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接受

2021-07-15 16:43冬焕涛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接受审美

冬焕涛

摘要:本文的宗旨将放在初唐文化背景下,来进一步分析魏晋草书意识觉醒到初唐书家传承及审美意识深入考察,书家以唐太宗为例,探究其崇尚王羲之书法技法及审美艺术的接受,魏晋南北朝书法(尤其是草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又对魏晋草书典范化与初唐书风的艺术追求做出了简要探究。

关键词:初唐;魏晋草书;审美;接受

魏晋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极盛的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此时期思想解放,文化活跃,实用性目的减弱,人的觉醒进而推动艺术的自觉,这时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魏晋时期是草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五种书体发展至魏晋时期己经全部成形,以二王为新体草书的代表,将晋朝以前的草书作了规整和梳理,确立了草书的文化完型,提高了草书整体的品味,让魏晋时代成为了草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王羲之草书深厚的笔法,精美的结构,飘逸的线条,自由的情感和谐完美地融合,开启了后世“中和”的艺术审美。在唐代“尚法”的书学追求下,草书风格由秀丽中正转为雄浑天然。他们在二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了二王笔法。唐太宗不遗余力的学习王羲之行草书,但其本人对王书的学习却主要限于行书一体。

唐太宗崇尚王羲之,看重的书体是行草书。贞观时期的书坛继承南北书法之长,为唐代书法兴盛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之后书家如孙过庭自己所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秒;一点之内,殊蛆挫于毫芒。”《书谱》起笔多露锋,露锋取势,入锋又决定了之后的用笔起伏。从《书谱》墨迹看,其草法深受王羲之的影响,其风格具有王羲之书法飘逸、秀美、典雅、清丽的特点,体现的是羲之草书的貌合神离风骨。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我们从书法技法层面看《书谱》的草书才达到的极高艺术水准。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它通过美的呈现直接地透视出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感、思想等方面。魏晋玄学的兴起发展,使得书法家开始重视“心”、“意”的倾向。张怀灌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其“心”含义是一个书家情感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能反映人内心的律动。扬雄云:“书,心画也。”东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云:“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则云:“凡书贵在沉静,令意在笔前。”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说书法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格与感情,还能显露书者的心情、人格及风度,真正达到心手合一、心手双畅的艺术境界。

草书典范,奉为圭臬。王羲之在草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系统整理并推出了今草的法则,且进一步创造出今草的范式。王羲之为后来草书发展树立了典范,之后的草书再无超越他所划定的审美范畴,即使王羲之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和楷模。但王献之书风境遇则不同,初唐时期并无认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而对王献之提出贬斥:献之虽大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此可谓是对王献之之书的最苛刻的评价了,唐太宗“扬羲抑献”有失偏颇到中晚唐后,才有对“二王”地位之悬殊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是初唐之大书家欧、虞、褚、薛辈皆受其影响。

字如其人,志气和平。此话来源于孙过庭在《书谱》,且云:“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对书法的审美追求与标准,达到中国传统文人的中庸的标准。也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孙过庭和他的《书谱》成了中国书法草书史上的重要篇章。

线条流美,潇散自然。“二王”书法作为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的“书体”的继承,而是一种思想及这种思想主导下的文化传承。在东晋书法的笔法中,传达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的自由流露。献之在羲之新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更为流美的风格,所谓“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新风一出,成为学习的对象并风靡于东晋晚期及宋齐二代,以致于“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直到梁武帝,书法风气才有所改变。但从书史上来看,虽然梁武帝大力推崇钟羲,但以王献之为代表的更为妍美的书风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中和”审美,反对浮艳。王羲之书法的“中和”符合政治上最理想的审美,是贞观时期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这是太宗在文艺的南朝化风气中作出的选择,仍然具有明显的审美功能,而不仅仅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尊崇,是书法上的审美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统一。也就是说,王羲之之所以被太宗确立为楷模,其原因并不是偶然的。从历史上看,唐太宗对文学与书法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不过,作为帝王,其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一举一动都可能有政治意涵在内。唐太宗提倡“中和”,是治国之大道,是礼乐教化之本,王氏书法初创新风,既脱离了之前书风的古质,也没有后来南朝书风的过于妍媚,是融和文质最恰当的表现。

參考文献

[1]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4]邱才桢.书法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中国书法批评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

[6]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猜你喜欢
接受审美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