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1-07-14 15:06王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王伟

摘 要:金融类专业课程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和文化认同上与思政课程的一致性,使得二者同向同行,但实践中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专业课教师育人角色发挥不足以及思政元素挖掘还不深等问题阻碍着“协同效应”的形成和发挥。坚持“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协同并行”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实践“网络平台助学思政、课堂平台导入思政、课外平台拓展思政、实践平台强化思政”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协同教师、学生、辅导员、校外专家、校友等课程思政构建主体,统筹课前慕课、课中翻转课堂、课后第二课堂以及课外实践平台等资源,加快实现“价值引领、金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合一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类专业;建构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高校正在贯彻落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3],专业课程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内涵与思政课程德育育人同向同行,二者的协同效应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大思政格局下,作为以培养和选拔“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4]为主要任务的金融類学科,也亟须大力构建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金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合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往往突破了多个学科的边界,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破解它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多个学科体系和内容。

1.金融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政治方向的一致性

中国金融类学科发展百年,从宏观金融到微观金融,从理论金融到数量金融,已形成了涵盖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两大研究对象的完备学科体系,但其从诞生起,就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崛起服务的,其课程内容中有着鲜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因。在金融学科类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不仅蕴含着“金融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而且大国金融与大国担当,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西方金融理论与中国特色金融实践等内容始终贯穿于金融学科类知识传授过程中,这将与传统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推动新时代金融学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2.金融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金融类专业课程立足中国实际,异军突起的中国银行业、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等中国70多年金融体制改革及发展实践组成了课程内容最重要的基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运动规律指引着学习者理论自信,逐步完善和构建形成的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体系则不断增强学习者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与传统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等育人方向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3.金融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文化认同的统一性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而金融自信则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金融类专业传承中国文化,既有以最早的信用货币—北宋交子为代表的灿烂货币文化,也有以货币、信用、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业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同时信用文化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正确的货币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金融文化自信”的金融学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如思政课程一样均深层次地引领学生培养中国文化认同。

高校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并快速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上海经验”[6],辐射带动了全国各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热潮。但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各高校掌握其规律内涵、设计实践等还需要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1.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还缺乏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旨在构筑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协同并行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这需要各高校各级组织和教师团队做好顶层设计规划。但当前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中,一方面,虽然高校很快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但大多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引领,多出现各二级学科“一哄而上、为建设而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金融学科类专业仅是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一个子分支,在实践中并未被完全统筹兼顾,这也间接造成了课程思政开设缓慢或质量不高。

2.专业课教师育人角色发挥还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者和设计者,其角色职能的发挥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质量。但在当前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一是存在着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引路人”角色的认识还不足。部分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偏向于宏观、微观金融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实践讲解,没有引领学生树立中国金融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存在着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现实经济的纷繁复杂和金融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金融类专业教师花费大部分精力去掌握经济新形势、新业态,而较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切领会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与“隐形思政”的内涵,从而使课程思政构建流于形式。

3.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

深度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是构建课程思政的起点。当前,在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存在着课程授课时长限制和课程性质限制等阻碍因素。例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虽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课程本身知识架构繁重,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限使得难以深刻开展思政教育,从而较少去挖掘思政元素。“金融工程”等偏重数理分析的金融专业类课程,数理分析、模型推导等数量金融组成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较难找到思政要素的切入点。

高校建设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突破路径

聚焦顶层设计缺乏、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等短板,贯彻“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协同并行”的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深化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素质内涵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金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合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构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助学思政、课堂平台导入思政、课外平台拓展思政、实践平台强化思政”四个途径取得突破。

1.网络平台助学思政

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重要动力,2018年“新时代高教40条”重点指出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重塑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形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维度和新时空。一是革新授课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借力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教育信息平台,课前推送课程信息资源、课中以问题为导向翻转课堂、课后利用讨论区等信息工具开展课程思政知识大讨论,引导学生定制个性化自主学习方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是指定网络媒介,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展现实。通过指定新浪财经等权威媒介,引导学生建立敏锐的财经新闻动态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認识,形成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四个正确认识。

2.课堂平台导入思政

课堂平台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深挖金融思政元素和深耕课堂平台是做好金融学科课程思政的关键。一是对标、对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素质内涵,深挖金融思政元素。金融类课程蕴含着金融文化自信、诚实守信、大国金融与大国担当、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对标、对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和高素质内涵,可以深度挖掘中国最早的信用货币“交子”、横空出世的中国银行业、不断亮相世界金融舞台的中国身影等思政要素,从而设计金融理论与思政元素无缝结合的教学内容。二是深耕课堂平台,构建金融学科类课程思政价值链。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以我国70多年金融发展实践作为融入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豪感,以金融开放和金融发展相关案例为融入点培养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从而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在传授金融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3.课外平台拓展思政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因此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发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育空间。一是协同辅导员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建设第二课堂。协同辅导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金融知识竞赛、金融风险模拟等活动,在检验自身学识的同时,扩充知识面。二是整合校外资源,进一步延伸课堂。通过整合金融行业专家资源、校友资源等,以讲座、实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实现全方位育人。

4.实践平台强化思政

金融根植于经济发展,而金融知识的传授也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为教学目标,因此金融类课程思政构建还要重视实践育人,打造社会实践项目。一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激发创新思维。以每学年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立足中国实体经济和自身的金融学识,既可以创新思想去进行学术研究,还可以创新思路去开展创业实践。二是打造社会实践项目,开展红色筑梦之旅。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扶贫攻坚等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内涵,增强金融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意识。

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项目“金融学”资助;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门户金融视阈下广西《金融学》慕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JGB33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2020-09-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习近平.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7-07-16(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6]郭为禄.以综合改革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框架下的上海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7):4-10.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