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多多 温晓黛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1)
课程思政的概念于2014年之后出现,起初缘起于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再到相关高校的探索,主要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此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得到聚焦与深化,许多高校启动“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举措[3]。《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和重点内容。本文通过结合《纲要》的内容,研究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建设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体育保健学为例,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旨在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事面向体育、卫生等行业的体育专业人员、健身指导场所专业人员和健康咨询服务人员等职业群。体育保健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价值在于把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与体育运动实践联系起来,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服务,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和运动水平提高。
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需设置6~8门专业核心课程,可结合学校特色开设1~2门特色课程,体育保健学就是涵盖体医融合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体育保健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保健要求,为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和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身体素质的责任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中[4]。
构建系统化课程思政内容,应把握好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习应用专业知识,还应通过专业知识去科学认识社会关系,坚定学科专业思想和职业目标。
在体育保健学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在原有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新增素质目标,将每个章节的思政目标融入素质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思政映射点。体育保健学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包括正确认识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机体与外环境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机体先天与后天的辩证关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结合课程案例及时分析,做到不断向实践学习;最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
根据专业发展现状、教材及学生思政基础,在体育保健学各章节融入思政案例,确保案例与教材相辅相成,特别是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探索课程思政相关案例。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3]。学习“运动性伤害的现场急救”时,通过播放纪录片《人世间》抗疫特别节目片段,讲述现场急救的场景,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现场急救的感想,体现医学的严谨性和医生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精神。在该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复习人体解剖结构,掌握常见运动性伤害的现场急救方法。培养学生能够在处理紧急情况时临危不乱,冷静运用正确方法处理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模拟,进行生生互评,让学生从多视角观察运动损伤处理时的注意事项,延伸出作为运动康复师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敬畏之心、责任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在教学“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时,教师以这段话作为引言,组织学生分组剖析,谈谈体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体育运动其实对人体健康也是一把“双刃剑”,轻则达不到锻炼效果,重则会出现运动性伤病,大众对这方面的知识获取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并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历史,不存在任何绝对的东西,需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认识人体机能水平状态,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明确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的运动保健意识。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力量。《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这一章节时,可以以太极拳、五禽戏和八段锦为经典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为切入点,介绍我国传统的体疗康复方法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体育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而又充满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实践方法。五禽戏、太极拳和八段锦等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从事体育工作还是进行体育锻炼,内心都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推广普及传统体育,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营造朝气蓬勃、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
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科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保健知识,还需要掌握运动指导技能。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主要从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增加实地考察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贯穿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
理论课部分,以线上线下、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包括拍摄专业课程思政微课,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学习,课上充分利用实际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做到思政元素融入有温度、有力度。
实践课部分,以分组教学和实地参观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利用“智慧教室”拓展信息化教学,润物无声般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拓展丰富专业课外活动,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向实践学习。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抓好教学管理,还应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课的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教师应积极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