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莉,徐紫菡
(安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合肥230032)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对社交生活需求度高,渴望建立良好社交圈,因而人际交往和同伴关系对其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和重大的适应价值。但是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客观条件限制,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呈现出性格内向、羞涩、沟通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使得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姚利民等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部分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中,有38.2%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困扰,存在较为严重的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则达3.9%; 夏凌翔等对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的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接纳自我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独立性的学生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7.1%。也有研究表明,在广泛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存在人际交往困扰而带来或引发心理问题的人群比重仍较高。
近年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的研究从多视角逐渐展开,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战略、方式方法。有学者提出,应在大学生范围内开展“自我检查策略”,也有学者提出,教学者应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僵化死板的教学活动模式。樊富珉的研究表明,团体辅导依托团体内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促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摸索观察和学习体验,从而形成认识自我、再到探讨自我,最后接纳自我的良性循环过程,最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促进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改善处事态度与交往行为,促进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宋大力面向全体大学新生招募,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通过心理测量和面谈环节,筛选出存在交往困扰、有意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以团体辅导这种集体活动的形式对他们展开干预训练。汪伟等对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开展了一项研究,即通过课程强化的辅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从而进一步观察团体辅导效果。
本研究以某医科大学为例,结合团体辅导的方式,探讨团体辅导对提升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
面向大一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通过海报招募、量表筛查和面谈,共筛选出60名学生。入组标准: (1)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的测量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总分大于27分;(2)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grated Diagnostic Scale,SIIDS) 结果得分不小于9分;(3)总体特征: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正常,无明显心理障碍;(4)愿意全程坚持参加课程;(5)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3±0.4)岁;男生14人,女生16人。对照组: 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 (18.7±0.5)岁; 男生15人,女生15人。两组在年龄与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
1.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本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设计,在心理诊断与测量领域被广泛使用,是一份判定人际交往能力等级的诊断量表。该量表总共2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同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其中,每个维度共7个问题,满分是28分。若得到的总分为0~8分,说明与朋友交往上的困扰较少;若得到的总分为9~14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交往困扰;若得到的总分为15~28分,则表明与朋友相处存在较严重的人际交往困扰。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
2. 症状自评量表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按照1~5级评分:1分代表测试者无该项问题;2分代表测试者有很轻的症状,但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分代表测试者存在中度症状,并有一定影响;4分代表测试者症状偏重,并且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代表测试者症状十分严重且影响严重。症状自评量表包含从感觉、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关于精神病症状学的内容。采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等10个因子,分别反映测试者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量表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评定个体是否存在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3. 团体干预评价表 ( Rating Form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FGPC)
本研究参考张改叶研究的团体辅导活动评鉴表,从其中选取5个评价项目,组成评估本研究干预效果的团体辅导活动评价表。表格将评价等级分为5类,分别为 “非常不赞同” “不赞同” “一般” “赞同” “非常赞同”,用于评价个体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的整体感受。
4.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面向全校范围内进行招募,通过心理测量方式对被试进行筛选并确定,对30名实验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笔者编著中选取部分章节,精心设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结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Heider的认知归因理论,采用认知归因方法对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对存在交往困扰的大学生的外显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良性引导,帮助其克服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
方案从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和认知入手,通过5个模块16个主题活动,在团体指导者的引导下,从建立团队、体验信任、善于倾听到掌握技巧,促进大学生在团队交往中体验、感受和分享,引导他们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帮助他们习得与朋友交往的方法技巧,尤其在沟通合作方面获得提升,从而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辅导时间从2020年11月开始,每周1次,每次约2小时,共5次,活动总计约10小时。每次团体辅导干预前,小组都以不同形式的热身小游戏使学生的身心状态得到充分放松,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每次活动干预后,小组也会通过分享活动收获和感受来增进感情交流,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对实验组展开的团体辅导干预结束后,小组照一张全家福,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一起回顾团体过程,结束团体辅导后再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量表测量,最后对两次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差异分析。对照组学生不采用任何涉及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也不告知其为对照组成员。此外,团体辅导干预后,要求实验组学生填写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评价表,并对结果进行探讨,进一步评价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
表1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维度得分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两组基线与5周团体辅导干预后SIIDS评分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中,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基线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诊断量表中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交际交友的困扰程度、待人接物的困扰程度、异性交往的困扰程度4个维度分以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5周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人际交往诊断量表4个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评分比较 ( x ± s)
表3 干预前后两组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 (x ± s)
表4 团体辅导干预活动的评价结果[例数(%)]
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诊断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团体辅导干预前(P<0.05);对照组成员干预前后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5次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同学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干预前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显示,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同学在5个评价项目上持 “赞同” 和 “非常赞同”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100%、100%、93.3%、96.7%和96.7%。
为了探讨团体辅导对促进医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设计严格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干预前后心理测量结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未经过团体辅导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成员在经过5周团体辅导干预后,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表现都比团体辅导前有明显改善。而且,本研究通过团体干预评价反馈表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了评估反馈,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满意度较高。医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体验、感受和分享,帮助他们纠正不合理的认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故本研究认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提升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因此,将团体辅导方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用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广阔的前景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团体辅导根据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在团体当中激发内在动力,引导帮助学生调适并最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随着团体辅导活动的逐步深入,学生在逐渐熟悉的团体环境中开始相互了解,互帮互助,就会自然地建立起友善亲密的团队关系。在团队活动中,不同的个体通过互相观察、模仿、联系、反馈,在逐渐深入交往中纠正、改善不合理信念和行为模式,重塑适宜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如“你我有缘”建立团队模块,主要任务是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引导学生放下心理防备,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信任之旅”模块,培养成员间的相互接纳和信任,体验信任别人和被别人信任的感受,获得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真实而准确的评价。“善于倾听”“学会拒绝”模块,在指导老师的引导、成员激发下,学会倾听技巧,了解人际交往中有利的个性特征,悦纳自我,对自身的认识更加客观与积极,促进自我和谐状态形成。
与个体干预相比,团体辅导较个体心理辅导受益范围更广,且辅导干预周期更短,干预效果也更突出有效。但团体辅导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它易忽视由于个体差异引发的深层次人际交往问题。另外,本次团体辅导干预时间较短,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短时间内的团体辅导,对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有限的。
首先,在干预方案上,可以考虑增加部分个体心理辅导环节,以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有机结合的方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次,在本次活动中,有个别同学并没有完全放下心理防备,融入团体不够充分,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团体辅导热身不够、团体指导老师带队能力不足等相关,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适当增加团体辅导干预频次,进行充分足够的热身活动,给予特殊状态同学持续的关注,提升指导老师带队能力,提高团体心理活动的效率,真正做到帮助学生高质量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