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学前教育的发展,关键在幼儿教师,专业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幼儿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工作阶段。尤其是入职1~5年的幼儿园新教师是胜任教学实务的关键期,应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形成教育实践智慧。结合我园及共同体园新教师的队伍建设现状,笔者尝试把幼儿游戏组织的三部曲作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进行价值建构,全方位、多途径地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游戏计划是参与游戏的幼儿群体自主制订的若干安排,包括材料的选择、规则的实行、活动过程的要求等,他们用符号表征、图画等方式加以呈现,以更好地完成游戏,解决其中发生的问题。若新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各年龄段幼儿在分组活动前制订适宜的游戏计划,那么原本“漫无目的”的游戏状态就会变成“有迹可循”。
1.幼儿的游戏协商。在制作游戏计划书前,幼儿需要确定“和谁玩”“玩什么主题”“怎么玩”“怎么记录”等问题,并与同伴协商达成一致。在没有相关经验之前,新教师可以先有意向地选择一个“游戏发起人”,画一张“游戏招募令”,表示自己想要进行的游戏主题,张贴在活动室的显眼位置,然后说服有兴趣的同伴加入。在这样的过程中会有同伴持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新教师可适时介入,在师幼、幼幼的共同协商下达成一致,由一个“游戏发起人”带动两个,由两个带动更多。
2.幼儿的游戏表征。制订游戏计划最关键的问题是:记什么?怎么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表征内容和方式,小班幼儿开始只能呈现“有哪些人参加”“我们的主题是什么”,且常常需要教师来帮助记录;中班幼儿有了具体情节的记录,如“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当真正经历游戏时,他们发现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还会再添加表征材料的计划记录;大班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他们会在布置场景时发生争执,如何解决争执也会成为他们计划书中的表征内容。随着游戏的深入和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游戏计划的制订也会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
3.幼儿的游戏变更。游戏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游戏的进展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新需求和新想法随时更新。当游戏状况和幼儿的预期不一致时,部分幼儿会质疑甚至改变最初的想法和做法。这种高于原有计划的游戏,更多地体现了幼儿游戏自主性的过程,新教师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游戏计划的实施,考验着幼儿的执行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坚持、合作的良好品质。如何将计划付诸实践?当游戏现状与设想不一致时怎么办?找不到游戏计划书上的材料怎么办?游戏无法按计划推进怎么办?等等,都是新教师在陪伴、观察幼儿游戏计划实施时会发现的现实问题。
1.游戲材料的创意替代和更换。幼儿的游戏计划有时是考虑不到实际情况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在游戏开始进行场景构建时,幼儿常常会出现找不到计划中所需游戏材料的状况。这时,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选择物品进行创意替代是游戏顺利进行的关键。新教师应注意不要总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界定这个游戏材料是否合适,只要幼儿觉得合适就行,如幼儿会随手拿起一块积木当作“手机”打电话,或者将其当作“电脑”模拟打字。同一种材料在他们手中有多种用途。同样,不同的材料在游戏需要时也会被当成同一样东西来使用。有时,幼儿还会根据游戏情况的发展更换原定的材料,新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支持幼儿独立思考、共同商议、形成共识的优秀游戏品质。
2.游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调整。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听从小组内成员的建议和实际情况,变化和调整游戏环境,以丰富游戏内容。这时往往就会和计划书中的内容有所不同。如大班幼儿在玩赛道体能比赛时,原计划中更多表征的是比赛的内容、玩法,当实际游戏时,有幼儿提出要领奖、升国旗,小组其他成员马上集合,商量如何布置领奖台。此时,新教师需及时引导幼儿把这样的调整补充到计划中去。随着游戏的推进,有可能还会增加观众席、裁判员讲解等内容,这些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调整不仅能有效推动预设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还能丰富游戏的情节,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游戏情节的渐显丰富和深入。幼儿游戏情节的设计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时段性,它是基于幼儿对活动主题思考的基础之上。在特定的游戏时段内,幼儿会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生发出新的想法。此时,新教师应加以辨别,充当支架的角色,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游戏情节的发展方向,促使游戏计划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在玩小舞台的游戏时,一开始的计划里有演员、观众,游戏进行中幼儿发现需要增加主持人、检票员等,新教师通过观察及时判断幼儿的需求,然后以导演的身份介入游戏,让幼儿的游戏在自身的支持中顺利地进行下去。之后新教师退出,继续观察,发现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已经考虑给小剧场编排座位、增加收票员等环节,幼儿已顺利地回归到独立的游戏中。新教师的支架作用,引发了幼儿的互动,更激发了游戏的挑战性,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生动。
游戏故事分享是指幼儿与同伴分享游戏计划实施中的一些趣事和困惑的环节,它既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有效提升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但是,在以往的研讨活动中,新教师却很少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后的分享实效。组织有效的游戏分享是新教师组织幼儿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引导作用最显性、最集中的表现,通过师幼间的交流,汇集有教育价值的游戏信息,选取适量的交流内容,采用适宜的分享方法,经过分析、综合、梳理、提升等现场讨论交流,能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与认识。
1.个体兴趣变成群体热点。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表现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分享环节中,新教师不能只关注个别幼儿的兴趣点,应善于发现、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多数幼儿共同探讨的兴趣。建议采用按游戏区域分组交流的方式,在游戏现场可席地而坐,并采用推选组长讲述的形式,把同伴的行为、发现、作品等进行展示,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关注一些问题,并积极参与分享和讨论,充分激发后续游戏中想要尝试的欲望。
2.捕捉并分享“魔法时刻”。在游戏计划实施中,幼儿会生成新的内容,这时的新教师一定要善于及时捕捉,通过拍摄视频或照片,将这些“魔法时刻”在游戏分享环节中“发扬光大”。因为这是幼儿亲身经历的,所以他们有话可说,且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又会给其他参与讨论交流的幼儿以启发,激发他们更大胆地想象、尝试以后的游戏活动。
3.各年龄段提问内容有所侧重。新教师要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分享内容和互动形式,这主要体现在提问上有所侧重。如小班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时,新教师的提问多是补充式的,师幼互补式应是小班幼儿常有的游戏分享形式。而中大班的幼儿语言发展得更好,新教师应多鼓励幼幼互动,互相补充。中班提问侧重点在分享他们的创造、有价值的材料、激发生活经验等,大班提问侧重引发问题、共同解决、认知交融、情感整合上,注重在分享中彼此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