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
摘 要:汉代是我国汉民族刚刚形成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中汉民族发展最旺盛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器也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汉代玉器的审美形式,了解其中的设计原则和审美特征,探讨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汉代玉器的审美文化精神。
关键词:汉代;玉器;形式
0 前言
汉代是我国玉器沿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汉代玉器雄浑奔放、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和精细的设计模式使玉器发展达到了高潮。汉代是礼仪化玉器沿革的最高峰时期,也是后代生活化玉器萌芽的开始。因此,汉代在玉器沿革中拥有里程碑节点的价值,分析该时代玉器的审美形式和风格,对于了解中国玉器的审美导向意义重大。汉代在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地位超然,这是由于中华民族是在汉代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两汉时期经过四百年既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汉民族,又创造了汉族文化的良好发展环境。汉代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辉煌记忆,汉代玉器所展示的思想特征和审美风格是中华文明中的精华。笔者分析汉代玉器的审美形式、艺术风格就是想利用对汉代玉器艺术风格的分析,反映中华民族的思想本色,让汉代的玉器审美思想变成促进当下艺术沿革的原动力。
1 汉代玉器的审美形式
1.1 汉代玉器的设计原则
1.1.1 因材施艺、巧思妙想
玉料价值昂贵同时雕琢的过程经常受到自身规格、形状、成色等方面的束缚,如何最大化利用天然玉料是玉雕工艺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汉代玉工倾向于利用原有玉料的外形和材质,尽量保留其自然的形态,根据玉石的外形拟形,让自然属性和后天工艺得到最大融合,反映出根据玉石形态雕琢的特点,显示出玉石自然天成的出色品格。
1.1.2 删繁去冗
汉代玉器十分关注对创作目标神态的掌握,关注目标内在思想气质的传递,善于根据人物、动物的精彩一瞬,通过简单的线条塑造外形,着重反映人物、动物的神态,而不拘泥于细节方面的刻画。在掌握事物外形的前提下,把所有关注力和想象力放到对其本质特征的描摹上。汉代玉器的创作都要求以形传神,以神态为引领,提炼客觀目标的形态后进行加工重构,从全局着手,摒除细枝末节,以更立体地反映事物的“神”。
1.2 汉代玉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1.2.1 装饰性纹饰的发扬和完善
装饰性纹饰属于辅助的纹饰,本身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意象,无法独立存在,只给玉器造型提供服务。其中,以几何纹饰为主,几何纹饰具有简洁、理性的特征,如谷纹、蒲纹、云雷纹等。很多装饰纹饰使用阴线刻,布局和排列途径包括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规矩器型往往使用规则排列,而不规则排列就和造型关系不大。因此,装饰纹饰自身并不具备任何内涵,不仅能为主体进行装饰,也能成为主体装饰的底纹。
1.2.2 结构性纹饰的浪漫飘逸和自由奔放
结构性纹饰是能独立存在的完整物象,通过动物类纹饰为主,普遍的有龙纹、虎纹、凤纹、螭纹、鱼纹、兽面以及神话动物的形象等,基本能反映出其形象立体生动的特征。
2 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
2.1 充满张力、动感的力量与气势
2.1.1 汉代玉器的艺术张力
对雕塑来说,形式和思想的张力能让人产生亢奋感。如汉代的镂空雕虎形佩,根据玉料的长条形将其设计为背部拱起、颌足相接的老虎,无论是背部的轮廓、头角的塑造还是腿部弯曲的线条的设计,都让整个玉器充满了灵性。
2.1.2 汉代玉器的动感作用
和张力效应相对应的还有玉器的动感。玉器作为雕塑即使是通过静态的形象呈现,但韵律感是玉器深化审美作用的关键要素。艺术家关注作品的韵律感,玉雕创作者往往通过富有内涵和隐性动能的瞬间来制造运动感,让韵律感产生视觉张力。汉代玉雕动作变化大,拥有外显性和朝外扩张的感觉,所以动作变得尤其有张力,在强烈的对比中带来极大的视觉张力。
2.2 雄浑刚健、粗犷豪放的大美气象
2.2.1 汉代玉器雄浑古拙的体量感
体量感是展示、提高雕塑综合气势的必要途径,玉雕是雕塑的一种手段,在设计时肯定需要和雕塑一样关注体量感。“体”是造型的外部条件,而“量”是通过体块所体现的规模、分量和气势决定的。体和量是彼此作用的,体量的高低是形成视觉张力、思想饱满的基础。实际上汉代玉器的规格通常不大,然而带来的视觉成效却比那些大体积的更能带给人恢宏的感受。这是由于汉代玉器拥有综合化的造型特点,只保留大动作、大动势,致力于掌握形象的重点形体特点,并不关注细节的体现。汉代玉器致力于实现大范围的立体成效,融合线的辅助作用,将传神的位置进行细致刻画,其他方面就略略刻画,力求生动反映出对象,就是这种“捉大放小”的方式才可以反映出整体气势恢宏的效果。
2.2.2 汉代玉器遗形取神的创作要求
汉代玉器也和这个时代的石刻一样,通过高度凝练的方式,删繁就简,推崇形似和质朴的特点,这也是封建时代上层阶级推崇大气恢宏的思想反映。如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眛墓出土的西汉中期的镂空浮雕铺首衔环璧饰就十分传神地诠释了这类玉器的审美特点。在造型领域,这类玉雕造型整体性较强,如该璧饰成色偏黄,布局整体,兽面形制较为方正均匀,纹饰排列错落有致,圆和方一起形成动和静、点和线的对比效果。在关注全局的过程中也带有韵律的高低转化和细节的多样化。汉代玉器是汉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反映出一脉相承的艺术效果,因此该时期的玉器拥有汉代艺术的所有特点;展示手段即使看来粗疏简单,综合造型看来笨拙却透着质朴,艺术表现力看来十分随意然而却有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2.3 夸张写意、自由灵动的浪漫气息
2.3.1 汉代玉器单纯简约、夸张奔放的造型
汉代玉器构思精细,造型简练,力求写意。写意是我国艺术创作者的优势,也是中国艺术思想的显著特点。写意需要艺术创作者掌握目标的内部特点,关注对神态的展示和意趣的表达,进一步实现展示主观情感和审美理念的目标。在我国各个朝代的雕塑创作中,汉代就是写意玉器的代表。同时汉代玉雕的这种特点不只停留在造型领域,而是完全展示在思想方面的写意。汉代玉器并没有将重现客观物象作为第一目标,而是将关注力放在物象的神态反映上,不管是其中反映的思想、造型还是艺术创作模式,都更推崇意象性。汉代玉器艺术创作模式浪漫多变,突出反映动物的立体特点,艺术形象是通过创作者主观的凝练、美化的,想象力十足,具有形似神不似的特点,反映出了我国汉代的造型思想。
2.3.2 汉代玉器多变灵动的线条纹饰
汉代玉器大部分纹饰精美,雕饰精准简约、细腻多变,反映出多变灵动的特征。汉代玉雕刻者拥有多样化的想象力,把自然元素进行融合、重塑,只是通过普通的纹饰就打造出了方寸之间的美好世界,反映出汉王朝气势恢宏的独特气势。汉代时龙纹、螭纹、凤纹和云纹十分流行,具有极高的浪漫氛围和时代特点,这些纹饰被大规模地使用在玉器上,体现民众强烈的崇拜神仙及祈求平安的思想。玉工针对玉器的外形来设计各种纹饰,且纹饰设置繁简合理,展示出装饰性和灵动飘逸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中浪漫氛围极强。可以认为,汉代玉器的艺术内涵完整展示了龙纹、螭纹、凤纹和云纹的整体使用上,富于变化和想象力极强的组合规划模式能够达到很强的艺术效果,这在各个时期的器物发展中都是很难实现的。
3 汉代玉器的审美文化精神
3.1 汉代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
3.1.1 思想观念上儒家和道家统一发展
展示儒家理念的“玉德学说”在汉代得到了深入发展。两汉时期,君子的道德往往是和玉进行对比的,可以看出玉在当时有仁、义、礼、智、信等多重的审美作用。玉代表着君子形象被融合了儒家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和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玉来比喻德行的思想推动了佩戴玉的高度发展,成为玉器中种类最齐全、造型和纹饰最多样化的品种。另外,在西汉时期,即使官方十分尊崇儒教,但是社会上却推崇道家理念。失去政治优势的道家黄老之说却在民间十分活跃,民众多有推崇,由于玉有千年不变的特点,因此古代民众喜欢用玉进行殓葬,幻想让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十分推崇葬玉。如汉武帝就十分关注茂陵的建设,每年都要投入大量金钱进行建造,还特地设立了官方部门承担器具的生产,另外还明确了所有阶层丧葬的器具使用规格,其中就涵盖玉器。这个时期又十分推崇厚葬的习俗,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葬玉达到发展的空前高潮。葬玉在汉代地位显著,并建立了齐全的葬玉体制,这个时候葬玉的品种十分多样化,同时数量庞大,如玉衣就是这个时代葬玉的代表,发展到了空前的地步。
3.1.2 使用目的上礼制与世俗同时发展
两汉时期,这种通过玉器进行祭奠的方式得到深入的发展,只是礼制氛围慢慢淡化,发展出后代玉器世俗化的趋势。特别是西汉时,玉器风格和以往的庄严肃穆比起来有了一定的转变,玉器的利益化和伦理化思想慢慢减少,和日常生活慢慢靠近,玉器的品种和造型逐渐增多,产生了很多新的造型特别是产生了很多立体、多样化的造型。汉代玉器基本脱离了宗教制度的限制,高浮雕和圆雕制品的出现让玉器文化朝个性化发展,推崇艺术价值往更高级化发展。汉代出现玉器世俗化、生活化和吉祥化的发展趋势,到了东汉,这种势头更加显著。可以认为,该时期让玉器走向世俗化。到了唐宋时期,玉器已经全方位世俗化了,而日常对玉器的佩戴和陈设等习俗的出现,让玉器朝生活化用品的导向发展,形成了全民戴玉的风潮。
3.1.3 风格方面南、北方合一的趋势明显
西汉的领导者刘邦来自楚国,所以在其宫廷中,往往是楚文化处于引领地位,楚文化的浪漫风格融入艺术的各个层面。所以在汉代玉器中往往能发现秦国和楚国融合的特征,汉代玉器不仅汲取了自在豪放、落拓不羁的楚文化,同时也拓展了中原玉器质朴、写实的风格,并慢慢结合了两者的特征,让汉代玉器不仅豪迈恢宏同时也浪漫灵动。汉代玉器不仅没有由于各个国家的分化而走向衰落,相反地由于包容地承载了各种思想和文化而在社会体制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3.2 汉代道器平衡观对玉器的影响
3.2.1 “道”“器”平衡是中国古代造物推崇的最高要求、追求的最高理想
从表面来看,“器以载道”的说法是介绍两者的联系,然而实际操作中民众往往更关注“道”的媒介。中国古代关注伦理道德和阶层地位,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控制民众的思想,对人进行等级划分,这些也是制造器物的实际目标。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十分盛行,即使器和经济生活联系紧密,然而漠视器而关注道的思想让器物在制造时过于理性,没有任何思想与其结合,显得过于冰冷。由于社会审美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也因为技术的持续沿革,器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特别是汉代时期,思想的多变、自由和奔放,让器物中的理性慢慢淡化,其中的工艺成分、审美内涵逐渐提升。因此,在汉代玉器中慢慢有了更多动人心弦的审美内涵,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3.2.2 道器平衡观推动汉代玉器打造出有内涵的审美倾向
道器平衡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器物反映出浓郁的文化内涵,还需要拥有审美风格,也就是利用审美模式传递出更多的意趣和内涵。这是由于艺术既是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反映,还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实际反映。汉代玉器就是道和器实现均衡发展的产物,这也是审美产生的价值。在不同年代的道的内涵由于时代的沿革,其价值出现转化和消融时,玉器的审美内涵并不会消融,其穿越时空的界限为民众反映出无法言喻的审美感受,这也是精致的玉器亘古不变、散发永恒魅力的原因。当下,即使汉代的玉器已经丧失了道德、权利和身份的内涵,然而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独特的审美风格。
4 结语
本文通过审美层面对汉代玉器进行分析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美学观点的分析为该课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见解,也提高了分析的难度。理论建构必须在对整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和礼仪制度、风俗、社会思想进行深入分析的条件下进行,因为笔者水平的不足和对汉代时代思想的了解还处于粗疏阶段,所以对汉代玉器审美模式和艺术风格的分析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对这方面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庆良.试论春秋至汉代玉器风格的演变[J].古代文明,2006(00):313-331.
[2]常素霞.古玉器中龙纹的演变[J].文物春秋,1989(3):46-52,12.
[3]陈斯文,刘云辉.略论汉墓出土玉璧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J].文博,2012(2):10-16.
[4]邓淑苹.古玉新诠—形制与纹饰的启示[J].故宫文物月刊,1990(3):70-81.
[5]古方.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J].中原文物,2003(5):55-61.
[6]關晓武.《天工开物》所附《琢玉图》考[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4):45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