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鹏程
(庄浪县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
近年来,随着“平凉红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牛疫病的发生对牛产业的危害有日益加重趋势。为准确掌握庄浪县牛疫病态势,全力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全县牛产业健康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对2018—2020年庄浪县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
2018—2020年,根据《场群内个体抗体监测抽样数量表》随机采集庄浪县18个乡(镇)的153个规模化牛场、1 843户散养户牛口蹄疫免疫血清9 308份。
布病试管凝集试验抗原、布病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抗原及阴阳性血清、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牛支原体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牛包虫血清抗体ELISA试剂盒、酶标仪、洗板机、移液器等。
布病监测庄浪县非免疫牛,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试验阳性样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检测,结果按《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18规定方法判定;口蹄疫3ABC抗体按照《口蹄疫诊断技术》GB/T 18935-2018检测;牛支原体按照牛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规定的计算方法判定,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判定为感染牛支原体;包虫病按照《甘肃省牛羊包虫病防控指导意见》结合动物包虫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判定。
庄浪县布病防控属于三类区,实行监测净化的策略。与2018年比较,2019年布病呈下降趋势(见表1),说明防控成效显著。但2020年布病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近年来基础母牛跨区域调运频繁,外地免疫牛未经检测调入情况仍有发生,基层实验室无法区分免疫和非免疫抗体,给布病防控造成了一定困难。
表1 布病血清抗体结果
牛口蹄疫主要采取A型、O型灭活疫苗强制免疫措施进行防控,在免疫状况下,对3ABC抗体检测阳性的,在首次检测3周后进性二次采样检测,2次采样检测的动物要保持一致,对抗体阳性率不大于第一次检测结果的,可排除感染。由表2可知,2020年牛口蹄疫群体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较2018年均有所下降。
表2 口蹄疫3ABC抗体结果
由表3可知,牛支原体抗体检测2019年较2018年,从场群看感染范围进一步增加,个体阳性率小幅升高,但2020年较2019年群体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降低。
表3 牛支原体抗体结果
从连续两年牛包虫病结果来看,牛包虫抗体呈下降趋势,且最近两年没有检测出阳性牛(见表4)。
表4 牛包虫抗体结果
牛布病在庄浪县周边采取强制免疫的防控措施虽然对以监测净化为主的地区在监测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但总体感染呈下降趋势,说明近几年分区域防控,强制免疫与监测净化结合进行防控,成效是可观的,但要达到稳定控制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包虫病感染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2019年、2020年没有监测出阳性个体,由于庄浪县是以林果业和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牛、羊等草畜养殖以舍饲为主,加之近年来对其终末宿主犬采取“月月驱虫、犬犬投药”措施,所以包虫病防控成效显著。
牛口蹄疫主要采取A型、O型灭活疫苗强制免疫措施进行防控,在我国大量使用的口蹄疫灭活疫苗中,非结构蛋白不能被完全消除,经多次接种后,动物可能会出现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但结合临床对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及口蹄疫监测净化仍有重要意义。
牛感染支原体导致以肺炎为主要发病特征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结果来看,在上述4种疫病中最为严重,且感染范围和个体都呈扩大和上升趋势,需加强科技攻关并出台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防控。
近年来,基础母牛跨区域调运频繁,检疫、监督、落地隔离等措施落实不到位,进场后立即混群饲养,饲养密度大,转群频繁,导致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交叉感染,大部分养殖场没有专门的隔离舍,各地部分病种区域间防控措施不一,阳性畜不能及时规范处置等问题是造成上述疫病小区域流行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的牛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庄浪县牛口蹄疫、布病等多年防控的“老病”虽呈总体下降趋势,但仍有一定波动和起伏,成果不稳固,因此不能有麻痹松懈的思想,各项防控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牛感染支原体连续3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监测,结合国内牛病流行现状发现,牛感染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等“新病”流行趋势增加,已成为新的威胁和风险点,应扩大监测调查范围及频次,及时掌握流行态势,以便有效应对。
应将防控重点、主要措施及有限的人力、物力放在疫病传播链条的前端,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链条。
动物疫病的日常排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是掌握和预警动物疫情的重要措施,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薄弱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加强外引牛监管工作,凡异地引牛,起运地疫控部门须出具相关检疫证明,方可起运。调运后必须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经权威机构检测确认无特定疫病后,可解除隔离,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