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美潼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传统的通史体例编写,克服了人教版教材历史认知不系统、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缺点。教材总体容量较大,知识点密度大,同时,引入教材的考古成果缺少阐释,导致学生理解有障碍。因此,历史教师要想上好统编高中历史课,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维度。
一、理念维度——新课改理念的培养
目前我省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和薄弱高中改造两大工程,使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软件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在一些名校或省、市级学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能跟得上时代步伐,但在一般学校或县级以下基层学校的教师还远不能跟上时代潮流。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未雨绸缪。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要尽量减少老师不愿意的任务式培训、不系统的支招式培训和不领情的说教式培训,使培训接地气,重效果,合乎省情、校情。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自我加压,及时充电,不断提高,真正提升认识,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探索实践。
首先,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变成指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上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组织好教学活动,引导好学生思维,指导好学生探究,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转到主动探究、积极思维的学习方式上来。其次,在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史,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得充满活力,充满乐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质疑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关于学习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使用、分享等。
二、方法維度——教师教法的更新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及评价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固定不变,应该充满多样性,可以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等。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掌声、笑声、质疑声、赞美声,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三、内容维度——课本内容的重组
新教材内容较多,知识点分布非常密集,而高中历史课时有限,如果教师不整合课本内容,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因时、因地、因学情进行适当整合,对课时进行适当删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建构。教师可以将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进行整合,打破课时、课程安排界限,揉在一起讲;也可以对部分单元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按专题模块讲;还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调整,突出重难点,基础知识略讲或不讲。教师还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除了教材、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外,还有地方资源、校本课程等。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生已有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和理性认知,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长度和宽度,感知有生命力的历史。
四、课标维度——课程标准的落实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制定目标、完善计划、组织教学、课后反思、实施评价、开展活动时要对照课标要求,除了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外,更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塑造学生人格。
高中历史教科书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全面深入理解教科书,吃透教科书的内容和精神,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一读了事,更不能敷衍应付或者轻描淡写处理教科书,要把教科书讲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一节课讲到底,要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在备课上下大功夫,把历史课上出彩,上出特色。
五、素养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要以唯物史观为统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去伪存真,能正确地看待、解释历史,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增强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教学目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质疑探究、多元评价等环节切入,重视课堂效果,提升育人价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