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燕 曹智勇
【设计理念】
童话的美妙绝伦让每个儿童心驰神往。童话不仅可以净化儿童纯真的心灵,更能给儿童带来愉悦的阅读享受。童话故事是老少皆宜的“阅读圣品”。统编语文教材四下《巨人的花园》是著名的童话故事。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朗读、感悟。
根据单元导语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聚焦于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是故事的两条重要线索,而孩子是花园和巨人变化的核心因素。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时,通过“两变一内核”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让学生享受童话带来的无限快乐,在无尽的乐趣中体会人物的真善美。由一个童话激发儿童整本童话阅读的强烈欲望,笔者真正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花园的变化中感受童话的奇妙。
2.引导学生从巨人的转变中感受童话的美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从故事中懂得“只有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幸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打开思维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一起喊出它的名字。
生:巨人的花园。
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1:可爱。
生2:美丽。
二、感受变化,体会奇妙
1.花园的变化。
师:是啊,这么一个可爱的大花园,故事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说说看。
生1: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
生2:春天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这时候,花园是冬天的样子。
生3:桃树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纷纷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在孩子们头上轻轻地舞动胳膊。这时候,花园又是可爱的样子。
生4:孩子们看见巨人,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
生5:别的孩子看见巨人不再像先前那样凶狠了,也都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花园是春天的样子。
师:看到这样的花园,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花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2:为什么孩子一来,花园就变了?
2.巨人的转变。
师:花园为什么会这样变来变去呢?(板书: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找一找描写巨人的句子,读一读。
生1:“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
生2:“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
生3:“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巨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凄凉的花园,“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好。”
生4:巨人看见这个情景,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他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
师:巨人明白了什么?
生:孩子就是春天,孩子就是美丽的鲜花。
师:当他明白了这些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继续交流。
生1: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花园里。
生2:巨人对他们说:“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他拿出一把大斧子,拆除了围墙。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巨人变了。
生2:巨人从开始的自私变得无私、和善、有爱心了。
生3:巨人懂得分享,所以快乐起来了。
3.童话的奇妙。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你明白花园为什么变化了吗?
生:因为孩子,因为巨人变了。
师:这就是童话的奇妙,它能让花园充满魔力地变来变去,也能让一个自私的人变得无私、快乐起来。(板书:奇妙)
三、意境表达,与巨人对话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想象着走进巨人的花园,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配乐)
生1:听到了鸟语,闻到了花香。还有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2:看到了花园里到处都是美丽的鲜花。
师:当你爬上巨人的肩膀,和巨人一起游戏玩耍时,你想对巨人说什么?
生:巨人,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个大花园。
师:此时的花园还仅仅是巨人的花园吗?
生1:是孩子的乐园。
生2:是孩子的天堂。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后把这份幸福和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板书:孩子们的乐园)
四、群文推荐,提升素养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巨人的花园》,从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中感受到了童话的奇妙,体会到了巨人的真善美。
师:当巨人老了只能坐在椅子上看孩子们玩游戏时,那个小男孩又出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到《王尔德童话》中去寻找答案吧!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小小的童话家,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点评】
一、找准备课第一步:定位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精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看一篇文章,既要看这篇文章在单元里的位置,还要看这篇文章在整本书中的作用,更要看这篇文章在整套书中的价值。用这样穿线的方式把所有的发现串起来,教学的大方向就错不了。定位是备课的第一步,郑老师这节课的定位把握得很精准。想象是语文素养的落脚点和归宿,郑老师在意境表达的环节中用“三连想”让学生想开了去。学生在无尽的想象中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此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由一个故事推动整本书阅读正是当下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儿童视野,激发其阅读兴趣正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最后的读写结合,郑老师引导学生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在笔尖上,这正体现了“文”的特性。
二、分析课堂主体:学生
教师要能准确判断所教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不是必要的。如果这个知识点不教,学生会不会?教了以后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多少帮助?教师应该如何教才能有“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明确: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教了还不会的,慎重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围绕这些能力来展开,这才是教育之根。郑老师的教学彰显了教育者的情怀,从发展儿童出发,又回归儿童的表达。比如,在导入环节中,郑老师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回顾了故事内容,还在潜移默化中发现了花园的变化。
三、研读文本深度:内涵
研读文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如果定位是纬线,那么文本内涵便是经线。纵横交错的点就是教学的激发点,也是学生思维的碰撞点。郑老师的课堂设计突显了一名语文教师对文本内涵深度解读的素养,她用花园的变化作为教学的明线贯穿整个课堂。无论是故事中的孩子们,还是这群读故事的孩子们,都会发现花园始终在不断变化。郑老师紧扣这条主线拉开序幕,又以这条主线结尾,这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因花园变引出巨人,因巨人变又引出孩子,这就体现了文本的内涵。同时,巨人的转变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丰满的。当然,故事更深刻的内涵就像巨人的内心一样早已显露出来了,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在故事开始时那么凶恶、自私,是因为巨人长期自己生活,加之怪异的体形,没有朋友等因素,久而久之,巨人就变得自私、暴躁起来了。这样的巨人形象更加真实、丰富,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童话可以实现人类美好的愿望,有了童话,就有了一切可能性。所以,人类才会用富有传奇色彩的童话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心愿。这个单元的几篇童话就是让儿童感受不同的童话有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奇妙。教师的教学切入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什么,都应该让儿童感受到这一点,同时激发儿童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不能仅仅用教材教教材。郑老师用“两变一内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