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鹏 张乐 万庆龙
摘要:笔者根据网络流行语的具体内容及其践行路径,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的各种影响,借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流行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公共平台,这种平台中传播的各种内容都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尤其是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概述
学者王英认为:“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进行在网络上几近同时出现、快速流行、迅速风靡于网络内与外的热门词语,有些时候也会被称作‘网络雷词或‘网络热词,这些都从属于网络语言。”
(一)网络流行语的几种常见类型
网络流行语打破了常规,没有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律,有各式各样的组合形式。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汉语、外语谐音或音译
大多采用谐音表达,如“大虾”是“大侠”的意思;“斑竹”表示“版主”;“铁汁”是东北话“铁子”的谐音;“DUCK不必”是“大可不必”的简称等等。
2.新词新意
创意是网络流行语创作的重要要素,在网络互动中孕育而生,并延伸到现实世界,被公众所接受。比如:“盘他”来源于相声《文玩》,网络上有一位用户发了一条关于“盘他”的视频后,就引起了一个“万物皆可盘”的话题。
3.语言文字的变换与缩略
网络流行语甚至无视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规律,任意变化,以达到简单、幽默的效果。如“是个狼人”由“是个狠人”演变而来,“狼”字比“狠”字多了一笔,意思是比狠人再狠“一点”,给人一种出乎意外的很厉害的感觉。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大众性和娱乐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网络流行语已经作为公众宣泄感情,获取信息,阐述看法的渠道。比如“带货”,经常被老中青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所使用,从而吸引了众多行业采用这个词表示的经营模式,而且也提升了社会公共话题热度,提高公民的意识。
网络流行语往往通过调侃的方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度,有别于传统语言,强调轻松与娱乐,通常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出现,让网民释放压力,具有强烈的娱乐性。
2.创新性和时代性
公众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短句,表现出与传统词句不同的创新性。如“爷青结”、“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等等。还有一些新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反映时代变化,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如2020年五四前夕的短视频《后浪》中的“后浪”一词,喻指青年一代,抒发了对青年一代的希冀与期盼。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新青年,有着对网络流行语这种新兴事物的热捧与追求。所以,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以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为依托,对增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部分鄙俗平庸的网络语言也会破坏现代汉语的规范性,透露出大学生群体背后的审美观异化和精神空虚。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正面影响
1.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途径
网络流行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在特定环境下,国家元首和主流媒体就相关事件的发言,所产生的的流行语是具有正能量、思想性和感召力。
例如2020年8提出的“光盘行動”,还有上文所述的“后浪”一词,这些充满正能量且通俗易懂的流行语在网络上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2.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过去,我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内容大多一板一眼,形式单调统一且宣传途径延迟,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透彻。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具有大众性、时效性快的特点,并以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为依托,使得大学生群体可以快速便捷地接触时事,进行交流。
3.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网络流行语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之间的媒介,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者采取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大学生广泛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了解时事,热点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
1.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在没有相关的约束和统一的规范下,公众可以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大学生在价值观重塑过程中易于受到多元化言语的干扰,做出错误选择,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并没有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
2.冲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过去,我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多是为老师授课,具有权威性,符合国家主流发展方向。而如今,在互联网平台上频频露面的流行语,大多具有大众性、调侃反讽、朗朗上口的特点,大大削弱了其内在的深刻性和感召力,更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如:“上海名媛”、“凡尔赛文学”、“积极废人”等。在这些具有负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却大受欢迎的情形下,严肃的社会热点转变成娱乐话题,这很有可能会使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底线下降,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当代大学生们刚刚脱离青春期,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网络上的事物现象并没有很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网络流行语,青年人们只关心流行语有没有意思、好不好玩、热度高不高等,并没有考虑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一定是它在某一方面和我们大多数人产生了共鸣,但是,这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对于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08):87-8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6.
[3]罗宾斯(英).普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向楠.64.2%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N].中国青年报,2015-02-05(7).
本文为2020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基金项目来源编号AH202012216015)成果。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