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莒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 莒南 276600
剖宫产是临床解决产科难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改进及剖宫产指征的放宽使得剖宫产率逐年增长,尽管有效改善了妊娠结局,降低了产妇及围产而死亡率,但各种原因所指的术后感染也随之升高,给医疗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妇产科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探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妇产科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且排除术前伴有感染性疾病、手术禁忌症、合并其他产后严重并发症、相关药物过敏史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将受试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30.43±2.12)岁;孕周37-40周,平均(39.08±1.14)周;研究组产妇年龄22-37岁,平均(30.37±2.09)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2±1.08)周。两组产妇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医院感染管理。
研究组产妇接受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包括确定最终质量结局,评估流程及环节质控中的缺陷并进行持续性改进,具体为:(1)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质量制度:部分产科医护人员对剖宫产术后感染认识不足,风险意识较差,因此需不定期地开展风险管理及感染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完善各类感染管理县官制度,每月定期举办研讨会强化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意识;(2)强化产后感染风险监测:在剖宫产产后护理中需对产妇进行感染风险教育,增强产妇的防护意识,最大限度避免引发感染的风险因素;(3)强化产前检查保健:剖宫产术后感染时需强化产前控制措施,减少感染因素,增强机体免疫力;(4)围产期护理:术中注意保护切口避免羊水污染,选择适宜的抗菌素有效预防术后感染;(5)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在产科工作中需培养医护人员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诊疗质量,从根本上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两组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n,%)
2.2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研究组服务态度、制度实施、责任履行、专业水平和优质服务评分分别为(7.92±1.31 分)、(8.15±1.67 分)、(7.14±0.93 分)、(7.16±0.93 分)和(8.05±1.47 分),对照组服务态度、制度实施、责任履行、专业水平和优质服务评分分别为(4.31±1.23 分)、(5.61±1.58 分)、(5.98±0.75 分)、(5.02±0.88 分)和(4.48±1.43 分),研究组医护人员各业务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分)
剖宫产旨在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剖宫产率已高达65%以上且目前仍呈增长趋势[2]。剖宫产术后感染一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难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均可能引发术后感染,因此监控并纠正各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尤为必要[3]。持续性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对过程质控和管理一直是比较重视的,在为患者和家属进行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有所贯穿,充分发挥全体医护人员的潜能,在质量改进过程始终保持循环改进、永不停止的模式,强化预防各阶段的差错,保证全员参与,预防为主,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意识,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4-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P<0.05),研究组医护人员各业务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各业务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