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轨迹意识的试题研究

2021-07-14 03:51:48福建黄清波黄晓琳
教学考试(高考数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点中点题意

福建 黄清波 黄晓琳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近几年各级各类考试轨迹问题的命题不再局限于解析几何,而是转变为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将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平面向量等融为一体,从而使题目更加新颖、灵活,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测量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从而检测考生已有的潜在学习能力”.本文结合典例从几个视角进行剖析,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在解题中建立轨迹意识.

一、轨迹意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2021·衡中全国第二次联考·12)在一张纸上有一圆C:(x+2)2+y2=r2(r>0)与点M(m,0)(m≠-2),折叠纸片,使圆C上某一点M′恰好与点M重合,每次折叠都会留下一条直线折痕PQ,设折痕PQ与直线M′C的交点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2-r

C.当m=2,1≤r≤3时,点T的轨迹对应曲线的离心率取值范围为[2,4]

【命题意图】本小题考查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定义、圆锥曲线的性质与方程、命题真假判断等基础知识,考查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思路探析】对于A:根据题意可得|TM|+|TC|=|CM′|=r>|CM|,则点T的轨迹是以C,M为焦点的椭圆,即可判断A是否正确;

对于B:根据题意可得‖TM|-|TC‖=|CM′|=r<|CM|,则点T的轨迹是以C,M为焦点的双曲线,其中2a=r=1,2c=CM=4,进而可得双曲线方程,即可判断B是否正确;

对于C:根据题意可得点T的轨迹是以C,M为焦点的双曲线及方程,进而可得离心率,即可判断C是否正确;

对于D:根据题意可得T的轨迹方程为x2-y2=2,即可判断C是否正确;设S(p,q),直线SN的方程, 它与y=x的交点N的坐标,即可计算S△SNO是否为定值,即可判断D是否正确.

解:当-2-r|CM|,故点T的轨迹是以C,M为焦点的椭圆,故A正确;

【反思】一般情况下,在轨迹问题中,所有的动点等动元素都是在一个不变的背景或框架下运动的,或者说动点轨迹一般都是确定的,有的题目直接交代了,属于“显轨迹”,有的题目没有明确交代,可称为“隐轨迹”,发现这些轨迹路径,这类问题将不再无迹可寻.

破解此类问题的关键:一是对图形变化要有动态的认识——通过对图形结构的理解、探索,能够建立良好的形与数的联系,迅速挖掘隐藏的轨迹,找到轨迹就找到了要害,因此解题要树立用轨迹思想解决动态问题的意识,并且反复强化,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二是熟练掌握求轨迹的方法,如熟悉几类特殊曲线定义的定义法、求出符合各条件对应点轨迹的公共部分的交轨法、含参的动点坐标消参的参数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并化简得到的直译法等.

所以A为BE的中点,

过C作CF⊥AB,垂足为F.

因此点E的轨迹方程为(x-1)2+y2=5.

二、轨迹意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已知△ABC中,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记△ABC的面积为S.

【命题意图】本小题以三角形为载体,主要考查正、余弦定理、面积公式、基本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思路探析】本题如果能够理解三角形中点、线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利用轨迹的思想数形结合地解决问题,将能出奇制胜、化繁为简.

显然当A位于该弧的中点A′处时,△ABC面积最大.

此时,△ABC是正三角形,

(Ⅱ)如图,以BC的中垂线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化简得(x-3)2+y2=8(y≠0).

【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边或角的某种定量关系,探索出三角形某个顶点运动的轨迹,用“形”的观点去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使问题的求解更加直观形象.

A.{Sn}为递增数列

B.{Sn}为递减数列

C.{S2n-1}为递增数列,{S2n}为递减数列

D.{S2n-1}为递减数列,{S2n}为递增数列

解:因为an+1=an,故数列{an}为常数数列,

所以bn+cn=2a,即{bn+cn}也为常数列.

在△AnBnCn中,BnCn=an=a,AnBn+AnCn=bn+cn=2a.

故An是以Bn,Cn为焦点,长轴长为2a的椭圆,

设An(xn,yn),由椭圆的焦半径公式有bn-cn=-2exn,其中e为椭圆离心率.

三、轨迹意识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

【命题意图】本小题以三角形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圆的相关知识等,考查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解:如图,以AB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O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1,0),B(1,0),设点P(x,y),

即(-1-x)(1-x)+y2-2λ+1=0.

化简得x2+y2=2λ(λ>0).

过点O作OM⊥AC,垂足为点M.

由题意知,线段AC与圆x2+y2=2λ有两个交点,

四、轨迹意识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命题意图】本小题以四棱柱为载体,考查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涉及动点的轨迹问题等,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与创新性,有一定难度.

解:如图,取B1C1的中点为E,BB1的中点为F,CC1的中点为G,

已知∠BAD=60°,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棱长均为2,

又四棱柱ABCD-A1B1C1D1为直四棱柱,BB1⊥平面A1B1C1D1,BB1⊥D1E,

且BB1∩B1C1=B1,因此D1E⊥侧面BCC1B,

设P为侧面B1C1CB与球面的交线上的点,则D1E⊥EP,

【反思】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几何法,化立体为平面,通过几何证明或几何关系分析,由几何图形的定义,确定动点轨迹;另一种是代数法,化几何为代数,通过向量的表示和运算将原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根据方程形式判断轨迹.

【变式】(2020·安徽省合肥市三模理·10)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6,AA1=2,M为棱BC的中点,动点P满足∠APD=∠CPM,则点P的轨迹与长方体的面DCC1D1的交线长等于( )

【思路探析】依题意画出图形,由角的关系得到边的关系,建系后由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求得P的轨迹,进而求得交线长.

解:如图,当P在平面DCC1D1内时,

AD⊥平面DCC1D1,CM⊥平面DCC1D1,

∠APD=∠CPM.

在Rt△PDA与Rt△PCM中,AD=6,所以MC=3,

得PD=2PC.

在平面DCC1D1中,以DC所在直线为x轴,以DC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D(-3,0),C(3,0),

整理得(x-5)2+y2=16.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G(5,0)为圆心,半径为4的圆.

五、解题感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高考大纲也提出了数学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要求,轨迹问题利用基本对象的几何要素、几何性质的转化,建立数与形的联系,将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等融为一体,凸显了知识的应用性,更好地实现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动点中点题意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中点的联想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电测与仪表(2016年5期)2016-04-22 01: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