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婷 王 哲 司徒荣贵 赵奋成邓乐平 吴惠姗 谭志强 郭文冰
(1. 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广东 江门 529223;2. 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抚育间伐是林分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已建成林分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1]。影响间伐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间伐所采用的形式、间伐的强度,以及间伐的林龄和次数[2]。间伐形式主要包括上层疏伐、下层疏伐、干扰树疏伐和机械疏伐等[3]。不同报道中,疏伐对林分蓄积量、单株生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前人提出,小树的生产潜力相对高于大树,上层疏伐可增加林分总体的产量[4],但也可能降低了林分生长率[5]。另有研究表明,轻度和中等疏伐强度可促进胸径增长,且胸径增长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6]。挪威云杉Picea abies轻度间伐后蓄积量与对照差别不大,只有重度疏伐(移除60%~70%断面积)时,蓄积量减少[7]。但Nilsson等[5]的结果表明,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疏伐处理减少了总蓄积量。轮伐中期对火炬松Pinus taeda林分进行不同强度的疏伐,疏伐6 年后,单株胸径与胸径增长高于对照,而断面积、蓄积量与蓄积量增长等低于对照[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疏伐可以促进单株的生长,而林分的蓄积量会因树种、疏伐强度不同而效果不同。
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材脂兼用工业原料林树种[9-11],林分密度控制是材脂兼用林经营的重要技术措施[12-13]。但对松树采脂前后间伐的必要性鲜见报道,不利于材脂兼用林的集约化管理。本研究对广东台山湿加松人工林设置两个强度的下层疏伐试验,经过7年的观测,确定疏伐对采脂前后生长的影响,为材脂兼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依据。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红岭种子园,北纬22°10′,东经112°49′,海拔30 m。年平均气温约22 ℃,年均降水量约1 808 mm。土壤为花岗岩分化的酸性红壤,前茬树种为桉树。湿加松林分含6 个良种家系,于2000 年春季造林,株行距为3 m×3 m,造林时每株施250 g 过磷酸钙[w(P2O5)=12%]作为基肥。
试验采用主区为随机完全区组的裂区设计,在不同坡位设置6 个区组,主区包括3 种密度:对照(D1)、间伐3%断面积(D2)和间伐10%断面积(D3)(表1),副区包括施肥(500 g N15P15K15复合肥)与不施肥两个处理。为了设置较为均匀的小区,部分施肥小区在密度处理内重复2 次,试验共包含48 个块状小区,每个小区30 m × 30 m。2010 年8 月中旬,采用下层疏伐的方法对样地进行抚育间伐,主要伐除长势较差、胸径相对较小的林木个体。试验林人工除杂后,每株沿滴水线挖一个弧形施肥沟,均匀将化肥按设计量施入后覆土。
2014—2017 年对12 cm 胸径以上单株进行全林强度割脂。
2010 年疏伐前、2011 年11 月、2012 年11 月、2013 年11 月、2017 年11 月对试验林分进行每株检尺,用常规方法测量胸径(dbh)和冠幅;用超声波测高测距仪(Haglöf Vertex IV,瑞典)测量树高H和枝下高,用二者差值计算冠长cl;2017 年末测量枝下高。树高、胸径增量为调查当年的树高、胸径与间伐当年树高、胸径的差值。林分密度SD 为每公顷保留活立木的株数。间伐后保存率特指每个小区调查当年存活株数与2010 年疏伐后保留活立木株数的比值。
表1 湿加松两种间伐强度处理与对照信息Table 1 The information of two kinds of thinning intensity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单株材积(V)、 断面积(BA)、 蓄积量(VOL)、冠长率(CR)计算采用以下公式[14],式中n为调查范围内的种植株数,由于每公顷种植密度为1 110 株,因此以1 110 与n的比值换算每公顷的断面积、蓄积量:
式中π 为圆周率,f为形数,取0.5。
断面积BA(m2·hm-2)用计算式:
蓄积量VOL(m3·hm-2)用计算式:
冠长率CR 用计算式:
利用SAS 9.4 进行数据分析。树高、胸径、树高增量、胸径增量、间伐后保存率的分析采用Mixed 程序[15],混合模型中密度效应、施肥效应、密度与施肥的互作效应为固定效应,区组以及区组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为随机效应。由于施肥对生长无显著影响,后续分析中移除施肥、密度与施肥的互作项。采用LSMEANS 语句估算各年度密度的平均值,采用Tukey 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林分密度、断面积、蓄积量、蓄积量增量采用GLM程序,分析密度的作用效应;采用MEAN 语句计算不同密度的平均值。采用univariate 程序以及histogram 语句绘制胸径、冠幅、冠长率的直方图,拟合威布尔(Weibull)分布曲线。
由于2010 年D2 与D3 处理选择性移除了胸径较小的个体,3 种密度下,间伐当年胸径呈显著性差异(P<0.05),D3 显著高于D1 与D2;D2 高于D1,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当年,两种间伐强度与对照的树高无显著差异,但D3 显著高于D2。间伐1 年后,D3 与D2 的胸径增量显著高于D1,树高增量也达到显著水平;间伐2、3 年后,D3与D2 的树高与胸径增长仍保持高于对照的状态。2014 年开始采脂,自然稀疏现象严重,2017 年的胸径增量已不存在差异,而树高增量仍存在差异,D2 最高,其次为D3,D1 最小。受间伐当年生长差异的影响,观测期内,密度越小,胸径越大;2017 年D2 与D3 胸径相似,显著大于D1 对照;而树高在2013 年、2017 年3 个密度间差异不显著(图1)。另外,密度显著作用于保留株的保存率,作用效应只在2012 年(Y2)不显著。
由图2 知,在自然稀疏作用下,未经疏伐的10 年生湿加松林分胸径分布由6 cm 径级向18 cm径级递增,20 cm 频率陡然下降,少量分布在22 cm 与24 cm 径级;随着林龄增大,分布范围逐渐向大径级扩展,峰值向大径级偏移。D2 处理下,经人工干预的10 年生湿加松林分,在17 cm 峰值位置两侧,大径级比例比小径级偏多;13 年生时各径级分布较为均衡,17 年生林分,分布范围明显在大径级偏多,其结构比D1 对照更为合理。D3 处理将10 年生湿加松林分间伐成偏向大径级的分布状态;13 年生林分分布仍偏向大径级;17年生林分小径级(12~16 cm 胸径)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26~ 32 cm 大径级比例多于对照,但18~24 cm 的4 组径级中,18~20 cm 的偏多,可能中等偏上的径级在14~17 年间受到全林强度割脂的影响。
图1 处理后不同年份湿加松单株生长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差异Figure 1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plant of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growth in different years after treatment under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图2 不同密度处理的湿加松径级分布差异Figure 2 Differences in diameter class distribution of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自然稀疏与间伐后3 种林分密度下的冠长率均符合正态分布与威布尔分布。自然稀疏的10 年生林分冠长率集中在0.44~0.56;13 年生峰值向更小的冠长率组偏移,说明自然整枝效果明显,但分布范围变广。人工间伐后的林分,同样存在自然整枝现象,D2 与D3 冠长率峰值均向更小的方向偏移,但冠长率分布更集中,说明间伐后,冠的形态可能更快稳定(图3)。
图3 不同湿加松林分密度的冠长率分布差异Figure 3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rown length ratios of different forest densities of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图4 不同湿加松林分密度的冠幅分布差异Figure 4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rown width class of different forest densities of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林分单株冠幅表现不稳定,未随着林龄增大而发育变大(图4)。但3 种密度下的差异较为明显,间伐当年差异较小;13 年生林分,冠幅小于3.0 m 的在D1 下分布较多,峰值在D1 最小;17年生峰值位置相似,但D2 与D3 冠幅大于3.5 m的比例明显多于D1,说明间伐有利于冠幅的发育。
受间伐的影响,D1、D3 间伐后初始林分密度存在显著差异,10 年生、11 年生、12 年生的林分保持D1>D2>D3 的林分密度;随后,自然稀疏现象严重,13 年生的林分D1 处理林分密度大幅度减少,D1 与D2 间不存在显著差异;17 年生林分3 个处理间达到相似林分密度。说明未经抚育间伐的林分,采脂期自然稀疏现象比间伐的林分严重(图5)。
D2 处理移除的断面积与蓄积量较少,因此D2 与D1 的断面积与蓄积量在5 个年度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而D3 处理移除比例较高,处理0~3年均显著低于对照与D1,但由于对照与D1 在采脂期林分密度的大幅度减少,在处理第7 年,林分断面积、蓄积量、蓄积量增量均无处理间的差异。2010 年D1 与D2 处理移除的蓄积量均值分别为3.06 和9.96 m3·hm-2,若加上这部分材积的收益,则假设2013 年主伐,D1、D2、D3 每公顷共收获的材积为175.35、182.98 和171.95 m3;而假设2017 年主伐,D1、D2、D3 每公顷共收获的材积为201.62、204.91 和202.85 m3。说明断面积移除3%和10%的轻度下层疏伐没有降低总体收获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图6)。
图5 3 种密度处理下的间伐后0~7 年湿加松林分密度变化Figure 5 Changes of stand density of Pinus elliottii ×P.caribaea in 0~7 years after thinning under three density treatments
图6 湿加松林分断面积、蓄积量、蓄积量增量变化Figure 6 Changes of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stand basal area, stand volume and stand volume increment
湿加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脂材兼用树种,本研究通过连续观测湿加松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量性状,计算其增量、林分密度、截面积、蓄积量等指标来分析不同强度间伐对10 年湿加松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建立更高效的培育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本试验采用的是下层疏伐,即砍伐处于林冠下层、径级较小、生长比较衰弱的林木,本试验按照截面积比例砍伐,所以砍伐树林数量的比例是高于截面积比例的,属于弱度到中度程度的疏伐。在地上部分,疏伐可以减少竞争,有利于单株生长,有研究表明疏伐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变土壤养分含量[16]。对单株而言,间伐后3 年内对树高、胸径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生长增量与间伐强度呈正比,间伐强度越大,促进效果越好,这与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17]、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18]等针叶树种的研究结果一致。并且,间伐3 年内还有利于湿加松冠幅发育、冠形稳定。间伐后第4 年开始割脂,间伐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林龄的增长,加上对林分进行了割脂,自然稀疏现象严重,林分密度差异逐渐消失。
对整个林分而言,断面积移除3%,处理3 年与7 年后单株生长、大径材分布、单株形态比对照理想,加上移除的材积后蓄积量总体大于对照。断面积移除10%,处理3 年蓄积量小于对照;但平均胸径显著大于对照及移除3%的间伐强度,如不进行采脂经营,则该处理培育大径材林的可能性较大。由于D3 处理林分林木数量较少,总体产脂量相较D1、D2 较低,且间伐10%截面积的成本也较高,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截面积3%的强度较适合培育脂材兼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