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洲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17)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受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2021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据统计,近年来地方高校师范生较全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要低10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相较于学历层次更高的研究生和应用型更强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业渠道单一、专业分工较细的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1]。而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类女生,由于性别和专业的限制,在就业过程中显得更加困难[2]。
为掌握地方高校本科师范类女生的就业特点,本文以福建某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为例,对该校2018—2020年本科师范类(非定向就业)女生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率、就业类型、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等五个维度)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同一维度下该校本科师范类男生和全校本科生的就业结构进行对比,得出地方高校本科师范类女生的就业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促进地方高校本科师范类女生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福建某省属本科师范院校2018—2020年本科师范类(非定向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741人、1705人、1768人,其中女生人数分别为1433人、1400人、1399人,占比分别为82.31%、82.11%、79.13%,三年平均占比为81.17%。
2018—2020年,该校师范类女生的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6.51%、95.00%、84.20%,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1.94%。师范类女生的三年平均就业率较师范类男生低1.44个百分点,较师范生整体低0.27个百分点,较全校本科生低0.57个百分点。就业率由低到高的群体依次为:师范类女生、师范生整体、全校本科生、师范类男生。
按教育部就业去向类别标准,该校2018—2020年间4232位非定向就业师范类女生的就业类型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占31.72%)、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占25.84%)、升学(占23.97%)、自由职业(占8.82%)、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占5.66%)、出国出境(占2.49%)、国家与地方基层项目(占1.11%)、科研助理(占0.20%)、自主创业(占0.17%)、应征义务兵(占0.03%)。在与师范类男生、师范生整体和全校本科生整体的数据对比发现,师范类女生升学的比例明显偏高,比师范类男生高出6.57个百分点,比全校本科生整体高5.78个百分点。
2018—2020年三年非定向就业(不含升学、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部分)的师范类女生的就业单位行业分别为:教育(占70.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3.74%),批发和零售业(占2.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2.2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1.3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1.19%),制造业(占0.99%),金融业(占0.52%),其他(占17.59%)。与师范类男生、师范生整体和全校本科生整体数据对比,师范生女生在教育行业就业的比例比师范类男生高12.61%,比全校本科生整体高23.47%;师范类女生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的比例比师范类男生低6.7%,比全校整体本科生低5.2%。
2018—2020年三年非定向就业(不含升学、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部分)的师范类女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别为:中初教育单位(占52.23%)、高等教育单位(占0.27%)、其他事业单位(占2.36%)、机关(占1.53%)、国有企业(占0.97%)、三资企业(占0.34%)、其他企业(占25.21%)、其他(占17.09%)。在与师范类男生、师范生整体和全校本科生整体的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师范类女生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比例较高,比师范类男生高14.34%,比全校本科生整体高29.79%;师范类女生进入其他企业(民营企业)的比例较低,比师范类男生低9.73%,比全校本科生整体低25.72%。
根据统计,该校2018—2020年三年非定向就业(不含升学、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部分)的师范类女生中,有72.11%的毕业生选择在福建省内就业,27.89%的毕业生在福建省外就业;在生源地省内就业的师范类女生占比83.77%,在生源地省外就业的师范类女生占比16.23%,其中跨省到福建就业的比例为54.62%。与师范类男生、师范生整体和全校本科生整体的数据对比,师范类女生在福建省内就业的比例较师范类男生低5.24%,与全校本科生整体基本持平;师范类女生在生源地省内就业的比例最高,比师范类男生高1.9%,比全校本科生整体高7.96%,而跨省到福建就业的比例比师范类男生低2.96%,比全校本科生整体高3.39%。
通过从就业率、就业类型、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等五个维度对4332位师范类女生就业结构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地方本科师范类女生的就业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统计数据显示,与师范类男生、师范生整体、全校本科生整体相比,师范类女生的就业率是最低的。当前,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加愿意招聘男性,在就业竞争中存在对女性不公平的现象[3]。教育行业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女性工作人员占比较高,单位出于对性别比例的考虑,更加愿意聘用男性。因此,师范类女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从统计数据看,师范类女生的升学率明显高于师范类男生和全体本科生水平。一方面是因为本科师范类女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竞争,特别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目前,大部分发达地区的优质中小学招聘新任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为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应聘教师岗位很多时候可以免除笔试,可以不用参加省一级的教师招聘考试笔试。
统计结果显示,师范类女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比师范类男生和本科生整体都高。教育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待遇相对偏低,师范类男生更容易跨专业进入待遇更好的行业,这样就给师范类女生在教育行业留下更多空间。同时,女性一般在语言表达方面比男性更有优势,性格更加温和有耐心,相对男性更加适合从事教育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师范类女生比师范类男生更加倾向于去中小学就业,而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成为中小学教师是大部分本科师范生的预期选择,相对民营企业就业更加稳定,更有保障,是女性心中较为合适和理想的就业方向。对师范生,特别是师范类女生而言,在中小学就业也是家长的期待。
从就业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师范类女生更加倾向于留在自己生源地的省份就业。总体而言,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比较喜欢稳定的工作,在就业过程中,比较倾向于留在生源地就业,这一点从师范生留在生源地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整体可以看出。而女生一般相对于男生对家乡更加依恋,更容易受传统观念和父母的影响,留在生源地省内就业。
目前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一方面,保护女性就业权利的规定零星分布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之中,没有一部系统的专门法律。另一方面,既有的法律文件仅对女性平等就业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等,而对于具体的运行机制、惩罚手段没有做具体规定[4],这就使得用人单位有恃无恐,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切实维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有关部门应该持续完善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适时出台一部专门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文件,对违法行为和后果做出明确而细致的规范,严格约束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行为。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提高用人理念,不单纯从性别出发选聘员工,这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作用。用人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岗位特征,招聘适合单位发展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和流失现象,选择真正有利于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5]。如果招聘女大学生,用人单位需要面临其休产假、婚后将主要精力转向家庭等“风险”,部分小微企业可能无法承受。而部分大型企业,特别是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单位应该主动承担这一部分社会责任,对男大学生、女大学生一视同仁,部分岗位甚至可以向女大学生倾斜。
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学校应当加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师范类女生的特点,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可以从入学开始就开展相关工作,让她们了解就业形势,帮助她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她们从入学开始就意识到未来的就业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尽早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和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指导部门在充分调研和掌握师范类女生就业意愿和特点的基础上,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她们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作为师范生,特别是师范类女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因此师范类女生,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要抓住实习机会,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师范类女生在给自己定位时,要合理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有效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和规划。不要一味偏向大城市,广大的基层地区对教师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可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让自己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从而为后续的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