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学材开发与学程设计

2021-07-16 06:28孙谦
江苏教育 2021年9期

【摘 要】學材开发和学程设计是数学结构化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特别强调从“真实”情境中来,到“真实”问题中去。教师要注意组织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聚焦数学本质;开发动静结合的学习材料,助力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呈现元素联结的变式材料,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关键词】数学结构化教学;学材开发;学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5-0012-03

【作者简介】孙谦,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南京,210002)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开展数学结构化教学,教师应致力于寻找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筑成块、构成体,让学生整体感悟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建构自己整体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结构。这种动态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基于对课程与课标的理解以及对学理的分析和学情的调研,着力将教材改编为学材,即教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专业化理解,设计连接学生认知经验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找到相关联的数学元素,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识结构。

一、组织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聚焦数学本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教师应努力挖掘隐藏于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并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素材理解数学,同时将所学的数学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数学结构化教学特别强调从“真实”情境中来,到“真实”问题中去,基于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了解和分析,整合教材资源,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

例如:教学苏教版下“分数的意义”时,首先,教师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将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延展开去,聚焦测量的本质——数与量的产生,开启了学生对数的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其次,转向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形态——面积的均分,从显而易见的可视化表征中抽象出用分数表达平均分的实质;再次,引导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感受分数作为一种“数”,与学过的整数、小数一样,不仅可以表示量的多少、数的大小,还可以表示一些计数单位不断累加的结果;最后,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面积均分产生的分数,深入挖掘分数表示“率”的又一深刻内涵。整个过程前后呼应,于“变”中求“不变”,转换连续而自然,抓住分数不同方面的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让学生真实而深刻地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开发动静结合的学习材料,突破学习难点

“分数的意义”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作为一种“数”的实质。也就是说,它与其他数一样,都能在数射线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张奠宙先生曾多次强调在数射线上对分数作几何解释的重要性。然而,数射线的抽象程度较高,学生不易掌握,如何设计易于学生操作和理解的学材,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呢?不少研究都表明,从细长的条形块这一几何模型出发,逐渐抽象出数射线,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一根一米长的软尺,利用这个学材,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做中学”的活动,如量一量、圈一圈、比一比等。首先,引导学生用软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从中感悟到分数产生的必然性。然后,用软米尺圈出一个圆,动线成面,化直为曲,将面积均分与计量单位均分联系起来。无论是长条软米尺的均分还是圆的均分,都可以看成是对现实存在的“物”的均分,这是分数的重要意义之一。软米尺和圆中扇形的色块一一对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的转换和联系。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软米尺测量窗户的长度,化曲为直,让学生亲眼见证比1小的数和比1大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与分数可以进行转化。软米尺自然与数射线融通,变成了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数射线。在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多层含义的过程中,可静可动的学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呈现元素联结的变式材料,开阔数学视野

数学概念的结构化教学主要通过元素的联结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深刻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和丰富外延,不断分解和重组学习材料,变化表征形式,让原本孤立无关的材料变成联系紧密的变式材料,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分数的意义”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分数问题通过分割操作可能转化为整数问题,但与整数不同,分数是一个表示两个量倍比关系的相对量,或者说是一个比例,这种认知冲突有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迁移。对学生来说,分割计数产生分数是易于理解的,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是较难理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利于他们理解的经验出发,灵活变换,螺旋上升,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整体认知。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正方形和人民币作为研究对象,不断变换表征形式(如下页图1),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对于分数表示倍比关系的思考,深化其对概念的认识。

从正方形的均分中看出[14]是容易的,紧接着快速呈现[14]([416])图片,就有了不同的声音,[14]和[416]的辨析让学生感受到等价分数的存在。在全是1元人民币组成的各种面值中想出不同的分数,很多学生也可以轻松应对,但是聚散为整,变成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再让他们去想分数时,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

师:现在变成了这样(1元、2元、5元、10元人民币各一张),你还能看出分数吗?

生1:能看出来啊,1元和5元相比,1元就是5元的[15]。

一些学生脸上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师:看来有的同学还有疑惑,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15]是什么意思吗?

生1:5元里面有5个1元,把这个5元想成是5张1元的,拿1元和它去比,就是它的[15]。

不少学生点头。

生2:2元就是5元的[25]。2元就是2张1元,5元就是5张1元,2张是5张的[25]。

师:这样理解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生3:我还看出5元是10元的[12]。5张1元正好是10张1元的一半,就是[12]。

师:那这么说,5元还可以看成是10元的——

生3:[510]。

在比较人民币的过程中,借助面积这个“脚手架”,学生很容易理解全是1元币值组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当若干张1元人名币变成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时,他们依然可以借助面积关系进行比较,这就说明他们抓住了分数表示“率”的本质,也就是相同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再回到正方形的均分,表征发生了变化,每一幅图都多了一个部分,这时还可以用[14]表示吗?引发了学生对分数不仅可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以上以“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分析了结构化教学中学材开发和学程设计的实施要点——在“真实”情境中,注重运用多元表征,创新应用模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实现实际意义的关联建构,发展抽象、推理、模型等综合能力,完善认知结构,在想象、修正、反思中提高认知水平,在对话、操作、合作中促进心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分数的定义[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1):48-49.

[2]张奠宙.“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1):4-6.

[3]蒲淑萍.“中国 美国 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数定义”[J].数学教育学报,2013(4):21-24.

[4]朱俊华,吴玉国.结构化学习因“变式”而精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4):63-65.

[5]张睆,辛自强.分数概念的个体建构——起点与机制及影响因素[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