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的婚姻伦理观研究

2021-07-15 13:13钟学燕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

钟学燕

摘要:清代袁枚在《子不语》婚恋方面的叙事中,提倡婚恋自由,推崇夫妻之间地位平等,甚至突破人神界限,肯定对“色”的追求,凸显出独特的婚姻伦理观与思想内涵。这种特殊的伦理观与袁枚的生平经历有关,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及他的人本思想有着深层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子不语;婚姻伦理观;人本思想

《子不语》是清代袁枚的文言小说集,一度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形成清代文言小说三足鼎立格局。近年来,学术界对袁枚的研究逐渐深入,成果颇丰,但关于《子不语》的婚姻伦理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子不语》作为一部小说集,其中必定包含着两性关系的叙事,尤其是在婚姻伦理方面的描写极为突出,本文试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一、具有强烈反判性的婚姻伦理观

首先体现在对于自由婚恋的追求。传统婚姻伦理讲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自由婚恋的权利,而袁枚则认为,青年男女应不惧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婚姻。《全姑》描写了某县令严惩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陈生与全姑,初仗陈生四十,因全姑伏陈生身上替代,又仗全姑,并将全姑官卖,但他们没有屈服,为自由婚恋不懈努力,陈生设法买下全姑与之成婚,不惜反抗朝廷命官。这种违背封建纲常伦理的婚恋,作者对此予以肯定,并对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进行讽刺,支持青年男女自由地追求爱情。

其次,袁枚认为夫妻之间应当地位平等,抨击了“妇女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江铁林》记江铁林与妻子彭氏的伉俪情深,两人恩爱甚笃,彭氏去世后,江铁林独守十七年遇彭氏转世,再续前缘。一般看来,妻子死了,丈夫可以再娶,但江铁林却选择苦苦等待,对婚姻和爱情极为忠贞。作者在故事结尾让两人再续前缘,體现了作者对真挚感情的弘扬,同时也突破了传统道德伦理上的“男尊女卑”观念。卷十六《歪嘴先生》湖州潘叔聘妻未娶,患病将亡时要求未嫁之女守志,后来女方改嫁他人,鬼竟然附身作祟,然“女虽已嫁,而未庙见,尚归葬于女氏之党;况未嫁之女,有何守志之说?”[1]670,指责鬼要求未嫁之妻守节实属荒唐,向贞节观发起猛烈的抨击。

再次,《子不语》中的婚恋伦理不仅突破传统伦理的束缚,而且超越了人神界限,甚至超越生死。《紫姑神》篇讲述的就是人神相爱的故事,主人公尤生对一塑像紫姑神产生爱慕之情,后来紫姑神夜访尤生,两人坠入爱河。紫姑神因没有形体,遂转世托生,尤生等待十五年,后两人相遇成婚。紫姑神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神仙的身份而转生为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突破了人神的界限,彰显了男女为追求爱情主动大胆的形象。尤生为了爱情独自等待了十五年,破除了“夫为妻纲”的礼教束缚,超越人神界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

第四,《子不语》中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对“色”的肯定和追求。[2]32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人们谈性则变色,普遍认为“性”、“色”是有悖于伦理的,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袁枚却公开宣称“袁子好味好色”[3],在《子不语》中,他直面人性人欲进行叙事,抨击禁欲主义。《妓仙》一篇通过妓仙指出“惜玉怜香而心不动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且“男女相爱,不过天地生物之心”[1]468,可见,见色动心乃人之常情,男女相爱也是自然本性,无须遮掩,正是男女情欲才使得世界充满生机。在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清代中叶,袁枚的观点可谓是离经叛道,石破惊天。

二、袁枚的生平经历对其婚姻伦理观的影响

地域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袁枚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又隐居在南京这个六朝金粉古都、佳人才士辈出的灵秀宝地,江南人多重利尚财,奢靡开放,个性狂放,与桐城敦厚保守的观念差别极大。江南士子们多风流自赏,追求个性自由,身居此地的袁枚自然受其影响。他在精神风貌、个性上对整体价值观所保持的疏离,对名媛佳丽不拘男女大防,或泛舟湖上,吟诗弄赋,携带了较多的江南特征。在地域传统及世风熏陶之下,袁枚的婚姻伦理观染上了较为浓重的江南地域色彩。[4]42

此外,家庭对袁枚婚姻伦理观的影响也及其微妙。袁枚身处一个被女性包围的家庭环境中,他的离经叛道,独立不羁,对婚姻的看法无疑不受到家庭女性对他的影响。袁枚父亲仕途不济,常年在外依人作幕。袁枚与祖母柴氏相偎至弱冠。柴氏对他十分宠溺,曾为袁枚讲述了其大父帮助杨大姑与沈秀才私奔的豪侠之举,这对袁枚在婚姻关系上的认识产生了较大影响。袁枚的母亲章氏“上奉大母,旁养孀姑,下延师教枚,半取给予于十指间”[3]477,章氏知书达理,友善豁达,对待奴仆和邻居都以礼相待,谦虚和蔼,有母如此,袁枚持温和之性情,扬平等之意识亦在情理之中。

袁枚性格的反叛精神、怀疑意识,离不开姑母幼年时对他的教育。袁枚姑母三十一岁便守寡于袁府,姑母不喜《孝经》中为奉养母亲而埋儿感动上天的孝子郭巨,曾作诗批评之。在姑母的教诲下,袁枚十四岁便作《郭巨埋儿论》,批驳郭巨无视小儿性命,虚伪险诈,不足为训。正是在这种自小培养的批判意识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袁枚才大胆地攻击封建婚姻伦理观的不合理之处。

袁枚反对室女守志,这与其三妹袁机的悲惨遭遇关系极大。袁机未满八岁便许嫁高氏子,高氏子品行不端,高家谎称儿子病重,想要解除婚约,但袁机却宁死不从,坚决表示夫婿有疾则待之,死则守之。婚后,高氏子对袁机拳脚相加,对她打骂烧灼,无所不知,甚至把她卖入青楼。无奈之下,袁父将女儿救回。袁机回来后却苦苦为高氏子守制,直至凄惨离世。此事在当时影响颇大,《清史稿》将她收入《列女传》。袁枚对三妹的悲剧有切肤之痛,他在《祭妹文》中深痛哀悼:“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可见,袁枚对女性守节问题的反思,对婚姻伦理观的看法,是有感而发,深恶痛绝的。

三、社会思潮与人本思想

袁枚婚姻伦理观的形成与晚明以来兴起的人文思潮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晚明以来,以李贽、袁宏道等为代表,在思想界及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社会思想潮流。李贽等人着力攻击禁欲主义,充分肯定好色的自然人性,这对袁枚思想的形成,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李贽好色为人所共知,袁枚也明确提出好色是人的本性,抨击程朱理学有拂人性的禁欲主义。李贽曾大胆称赞被理学家斥为“淫奔”的卓文君,袁枚亦极力为改嫁的女子辩驳。与李贽相比,袁宏道对人欲的宣扬更为露骨,他提出人生有“五不朽”,即享受吃食、宾客满座、男欢女爱、资产丰厚、与歌姬过潦倒余生,并认为“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也”[5]6,与他类似,袁枚喜结交富商显宦,宾客满堂,享天下美食,出入妓馆,妻妾成群。他们在提倡真情,推崇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虚情假意,大胆歌颂情欲等方面十分类似。

晚明形成的人文思潮,并未因明清易代而消失。经过社会资源的积累,乾隆时期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消费、娱乐事业十分发达。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思想的活跃,对人性、人欲的肯定与宣扬又得以复苏。在这一背景下,袁枚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表明对个体个性的推崇,标举世俗之乐。

袁枚论诗以情为先,他在《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谈到:“诗者由情生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他认为“提笔须先问性情”,提倡真情实感的流露,力排丧失真我之作,凸显“有我”之旨,而真情的展现必然少不了男女之情。袁枚阐述其婚姻伦理观时,追求真挚平等的感情,自然而然将矛头指向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理学的反思、批评,不仅是袁枚的个人之见,也是当时学术界的潮流。乾嘉年间,学术界对理学批评之声不断。纪昀批驳宋儒“人人可以空谈。其间兰艾同生,诚有不尽餍人心者,是嗤点所自来”[6]397,同时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指出:“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存焉……若痴儿呆女,情有所钟,实非大悖于礼者,似不必苛以深文。”钱大晞反对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观,认为女子改嫁无可厚非,婚姻需要男女双方共同组成,鼓励人们遵从本性,破除不合理的婚姻伦理观。

无论是对理学家们的批判,还是对性情的主张,归根结底都是袁枚的人本思想的体现。袁枚所说的“性情”,是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出发点,充满七情六欲的世俗之情。这种洋溢着生命质感的情欲,却正符合人性的真实,表现出鲜明的人本立场。人之情欲,最突出的就是其中的男女之情,正所谓“情所最先,莫如男女”[7]527。他指出“《凯风》之母,有七子而犹嫁,孟子以为小过;倘使季桓子虽受女乐而三日犹朝,则孔子亦不去”,认为“大抵男女情欲之感,圣人所宽也”[7]137,由此可见,肯定男女情欲,对婚恋的关注,是袁枚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袁枚在《牍外余言·卷一》中明确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口号,高举起人本主义的大旗,袁枚对人之个体生命极为重惜,这充分体现在婚姻伦理观的叙事中,自由婚戀,男女平等,对“色”的肯定,这皆为袁枚“人为贵”思想的表现。

综上,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思潮促成了袁枚别具一格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袁枚对于婚姻的关注,揭露了清代的婚姻困境,同时也寄托了清代男女渴望追求自由婚恋的愿望。袁枚所提倡的独具特色的婚姻伦理观,其思想内涵是十分深刻的,为清代中叶呈现思想解放及多元发展趋势的思想学术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清)袁枚著,申孟,甘林校点,陆海明等译. 《子不语全译》[M]. 广州: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2]徐帆. 《子不语》叙事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清)袁枚著,周本淳校点. 《小仓山房诗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宋燕. 袁枚两性关系观与女性观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明)袁宏道著,熊礼汇选注. 《袁中郎小品》[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6]陈祖武,朱彤窗著. 《乾嘉学术编年》[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7](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编. 《袁枚全集》[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钟学燕(2000.11—),女,汉族,广东省湛江市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
论“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解读
人本思想融入学前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思路初探
小学教育管理中渗透人本思想的措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