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女性辅导员角色冲突弥合路径探索

2021-07-14 09:49
海峡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幸福观辅导员家庭

周 彬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古往今来,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永恒主题是“幸福”。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人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创造、实现、提升幸福感。对于幸福的内涵、本质及实现路径,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形成了形色各异的幸福观。从2014年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八年发表的新春贺词中,依次提到了“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征途漫漫,惟有奋斗”[1]。这一系列关于“奋斗”和“幸福”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综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这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土壤上、紧密联系新时代伟大实践产生、发展起来的“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奋斗幸福观”认为,奋斗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艰苦奋斗是具体的实施路径。对幸福的追求,最终是要靠我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争取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承里早已深深烙印下了“奋斗”的精神印记,凝结在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在这个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新时代,幸福由奋斗而生,幸福与奋斗相伴。幸福离开了奋斗支撑,将会变得浅薄和虚幻,奋斗脱离了幸福牵引,就会失去航向和动力[2]。高校女性辅导员队伍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中的中流砥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日常工作情况来看,高校女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伴随其专业素质能力提升以及与生俱来的女性亲和力,决定了其更易获得学生认同。然而,女性辅导员一旦成立家庭,特别是有了下一代,就避免不了要承受家庭与职业发展的双重压力,甚至造成工作与家庭的冲突。该矛盾追根究底,8小时正常上班时间以外往往会大量占用高校辅导员时间资源,造成其家庭责任履行时间被大量侵占。因此,基于“奋斗幸福观”,本文从分析女性辅导员职业现状入手,积极寻求高校女性辅导员获得幸福感的奋斗途径,寻找维持高校女性辅导员在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关系。

1 高校女性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从整体上看,高校辅导员干部队伍年龄大多分布在26~35周岁,学历基本要求是硕士研究生。虽然从岗位胜任特质来看,性别对任职要求影响不大。但从招录实际情况来看,女性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意愿普遍较男性高。以福建某高校2019年当年招录公示数据来看,女性辅导员实际招录数量超过男性辅导员近一半,其中应届毕业生数量占比超70%。该年龄段女性辅导员入职后,往往当即面临结婚生子、教育子女的家庭责任,工作与家庭两者的冲突显见。而辅导员岗位对高学历的需求,要求高校辅导员从业者进一步提升个人学历水平,选择攻读博士学历。

笔者采访多名在辅导员岗位上近9年的女性辅导员,她们表示,自产假结束返校后,既要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行政事务,精力上无从兼顾家中尚处哺乳期内的新生儿,半年的产假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在履行学生管理职能中,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发生在深夜的事件,从业人员往往会面临子女照顾和学生管理的两难选择。在家庭生活上,女性普遍承担抚育子女、操持家务,扮演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在工作职责上,辅导员岗位要求辅导员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职能,多重角色扮演之间的高频次转换,往往互相侵占时间,导致矛盾发生。在调查中发现,80%已婚已育的女性辅导员表示,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分散了极大的精力,导致力不从心,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不仅科研任务和常规工作任务繁重,还需要利用大量8小时以外的时间处理工作琐事,甚至需要24小时待命;二是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使得家人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要求女性承担照顾老人、扶持丈夫、抚育子女等责任,造成高校女辅导员从业心理压力过高,消耗其有限时间与精力,以至于其产生明显的倦怠感与疲惫感。

2 高校女性辅导员角色扮演冲突的影响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人角色冲突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个人在各类场景下扮演多重社会角色,且履行不同的使命任务,这些角色之间难免存在一定冲突。当角色产生冲突时,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高校女性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冲突的情形。综合来看,社会观念、职涯周期及个人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2.1 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虽然当前女性作为“半边天”的价值作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但传统观念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依然无法被打破,男性仍然被视为在社会打拼的主干力量,女性依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应该承担更多家庭上的责任,比如抚育子女、打理家务、照料老人等,考虑个人时间与精力资源高度稀缺性,女性在该限制条件下必须同时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如果未能妥善处置,将造成角色之间的干扰,产生角色扮演矛盾冲突,造成工作与家庭方面的矛盾。

2.2 多重角色的转变冲突

履行学生管理职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要求高校女性辅导员高成本投入时间成本,该时间占用与其对子女教育时间投入存在严重冲突。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女性自我价值应当从家庭付出与其他成员的成就获取。在这一传统观念影响下,如果高校女性辅导员没有处理好各阶段的侧重点和目标,则会导致工作—家庭角色的冲突与失衡。对于女性而言,当工作属于上升期时,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以寻求在职位和工作绩效上取得突破;而进入已育阶段,增加“母亲”的角色时,又需要分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子女。如果在处理多重角色过程中,没有及时转变角色,对时间和精力分配的权重做出调整,则会导致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和冲突。

2.3 自身能力的技能欠缺

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平衡,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人际协调等能力。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要求高校辅导员既要具备高质、高效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也要其具备妥善处置各类繁琐家庭事务的综合能力。由于辅导员工作负荷重,工作内容繁琐复杂,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因此,女性辅导员缺失某一个角色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导致她们在角色转变时,没有足够能力去承担起角色所赋予的必要责任。

3 新时代女性辅导员实现角色冲突弥合的路径

幸福观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主观存在,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其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属性[3]。新时代女性辅导员平衡好家庭与工作关系,需要社会、高校组织及高校女性辅导员个人三方共同努力。

3.1 社会营造健康氛围,提升职业认同感

“奋斗幸福观”强调,幸福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满足基础上的精神富足,这种精神富足终极体现是劳动创造价值被社会确认、接受和尊崇。首先,国家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大众提升对高校女性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促进全社会对高校女性辅导员提供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支持,缓解女性辅导员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其次,应当对高校女性辅导员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保障,为提升高校女性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在评价机制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应当建立科学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营造尊重高校女性辅导员的社会氛围,优化高校女性辅导员的成长环境。

3.2 高校组织多重护航,激发内在潜能

女性辅导员的特质特性令其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组织要采取各方面举措,有效激发高校女性辅导员的能力和潜质,按照能级适配原则,积极引导高校女性辅导员发挥独优势和作用。首先,引导高校女性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日常管理、各类赛事、科研项目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特别是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科研奖励等方面,充分考虑高校女性辅导员的现实状况和实际发展需要,对高校女性辅导员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高校女性辅导员向“双师型”辅导员方向转型发展。其次,搭建校合作平台,鼓励高校女性辅导员到政府部门、到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加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再次,要提高高校女性辅导员综合技能培训效能,有指向性在政治理论思想、职业文化认同、生活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培训,从思想上、文化上、组织上帮助高校女性辅导员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最后,要增强对高校女性辅导员生活保障条件的关心与干预,了解其家庭所面对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如通过开展“幸福家庭”评选活动,赋予高校女性辅导员家庭成员的荣誉感、获得感,为高校女性辅导员在家庭成员内部争取获得职业认同和工作理解,进而增强高校女性辅导员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为高校女性辅导员提供文化支撑。

3.3 个人全方位提升,助力向前发展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最终是要靠艰苦奋斗。这种艰苦奋斗的根本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奋斗幸福观中的体现。高校女性辅导员弥合角色冲突,首先要树立个人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目标,实事求是考量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等多方面时间成本投入需求,全方位提升个人。可侧重进行入职后5年或10年的发展规划,以三至五年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做好每一个“三年计划、五年计划”,并有步骤地实施。第一,要强化学习,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对奋斗幸福观正确认知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学习中把握学习规律,认清学习主线,进而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逐渐建立自己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方式,将奋斗幸福观融入思想的潜意识,作为指导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引。其次,加强时间管理,建立良好生活工作习惯。定期制定工作计划,家庭生活计划,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事务处理效率和质量,促进工作、家庭生活有序进行。再次,提升个人自身学习管理能力。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心态,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仅要钻研与工作有关的专业领域知识,还要广泛涉略其他学科和领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结构,开拓思维。最后,注重心理健康管理。面临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巨大压力,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当感到自身压力过大时,尝试通过体育锻炼、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压。同时,正视压力的存在,用积极的心态直面压力,受到冲击不动摇,遇到打击不退缩,主动建立心理的自我调适机制,进而寻得“工作-家庭”角色矛盾平衡支点。

在马克思看来,幸福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既定的先验存在”,而是通过人的主体的能动性来实现,通过付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奋斗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对自己的承诺。奋斗幸福观不是脱离具体历史时空的空中楼阁,而是应当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壮大[4]。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人民的角度着手,揭示了幸福的源泉和奋斗途径[5]。它不仅有扎实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严密的学理依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还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鲜明特征,为新时代高校女性辅导员指明了走向幸福的通道。幸福之路没有捷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人们实现幸福开辟了广阔前景,高校女性辅导员要在实践中践行奋斗幸福观,才能在奋斗的过程中拓宽人生格局,体悟幸福的真谛。

猜你喜欢
幸福观辅导员家庭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家庭“煮”夫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恋练有词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