案例。东晋咸康,庾亮曾依据《礼经》制定乡射礼。后齐的射礼,史籍记载较详,每年三月三日及季秋举行,季秋为大射,在专设的射所行礼。三月三日射礼规模较小。唐代,在射宫进行射礼,积年暮春、玄月两次,射礼基本上照《礼经》制订,但必由天子初射,群官射中者有赏赐。开元初,有人奏告射礼“耗国损人”“既不观德,又未足威边”,曾一度撤销。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又以“永鉴大典,无忘旧章”“将射侯以观德,岂爱羊而去礼”为理由,恢复秋季大射。五代时亦未见有射礼举行。宋代,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南迁后已无财力和精力,所以未见记载。辽、金、元各有其俗,射法与华夏古制不比。明太祖朱元璋很重视射礼,洪武三年(1370)进行大射礼。皇帝以为,只由武夫弯弓习射而文士不清楚弧矢之道,是不对的,下诏太学及郡县弟子都要研习射箭。然而,这一诏令似乎并未长期执行。明代,《明集礼》所载“射仪”,较《礼经》规程减省许多程式,参与者还包罗“各官员后辈”及“士民俊才者”。唐、宋、元射礼均已缺。
3 儒家对射礼的重视
《射义》云:“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勤有存者。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求反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也可以这样说,儒家认为通过射,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品行不端的如败军之将、亡国之君不能参加,对于品行好的、尊礼崇法的、学而不厌的、言行统一的人是一种甄别。“射”也有寻找的意思,所谓寻找就是在射箭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所以射箭的时候要心平气和,身体端正,弓矢拿得稳,瞄得准,才能正中目标。所以孔子在矍相之圃的泽宫演习射礼,起初围观的人很多,后来子路对众人说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参加射礼,有一半的觉得不符合便走了,最后观射的人差不多都走光了。这就是儒家对射的理解。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点,礼则是华夏文化的内涵。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是啊,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本来就应该无所论争,又何必在射箭上去计较所谓的胜负呢?射礼中讲求揖让而升、下而饮的仪节,是以实际行动论证,强调习射礼仪所见的君子风范,与论争不宜混为一谈。《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又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 射礼的用具
射礼前的准备:关照前来参加射礼的职员,做好弓矢器材、乐器、酒具礼器的准备和座位的安装事务。角逐中有评委和比赛的礼节,有竞技内容,赛后有典礼,是一套制订缜密、严苛有序的射箭竞技和嘉会,有着明显等第差别,时刻警醒人们要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射箭前,不管是公卿,还是王公,都必须换上相应的装束。大家都要脱去左臂的外套袖,外手拇指套上决,左臂套上遂,拿起弓,用右手拇指钩住,这套程序叫“袒、决、遂、执弓”。公、卿、大夫都必须遵守这套程序,只有皇帝可以破例。
《礼记·射义》记载,射礼所用的鹄叫“侯”或“射侯”,以皮张或布制成。“周制,天子之大射,天官司裘供武侯、熊侯、豹侯,设其鹄。”天子之侯以白熊皮制作,王公之侯以红麋皮制造、大夫及士为布侯,并且侯上绘有不同的动物图案。计算打靶成果的有“中”和“算筹”,“中”是盛放“算筹”的用具。射者品级差异,其“中”也不一致。具体主持射礼的人称为“司射”,由他根据射者品级规定打靶按次,并负责监察种种礼典的执行情况。若有违礼犯规者,则以“扑”进行惩处。
5 射箭的姿势
《大明集礼》言:目视弓上,上弰指的,下弰抵腋,肘压在下,腕仰在上。左肩与胯对垛之中,两脚先取四面,立后,此转左脚,大指垛中心。此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左手开虎口,微松下二指,转弝侧卧,则上弰可随矢直指的,下弰可抵胛骨下,此为靡其弰。外手摘弦,尽势翻手向后,要肩臂与腕一般平直,仰掌现掌纹,指不兴开露,此为压肘仰腕(图1)。《射经》曰:无动容,无作色,按手颐下,引之令满,取其平直。故曰:端身如干,直臂如枝。箭发则靡其弰,压其肘,仰其腕。胸凸背偃,皆是射之骨髓疾也。
6 射礼的器具
侯。《仪礼·乡射礼》言:“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弓。《荀子·大略第二十七》言:“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周礼·考工记》记载:制作天子的弓,合九弓而成圆;制作诸侯的弓,合七弓而成圆;大夫的弓,合五弓而成圆;士的弓,合三弓而成圆。弓长六尺六寸,称为上制,高个子的人使用;弓长六尺三寸,称为中制,中等身材的人使用;弓长六尺,称为下制,低个子的人使用。《三礼图集注卷八·宋刻本》言:“彤矢、玈矢,各随弓漆色为名。射用乘矢,象有事于四方也。其笴皆长三尺,羽六寸,刃二寸。”
遂。《旧图》云:“遂臂捍以朱韦为之。案《乡射礼注》云:遂,射鞴也。以韦为之,所以遂弦也。其非射时,则谓之拾。拾,敛也。所以蔽肤敛衣也。又《大射注》云:遂著左臂裹,以遂弦也。”
幅。“乡射礼司马命弟子设楅贾释注云楅犹幅也所以承笴齐矢也以楅为幅者义取若布帛有边幅整齐之意故云承笴齐矢也下记云楅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蛇交楅髹注云两端为龙首中央为蛇身相交龙蛇君子之类交者象君子取矢于楅上髹赤黑漆贾疏引郑注易龙战于野云圣人喻龙君子喻蛇是龙蛇总为君子之类也旧图云楅长三尺有足置韦当于。”
算。《旧图》云:“算长尺二寸以实于中人四算一偶八算其数无常随偶多少若乡射记云筹八十谓十偶而言是数无常也又此云算长尺二寸与投壶礼同其乡射记算长尺有握握四指也一指一寸是尺四寸也。”
鹿中。“鄭注乡射礼射于榭用鹿中有堂无室曰榭榭即州序也。”《旧图》云:“士之中长尺二寸首高七寸背上四寸穿之容算长尺二寸乡射记曰鹿中髹前足跪凿其背容八算注云前足跪者象教扰之兽受负也贾释云服不氏教扰猛兽有堪受负有不合受负者若今驼受负则四足俱屈又投壶礼孔义云其中之形尅木为之状如鹿兕而伏凿背盛算。”
7 射礼流程
戒备:戒宾(邀请宾);布席、张侯、设乏;速宾;迎宾。
饮酒礼:主人洗爵献宾;宾酢(以酒回敬)主人;主人奠觯酬宾;主人洗爵献众宾;升堂就席,举觯者奠觯;迎大夫入席;席工奏乐;主人以爵献工;立司正、留宾。
之后开始三番射。
初射:司射向宾请射;司射命弟子纳射器;司射比三耦;立司正为司马;乐正迁乐工堂下东南;司射命三耦拾取矢就射位;司射升堂诱射;三耦射;司马命设楅取乘矢。
再射:司射再请射、比众耦;三耦临楅拾取矢就射位;众宾临楅拾取矢就射位;司射作射请释获;三耦射;宾、主人射;大夫与其耦射;众宾继射;司马命取乘矢;司射命释获者数筭;司射命设丰饮不胜者于堂上;司马洗爵献获者;司射洗爵献释获者。
三射:司射三请射,众耦返射位;众耦临楅拾取弓矢;司射向宾请乐节射;众耦以乐射;司马命取乘矢;司射命数筭;司射命设丰饮不胜者;司射命取矢、还矢,退诸射器。
射后旅酬燕饮:旅酬(司马重为司正,乐正迁乐工堂上);举觯者为宾与大夫奠觯;撤俎;无筭爵、无筭乐;奏乐送宾。
隔日善后礼:宾、主隔日登门互拜前日礼遇;息司正。
8 射礼对亚洲的影响
韩国弓道起源于中国的乡射礼。从典籍内容看,很明显是出自中国的《礼记》《论语》等古代文籍。《弓道九戒训》和《执弓八原则》是弓手必须遵循的最高信条。《弓道九戒训》指:仁爱德行,诚实谦逊,自重节操,礼仪严守,廉直果敢,习射无言,正心正己,不怨胜者,莫弯他弓。《执弓八原则》指:先察地形,后观风势,非丁非八,胸虚腹实,前推泰山,后握虎尾,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在弓道的修炼过程中,强调身心浑然一体,直至达到“无心”的境地。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技运动,而是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韩国射箭也是韩弓的一种传统,在民间相对普遍。首尔城北区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贞陵园林,其中的白云亭是朝鲜历朝历代进行乡射礼的处所,也是韩国如今弓道协会的大本营。每年这里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射礼活动,吸引各地的人前来参加。
《礼记·射义》传播到日本,成就了日本弓道。日本如今的弓道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期的《射法训》奉为国之经籍。射礼在日本呈现了不以杀伐为目的的“文射”。射箭从此演绎成了张弓搭箭、竞射吃酒的娱乐的双文明,日本的社会也从此衍生了君臣之义、长幼之分。日本和弓与中国弓箭存在差异,驱动日本弓道形成了一种自立的运动形式。日本形成了有差异的弓道门派,日本现存的弓道流派有:小笠原流、日置流、本多流、大和流等。当今弓道已不具备军事格斗定义,而是添加了礼节的元素。如今日本的弓道,是具备了一些祈福礼节和礼仪程序的运动。在日本的新年或者纪念日,在神社举办射礼与拉弓典礼以乞求敷裕平安,成为日本延续至今的礼节活动。与中国射礼的差异之处在于,日本的弓道融合了其本土的泛神论与释教学说,这让日本的弓道有了宗教性的情怀。
9 结语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门人,称为“六艺”。孔子看到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他希望回到西周初年的“礼乐”,因此对射礼推许备至。“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从这可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西方的比赛不一样,举办射礼时要彬彬有礼,进退之间要遵守夫子的忠恕之道。角逐事后,胜者要为败者斟酒,败者要用大杯吃酒。
参考文献
[1]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徐一变.大明集礼[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