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质均衡:县城学校建设的逻辑与发展
——基于Nvivo11的网络扎根分析

2021-07-14 10:57杨甲睿刘俊琼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点数县城编码

杨甲睿,张 洁,刘俊琼

(1.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 图书馆,湖北 黄冈 438000)

一、问题的提出

县城学校建设主要指为满足县城城区学生就学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学校建设活动。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从而使得县城学校建设成为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有代表认为,县城学校建设是质量提升之举[1],也有代表指出,县城学校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之举,将有力促进教育公平[2]。事实上,县城学校建设并非新生事物,互联网上以县城学校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看到大量的网络报道和相关的思考评论。但与网络报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教育研究领域,县城学校建设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是一个“地道的”陌生术语。笔者以“县城学校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发现,没有专门的研究记录。这一方面意味着教育研究领域对县城学校建设的基本逻辑还缺乏一般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县城学校建设很有必要成为一个专门研究的话题。那么,县城学校建设所针对的背景和需求是什么,建设的内容有哪些,其中包含怎样的建设逻辑,又有哪些必须克服的问题,新时期如何行稳致远等,都是需要挖掘和揭示的问题。本文拟就县城学校建设开展基于“网络场域”的Nvivo扎根研究,以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为未来县城学校建设提供助益。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通过数据的定性分析发现主题或类别的一种归纳方法,包括了一些系统而又灵活的准则,让你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并扎根在数据中建构理论[3]。在网络化时代,我们的社会世界日趋数字化,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多种在线社区及与之相关的“赛博文化”进行互动,为了保持同步,我们的研究方法必须更新[4],把扎根理论方法与网络文化结合起来,成就一种全新的网络扎根研究,为互联时代的教育研究提供支持。本研究正是在这种需求下,把扎根理论方法与网络民族志思维进行整合统一,为县城学校建设研究提供方法支撑,即以互联网为研究场域,收集网络空间中与县城学校建设实体活动同形的数据资料,进而挖掘其内涵的深义,建构其意义逻辑,以对县城学校建设的深化发展形成启发。

(二)数据来源 为了尽可能收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资料,本研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科技手段,以八爪鱼8.0软件为网络数据采集工具,以“搜狗搜索”引擎为模板类型,以“县城学校建设”为任务名进行搜索,共采集网页10页,文献合计106篇。然后对搜集到的网络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删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如县城学校建设招标单位公示等),并对涉及个人和组织隐私的文献进行匿名化处理,最终确定网络报道38篇,个人网络博文2篇,共40篇文本材料。然后把文本资料分为网络报道和名人评论两类,在Excel表格中对每篇材料的篇名、发布时间、所属区域、活动类型、参与者的人口学信息等内容进行详细登录,形成资料“分类表”,为后续编码分析做准备。

(三)编码分析 编码是研究者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裂解,赋予新概念,将资料重新汇整成不同分析单位,并分类成不同类型,检视与研究主题特殊关联的操作过程[5],是Nvivo软件的核心功能之一。本研究首先将所有资料转换为Word文本,统一格式,然后汇入Nvivo11作为内部材料,同时将每个报道和名人评论创建为案例节点,导入预先准备好的分类表,对其进行属性匹配。其次,以意义为单位,对文本材料进行编码:(1)选一篇资料进行Nvivo自动编码,为编码人开始编码提供初步类属提示;(2)对文本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编码,在编码过程中聚焦类属,形成树状节点,完成轴心编码;(3)在编码饱和的基础上,删除参考点数在3以下的三级节点,选择核心编码并与相关理论形成联想对接,最终形成县城学校建设的“形神共养”框架(见图1);(4)对编码的信度进行检验,得到编码一致性百分比为88.6%,表明编码的一致性水平较高。再次,编码结束后,在Nvivo11中进行“查询”和“搜索”分析,呈现县城学校建设的概貌,分析其内在逻辑,揭示其延续和发展的路径。

图1 三级编码过程及内容体系

三、研究结果

(一)县城学校建设概观 对县城学校建设的概观主要通过文本材料的词频和编码分析,以及材料来源的时空考察来实现的,集中反映县城学校建设的内容体系及类型,同时呈现县城学校建设活动在我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1.文本材料的词频分析。词频即所谓的字词频率,用来统计文本中同一字词出现的次数,词频查询产生的词语云能通过关键词字号的大小反映特定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从而直观县城学校建设的核心主题。本研究对县城学校建设文本中最常见的100个词语进行词频查询,剔除数字、单字、虚词和无关词汇后,得到县城学校建设的词云图(见图2)。

图2 县城学校建设词云图

由图2可见,“县城”“城区”“项目”“工程”“规划”等是目前县城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资源”“面积”“学位”“资金”“设施”等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学生”“教师”“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构成,“优质”“均衡”反映了政府对县城学校建设质量及其在县域教育中所处地位的期待,“县委”“人大”“县政府”“调研”“群众”“民生”“人民”等体现了政府领导县城学校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等。然而,词云图只侧重直观的观感和整体分析方向的把握,难以企及县城学校建设主题的精细之处,研究者必须通过详细的“编码节点”和“参考点数”分析,才能廓清县城学校建设的基本体系。

2.文本材料的编码分析。县城学校建设文本经过初级编码、轴向编码和选择编码后,由32类小主题聚焦形成“形神共养”的节点体系(见表1)。初级编码由项目建设方式、项目质量要求、项目组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源紧张、教育民生工程、人民满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九类三级节点构成,分属于轴向编码形成的项目建设、资源建设、立场建设、内涵建设四类二级节点,在选择性编码后,形成塑形和凝神两类一级节点。塑形指县城学校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建设成果以有形的客观实体为主要表征;凝神则指县城学校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立场建设”和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内容的“内涵建设”两个方面。参考点数上,一级节点中塑形169,凝神108,点差27;二级节点中,项目建设参考点数98,立场建设和资源建设分别为76和71,内涵建设32;三级节点中,项目组织管理、缓解资源紧缺、教育民生工程的点数均为50+,项目建设方式、项目质量要求、人民满意教育点数为20+,优化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点数分别为18、18和14。

表1 节点层次与参考点数

3.文本来源的时空分布。县城学校建设是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步骤,事关县域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在已有的文本材料中,不同县域开展的县城学校建设活动可分为调查研究、规划调度和成效公告三个类别,对不同建设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县城学校建设的当前进展(见图3、图4)。

图3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我国县城学校建设在过去的12年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8-2016年为萌发起步阶段,2008年规划调度工作正式开启,2012年公布了部分建设成果,2014年成效报告进一步增多,规划调度活动密度逐年增加;2017年起,学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县对城区学校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调查研究报道高峰期出现在2018年,2017年建设成果报告达到历史峰值。但从建设成效的报道看,两个阶段在最后两个年度均无建设成效的报告。

图3 县城学校建设活动年度分布

图4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县城学校建设的调查研究、规划调度和成果公告报告主要集中在广东、湖南、云南、河南、山西、四川、安徽、江西、河北、山东、浙江和江苏12个省区。从报告的数量上看,广东、湖南、江西和河南四省的总体报告数位列前四,不同类型的报告数量各省存在差异,调查研究广东最多,湖南次之,河南、安徽和江西接近同一水平;规划调度湖南最多,陕西、四川、江西、山东次之;建设成效广东最多,江西次之,湖南、河南、陕西、四川和浙江近乎同一水平。从报告的类型占比看,江西最为均衡,河南和湖南次之,广东差异最大。若把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就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没有相关报告,除陕西外,西北地区未搜集到县城学校建设的报告痕迹;长江以南的县城学校建设报道明显多于长江以北,等等。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区域的建设因没有网络报道而无法出现在区域分布图中,但县城学校建设区域分布的集中态势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反映。

图4 县城学校建设活动区域分布

(二)县城学校建设的内在逻辑 在县城学校建设的“形神共养”体系中,塑形与凝神同在,立场建设、内涵建设、资源建设和项目建设各自有其不同的逻辑,表现为内容的偏重和编码参考点数的差异等。Nvivo11分析产生的“矩形树状结构图”是展示这种差异的有效手段(如图5),图中的矩形面积越大,所对应的编码参考点数越多,反之亦然。

1.以人民的教育需求为中心。县城学校建设是城镇化运动和乡村撤校并校的产物。城镇化运动加速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需求剧增,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使部分农村学生到县城就学成为必然。城区学位和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空前突出。为缓解县城学校面临的压力,近十几年来,我国县级政府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县城学校建设工作,把是否满足城区学生和家长对上学的刚性需求作为衡量县城学校建设水准的首要原则(见图5)。换句话说,凡是在县城城区有就学需求的孩子,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都能实现有学上有书读,解决大班额和入学难等“城区挤”问题[6]。与此同时,增加城区生均教育资源数量,保证资源优化配置,让孩子们不为择校而发愁,不为就近入学而苦恼。

图5 县城学校建设编码参考点数矩形树状结构图

当然,刚需立场并不是立场的全部,县城学校建设还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更高的建设目标,对刚需立场形成补充。比如,“力争多建成、多投入使用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校”“为推进教育强县而实施强有力的措施”“让孩子上好学读好书”“加速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建设”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类优质需求中,还包括“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种优质均衡的思想,虽然其在县城学校建设中强调得很少,但其在县域学校建设中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立场。

2.教师队伍与教育质量并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是县城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又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提高教师素质和拓宽教师引进渠道是两个得到集中强调的主题,提高教师素质主要通过做好在职培训,强化师德修养,调动教师积极性等措施来实现,而在教师引进方面,强调在全县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支援县城,引进外县的优秀教师,面向农村招考和选拔教师,加强城区教师校际交流,创新人事制度,把教师编制保障和员额聘用相结合,适量储备培养教师等。教育质量提升是参考点数仅次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主题,强调最多的是留住优质生源,避免让优质生源流入其他县域或向市一级流动,除此之外,加强教学管理和教研交流,强化立德树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让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3.用组织管理保障项目质量。县城学校建设首先表现为实体工程的建设,没有工程保障的建设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所有的县城学校建设中,工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符合工程管理的一般原理,其编码项数和参考点数均在其他建设主题之上,具体内容包括了教育优先发展、多个部门协作、科学统一规划、优化投资策略、加快项目进度、精准施策求效等。在这些内容中,被强调最多的是部门间的协作配合,这一方面可以明确教育、发改、财政、国土、规划、住管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另一方面能促进各部门之间协作,以解决学校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除工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外,项目建设还对工程建设的方式如新建、改建、扩建、组建和迁建作出了要求,对组织管理原则作出了规定,如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尊重家长意愿,尊重教育规律,还对工程建设的监督评价提出要求,如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细化目标任务,奖优罚劣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保障工程质量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乃至高质量的要求,让建设成果早日惠及学生和家长。

4.资源补足与优化配置同行。资源是学校质量提升的养料,也是学校建设意图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县城学校建设首先面临的是资源补足的问题,进城求学的学生能不能有学上有书读,反映的就是资源能否满足供应的问题。图5中,“基本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点数几乎与“缓解资源紧缺”相等,参考点数为52,而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问题的参考点数仅仅为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换句话说,关于资源补足,优质资源建设还没有提上县城学校建设的日程。前述的资源供需矛盾基本上都与城区学位紧张、城区学校大班额、生均校园面积严重不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以及县城原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有密切关联。在补足这些刚需资源的同时,若不考虑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可能导致新的资源短缺。所以,原有学校教育设施改造,特别是对原有落后教育资源的升级改造,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包括对城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等。

(三)县城学校建设的延续与发展 十几年来,我国县城学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区学位紧张和大班额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有的县区建成了特色示范学校,部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了国家“基本均衡”验收等。然而,正如有学者所言,要使一种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就要把努力方向集中在价值观的转化和创新上[7],县城学校建设也是如此。

1.力求形神相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县城学校建设需要质用相称,从而名副其实[8]。但在已有的建设体系中,无论是项目资源建设,还是立场内涵建设,均存在明显的形质失调问题。其一,在参考点数上,塑形远远大于凝神(见图5),存在“重形轻神”倾向,图1、图2和表1中亦有表征。其二,在不同主题建设层次的侧重点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编码及其项数未见匹配(见表2),淡化内涵质量的倾向十分明显。其三,无论是塑形还是凝神,均衡的声音均非常微弱,仅出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均衡上,且只有1项匹配,其余内容空缺(见表2)。县城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能代之以学校工程建设,也不可能仅凭缓解资源紧缺或教师队伍建设某一个方面就能完成,它需要凝聚教育教学质量之神,并据以塑造工程项目和资源配置之形,最终铸造人民满意之魂。

表2 不同建设主题需求层次的编码项数侧重分布

2.提升建设层次。提升建设层次的目的是说,无论是以塑形为主的项目建设和资源建设,还是以凝神为主的立场建设和内涵建设,都要把满足优质需求作为目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县城教育。在Nvivo11中,用“编码矩阵”功能对县城学校建设中项目建设、资源建设、内涵建设和立场建设的需求层次属性进行查询,可得到基本需求与优质需求两类二级节点的参考点数(见表3)。表中显示,县城学校建设的基本需求远远大于优质需求,项目建设、资源建设和立场建设的基本需求与优质需求参考点数之差的和的平均值达到了25,表明已有县城学校建设关注更多的是基本层次的需求,体现一种“刚需为本”的思维。而这一层次与内涵建设中优质需求大于基本需求的状况形成反差,参考点数之差为-8。这会让人怀疑,刚需的项目、资源和立场建设必然能成就优质的内涵建设吗?换句话说,在项目建设、资源建设和立场建设上“刚刚好”,能让县城学校的教师队伍更加优质,教育质量更加上乘吗?

表3 需求、均衡编码参考点数分布对照

长期以来,我国县内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学校为中心,以乡镇学校为主体,以农村学校为辐射的新的学校格局。县城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其教育质量在人们心目中的应然地位:县城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县域内抽调的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师德修养更好,业务更加过硬。县城学校应有优质的生源[9],教学管理科学,示范属性明显等。显然,优质已是县城学校教育质量的先有假设,追求全面优质已成为一个新的目标期许。未来县城学校建设必须让优质需求反超刚需,而不是相反,包括工程项目上的高标准,学校规格上力求品牌和示范目标,抽调骨干师资,吸引外县优秀教师来校工作,强化立德树人,留住优质生源等。从而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县城学校,让孩子上好学读好书,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

3.创造优质均衡。优质均衡既指个性化和高标准的教育,也指教师队伍更强,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10]。县城学校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区内外的基本均衡,而是要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与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共享优质成果,领导县域学校系统的公平水平向优质迈进。县城学校是县域学校链条的中心环节,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们在全县学校均衡发展中必然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在城区内,优化学校布局,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解决优质资源供需矛盾;在城区外,领导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引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辐射,为乡村学校教师进城跟班学习创造条件等。然而,由表3可知,均衡参考点数只占总参考点数的7.58%,且项目建设和内涵建设与均衡毫无关联,在资源建设和立场建设中也只是偶有提及,并无实际内容。与此同时,基本均衡大多集中在价值理念上,而优质均衡在资源建设中强调较多,超过基本均衡2个点数,显示出观念上倡导基本均衡,而实际资源建设中强调优质均衡的分裂现象。有些县区还出现了有违教育均衡的做法,比如“向农村学校公开考调,为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统一选配优秀教师”的做法,不但无助于巩固已有基本均衡的成果,对优质均衡更是毫无助益。显然,未来的建设,必须从一开始就承担起推进优质均衡的责任,开展诸如城乡学校城区联建,县城学校教师乡村支教[11],打造县域优质教研网络等,让更多的孩子享有更加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4.建好智慧学校。智慧学校是未来学校变革的重要走向[12]。数字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等是其鲜明表征。2019年是中国的5G元年,互联网、信息通讯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智慧教室、云端课堂、网络教研等各类话题层出不穷。可以预期,信息技术必然成为连接县域内各类学校的无形桥梁。智慧学校的建设既可以让诸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也可以对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提供强力支持。然而,在本研究收集的所有县城学校建设文本中,没有关于智慧学校建设的任何报道,即便在2019-2020年间,这类话题仍是空缺。智慧学校建设必须作为一个新的元素融入到县城学校建设中来,全方位涵盖立场、内涵、项目和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资源的优化和均衡配置,开通并优化县域学校教育教学网络,保证资源配置和运用畅通无阻。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等。与县域外信息化建设先进县互联互通,购置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县内学校发展。在项目工程建设方面,创建县域内学校尤其是县城学校建设组织管理网络,保证信息畅通,管理高效,服务优质。保证让城区就学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在城镇化运动、农村撤校并校及国家政策驱动下,县城学校建设已然成为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话题。过去的十余年间,各省县级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县城学校建设活动,取得了初步成就,形成了“形神共养”体系,包括项目建设、资源建设、立场建设和内涵建设四类主题,及其下摄的项目质量要求、项目建设方式、项目组织管理、缓解资源紧缺、优化资源配置、教育民生工程、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九个方面。其内在的逻辑是:以人民的教育需求为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并举,用组织管理保障项目质量,资源补足与优化配置并行开展。县城学校建设的延续和发展,还要在“形神相称”的理念下,提升质量层次,创造优质均衡,建好智慧学校。

县城学校建设研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研究场域的创新。受缺乏研究成果,而现场数据又难以获取的限制,本研究把互联网作为研究场域,全面采集网络数据作为研究资料,以把握县城学校建设的主题,揭示其内涵的逻辑。二是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使用Nvivo11作为网络文本分析工具,把扎根理论方法和网络人种志思维聚合在技术工具的使用过程当中,提升了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三是内容框架创新。在没有县城学校建设的研究成果,且相关评价体系尚未出台之际,本研究所建构的“形神共养”体系及其逻辑可为后续县城学校建设及其评价提供框架参照。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一方面,互联网普及前的县城学校建设不得而知,而实际上县城学校建设需求在“七五”期间就有显现[13];另一方面,相较于对县城学校建设当事人的现场访谈,网络报道的深入程度存在一定局限。与此同时,受不同搜索引擎功能的限制,部分个人微博、网络社区等安全限制比较严格的文献较难获得,数据收集的全面性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重要的是,县城学校建设是否解决了城区学位紧张、资源不足和大班额的问题,是否达到了人民满意的程度,还需要深入到有就学需求的人群中去,进入真实的学校生活,用“他者的目光”讲述县城学校建设的故事,考察真实的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点数县城编码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生活中的编码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Genome and healthcare
画点数
多核并行的大点数FFT、IFFT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