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润磊
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随着上海市新城建设独立节点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城建设加速推动,停车问题成为打造新城独立节点城市重要内容之一,松江区作为2035年总体规划中明确的五大新城之一,也是上海市最早建设的新城,面临的停车问题在五大新城中极具典型性,本文以松江区停车规划作为案例,探讨打造独立节点城市的过程中停车行业的发展思路。
松江区地处上海市西南,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与金山区接壤,西北与青浦区毗连,是上海市最早提出建设的新城,随着20年来的建设发展,城市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沪杭廊道上的综合节点城市。全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1个镇,人口总量约180万人。松江区2018年,松江区共有停车泊位约27万个,其中配建停车泊位约25.7万个,占比达95%;公共停车泊位合计约7000个,占比3%;道路停车泊位约5000个,占比2%,车均车位0.6个/车。全区停车矛盾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基本车位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老旧小区停车资源不足,夜间停车难问题突出;二是出行车位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医院、学校、景区等周边,高峰时段性矛盾突出,对动态交通产生不利影响。
停车问题的产生与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相关性较大,车辆发展政策、车位建设导向和停车管理方式是直接影响停车矛盾的三个重要因素,从建设独立节点城市的角度来看,松江区停车问题的产生与其他新城具有共同点,主要体现在:
① 车辆增长速度过快,居民用车习惯缺少良性政策引导。从交警部门的车辆登记情况来看,松江区注册车辆总量逐年上升,增幅在2013年后逐年扩大,且年均增幅在20%以上(见图1-2),而车位增长难以跟上车辆增长速度,供需矛盾逐渐扩大。根据对松江区居民出行的调查,松江新城区域有车比例达到79.94%,其他区域有车比例也有60.49%,其中12%的家庭拥有2辆及以上私家车(见图1-1)。小汽车出行占比在机动化方式中占比达到了31%,而上下班通勤中小汽车使用比例达到了40%左右,因工作业务外出选择小汽车的比例更是达到了57%。
图1-1 松江区车辆发展分析图1
图1-2 松江区车辆发展分析图2(单位:辆)(图1-1、图1-2数据来源:上海市松江区公安分局交通警察支队及松江区居民出行调查)
② 历史配建不足导致区域停车矛盾突出,新增泊位有限难以弥补缺口。松江区老城区居住小区多建于2000年前,实际配建标准不足0.3个/户,导致夜间小区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对住宅建设年代进行分类,1996年之前的住宅建筑配建标准仅为0.23个/户,带来老旧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2006年至2014年间的住宅建设配建标准也仅为0.67个/户,历史配建不足导致存量缺口巨大,而松江区每年新增的车位不足3万个,尤其是公共停车场建设,缺少相应的规划建设推进机制,难以有效补充停车泊位资源。
③ 停车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停车资源利用效率难以大幅提升。停车共享在松江区尚处于发展初期,共享场库及泊位数量少,宣传引导不足导致居民知晓率和接受度不足,共享效率难以达到预期。智慧化方式是提高停车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松江区在重点区域建设的停车场库诱导系统由于与停车场内部的智慧化衔接不足导致难以发挥效用。道路停车收费标准偏低,仅靠人工方式难以持续,导致大量道路停车使用免费,影响道路停车难以发挥“短停快走”的临时停放目标。
根据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停车需求与预测模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土地利用的预测模型,基于出行的预测模型,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预测模型。本次规划主要集合各模型的特点,对车位需求进行分类预测。居住类由于生成率较为稳定,规划选择依据土地利用的预测模型,非居住类由于受制于具体功能业态及区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利用土地利用模型的预测容易产生偏差,规划主要依据出行的预测模型,并根据松江区停车发展特征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
① 居住类车位需求:居住类车位主要是用于满足客车的夜间停放问题。随着私车拥有量增长和公务车的改革,远期客车的夜间停车需求基本发生在居住地,它的规模主要与客车保有量相关,分布主要于人口的分布相关。
② 非居住类的停车需求:非居住区的停车需求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解决客车在工作地的上班停车需求;二是满足业、务、生活、娱乐等各种公共活动出行目的停车问题。在传统模型的基础,充分考虑停车场利用率、周转率、价格因素等诸多因素,对模型进行了一定的微调。
非居住类的停车需求预测计算方法:
pj=Σ(Dj×α1/β1+Dj×α2/β2)
pj-j地区非居住类点停车需求;
Dj-j地区客车出行吸引量;
α1-j地区客车上班目的(工作地)吸引量比重;
α2-j地区客车公共活动目的吸引量比重;
β1-职工(工作地)停车位周转率;
β2-公共活动停车位周转率。
根据区域特点和已有土地利用资料情况,得出松江区人口岗位分布图(见图2),预测居住和非居住配建不同需求管理水平下停车位需求规模,结合配建规模计算,建设项目若根据2014年修订版停车配建指标计算。居住类泊位缺口将持续扩大,若适当提高配建标准,减少新增泊位缺口,未来居住小区停车泊位缺口将会得到有效控制。预测近期居住类泊位需求将达到44万个,非居住类车位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到9万个。远期居住类泊位需求将达到81万个,非居住类泊位需求将达到13万个。
图2 松江区人口岗位分布密度图(来源:松江区居民出行调查)
停车发展策略是综合交通发展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围绕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来制定,在松江区“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下,松江区停车发展在坚持“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道路停车为补”的发展策略基础上,应该坚持“系统融合、区域差别、建管并举、智慧发展”四大发展原则。
松江区在公共交通体系发展上规划有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包含国家铁路、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和地面公交为一体的综合交通发展体系,至2035年,形成3条市域铁路线、4条轨道交通线、7条有轨电车线、全覆盖地面公交线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停车系统的发展考虑应该以公共交通的发展相契合,引导居民从私人出行的方式向公共交通的方式转变,结合P+R设施建设,引导私人出行与公共交通系统有机融合。
坚持结构合理、差别对待的停车供给原则是上海市十三五停车规划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松江区根据区域发展特征整体可以分为四类区域,松江新城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东北片区是上海市中心人口外溢的首要承接区,浦南片区是以农业为主的生态发展区,佘山片区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因此根据四类区域发展制定不同的停车政策对于全区停车发展更具指导意义(见表1)。
表1 松江区停车发展分区表
优化停车设施供应结构,在配建停车作为设施供应的基础上,合理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充分挖潜新增泊位,同步完善停车管理措施,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标准,鼓励停车共享等方式,避免停车需求爆发式增长,带来停车供需矛盾失控。
利用云计算,整合全区停车资源信息,在一体化平台上统筹停车资源,加强停车智慧管理,提高停车泊位使用效率。发展智慧停车场,提升对驾驶员的停车服务水平。
配建停车场(库)是城市停车设施的供应主体,制定合理的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对保持城市的停车需求与停车供应的平衡关系,实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控制机动车无限制增长,改善中心区域的交通环境有很好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现有车辆发展政策下,配建停车标准设置需要坚持“保证基本车位,控制出行车位”的发展思路,重点针对住宅小区提出按照“一户一位”进行配建标准控制。
公共停车场(库)是停车资源增量的辅助,布置原则上:一是友好衔接公共交通。结合公共交通枢纽或站点建设P+R停车场,打造私家车出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友好衔接的出行系统;二是布局规模合理。公共停车场(库)的规模一般不宜大于300个泊位,服务半径300米。规划应考虑周边土地利用和路网容量的负荷度,保证停车设施充分利用并与道路交通相平衡;三是高效集约用地。按照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停车楼、地下停车库、机械式停车库等模式,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结合新建绿地、公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政府投资项目同步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四是鼓励配建增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各类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增建公共停车场(库),同时现有的运营较好的临时停车场在后续土地开发过程中需要利用配建增建保障已产生的公共停车需求。
道路停车泊位设置坚持“总量控制、动静协调、合理设置”的基本思路。在道路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道路停车资源需要与动态交通相配合,泊位总量需要加以控制,规模不宜太大,以提供短时停车为主,提高现有存量道路停车泊位的利用效率,根据区域停车供需状况、道路交通条件灵活设置,可挖掘道路设施资源,合理利用断头路、高架路下、道路上下立体空间进行布局。
松江区的道路停车规划和设置,应结合道路交通条件和周边需求合理设置,白天以短时停车为主,夜间以居住区停车为主;重点针对小区、学校、重点商圈和旅游度假区临时停车开辟时段性道路停车场,通过降低短时停车收费鼓励车辆“短停快走”,避免路边停车资源被长期占用。同时,强化道路停车作为临时和补充的灵活手段的作用,随着路外公共停车场(库)的发展完善,建议适时取消一些道路停车泊位,释放道路通行能力。
智慧停车发展是提升停车效率的重要手段,打造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用户的智慧停车应用平台。面向政府层面,提高停车行业监管水平,利用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支撑政府决策、停车治理、泊位建设为一体的数据平台;面向企业层面,打造停车场库智慧管理系统,通过提高感知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公共停车场出入口无人值守、不停车通过以及非现金支付,减低运营成本,减低现金管控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面向用户层面,打造多场景的停车应用,集停车导航、换乘信息、停车缴费、停车预约等功能为一体,提高公众停车的体验感。
加强交通、城市管理等多部门间的联合协作,并建立长效合作协调机制。强化区域资源统筹,打造集规划-建设-运营为一体的行业管理平台,发挥平台作用,统筹行业发展。
城市停车系统发展是新城打造独立节点城市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新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结合松江区停车发展规划,新城在停车规划建设上需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形成停车需求管理的意识。打造独立节点城市作为新城的发展目标,未来面临大量的人口导入,打造良好的静态交通系统成为必要,停车需求无限制的满足不利于发挥节点城市作用,也不符合城市集约化交通的发展路径,因此坚持公交优先,适度调整停车需求,是保障新城综合交通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坚持配建为主的建设导向。配建停车是停车设施供应的主体,在上海市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进入存量发展过程中,五大新城在建设过程中都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尤为重要,因此利用配建结合地下空间建设能够将土地资源效率最大化。
③打造智慧先进的停车服务。新城建设独立节点城市需要智慧手段的支撑,在停车方面更为重要,在设施总量难以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智慧是停车行业缓解现有停车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城打造合理的停车系统,智慧化方式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