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区域活动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会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区域,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为了追求所谓的“开放”,以散点式分布在各个地方,每个区域虽有相应的活动目标和规则,但区域之间缺乏联系,这样带给幼儿的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也给教师的指导增加了难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立足于幼儿发展和实际需求,以主题活动“我是农场小导游”为例,探究推进有效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
活动背景:新冠疫情下,各地对幼儿的保健防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要求,建议幼儿园不要饲养动物,孩子们听到这一消息后反应很强烈,他们亲手抚养的小羊菲菲会离开幼儿园吗?如果不离开,教师应该怎样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与动物安全相处的环境呢?经过讨论,孩子们想帮小羊菲菲造个新家,他们设计了很多图纸。开学后,孩子们发现他们为小羊设计的家已经开始动工,兴奋地围观议论,教师顺着孩子们的话题提问:“小羊新家造好后,幼儿园会有客人老师来参观,怎样向客人们介绍小农场呢?”在孩子们的热议中,主题活动“我是农场小导游”自然生成。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两者的目标和内容要整体设计,并按照各区域不同功能进一步细分及落实。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说明环境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区域活动如何做到既有准备又适度开放呢?教师尝试围绕主题,让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对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围绕“对于这个主题我已知道哪些,我还想了解哪些,针对这个主题可以开展哪些区域活动”展开讨论,孩子们说:“我旅游的时候先要买票。”“可以介绍农场里现采现做的美食。”“可以介绍小羊菲菲的成长故事。”等等,商讨后,他们决定开设7个区域:自然探究馆、故事馆、纪念馆、农场施工队、导游服务中心、小豆丁剧场、娃娃家,并以图加文的方式,形成区域活动主题链接线,充满趣味性地呈现了主题脉络“树”。
在确定以上区域后,教师以重点打造、整体推进的原则进行“全环境”的创设。这里所指的“全环境”是指班级环境的全部,除了区域的布置、墙面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要紧跟主题外,还要体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农场资源,以“问题导向”来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行动,即如何有效利用班级空间立体化地呈现各个区域?各区域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这些问题,幼儿以“旅游”为线索,结合已有的“养植”活动经验,将每个区域串联起来完成了区域规划分布图。
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的物化体现。主题中的区域活动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持续探究,因此材料的投放要基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相适应,才能引发幼儿高效的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进一步思考:材料投放如何从欣赏走向操作?如何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提供?如何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幼儿的需要?在“自然探究馆”树木统计活动中,教师尝试了两次不同材料的投放,第一次提供统计表、柱状统计图、笔、尺,第二次提供调查表、KT板、纸、笔、难度各异的统计图、各种测量工具、数学相关绘本等。结果显示:投放的材料单一和刻意,幼儿的活动是相对固化的;而投放的材料具有层次性、情境性、操作性,幼儿的活动是充满挑战和可能的,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更为丰富。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和不确定的活动情境中隐含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究、深入思考、运用经验的机会。
区域活动中包含着问题解决、深度理解、知识迁移等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轻松地做他们喜欢的事,搜索相应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度的探究,让幼儿在认知的冲突中去实践、讨论、自主释疑,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农场施工队”活动中,幼儿根据图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进行搭建,通过平铺、架空、围合等技巧表现自己对图纸的解读。但在搭建的过程中,不时有这样的声音传来“老师,佳佳把我的亭子弄倒了”“这儿摆不下52棵石榴树”“我的梯田还有一层没有搭完”。这时,作为活动背后的支持者,教师应该对幼儿发出的“求救”信号给予分析和解决。从幼儿简短的几句话中,教师可以判断时间不够和空间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幼儿的发挥和创造。但有时教师在幼儿面前也要适当“装傻”,把问题及时提出,与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通过商讨,幼儿提出了解决的方法:1.时间弹性。将来园、一餐两点后的等待时间与区域活动相融合。在等待时间,幼儿可以自由进入区域活动,满足继续探索的需要,再也不用被迫急于“收工”。2.空间优化。扩展和调整班级区域活动的空间,充分利用玩具柜作为隔断,小床边缘悬挂活动过程展示板,建构区域向中间延伸等。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要求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建构、迁移和应用,因此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教师只有给予幼儿充足的实践和空间进行探索,才能让幼儿真正将知识和经验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实现深度学习的意义。
区域活动评价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欲望,更是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解决区域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將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问题式的评价引出“新任务”,使区域活动成为持续发展和开放的过程。即把某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次解决的任务,让幼儿围绕这个关键问题全力以赴、持续探究。如教师发现游客们到农场纪念馆想买东西,但是商品还没有做好。在评价时,教师让幼儿讨论解决的方法,他们想到了做预订单,接着幼儿围绕“如何制作预订单”进行了深入探讨。“预订单上有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列举:“我的生日蛋糕取货单上有蛋糕的名称、数量、订货人的名字、取货时间和电话。”“手机外卖信息上有送货地址、电话、到达时间,还有定位……”可怎么才能准确知道预定和取货时间呢?于是,幼儿提出了想要认识时钟和日历的想法。第二天幼儿就带来了闹钟、台历,进行了自主分工游戏,有的设计预订单,有的记录订货信息,有的制作纪念品,还有的担任售货员。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解决问题、自由表征、相互合作、经验迁移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我是农场小导游”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教师结合农场资源,将主题和区域有效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一方面主题中的区域活动是以问题解决为逻辑线索行进的,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冲突、聚焦关键问题、拓展问题纬度、新构问题情境等,以系列问题引发活动,形成问题链,能让区域活动的学习内化为幼儿的自我需求,从而让幼儿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另一方面,区域活动注重区域间的关联性,注重活动内容的整体设计,让幼儿围绕某个“任务”进行横向联结,能有效实现经验整合。另外,区域活动的目标是主题活动目标的深化和细化,体现了区域内的纵深发展,反映了整个主题活动的行进过程,能有效促使幼儿的区域活动从浅显走向深入,不断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指导下幼儿园‘养植课程开发的深化研究”(编号YZ-b/202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