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军,代 客
(长春大学 招生办公室,长春 130022)
我国残障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残障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参加高等特殊院校的单考单招[1],这也是我国目前残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是通过参加全国普通高考进入高等院校。上述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标准化试卷考试入学,内容主要考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招生考试方式对特殊教育单独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性。
自2016年开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全国选择6所高校开展残障学生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希望通过试点工作为高校开展残障学生融合教育提供经验,融合教育的招生考试工作进入施行阶段。之前标准化试卷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力测试对于残障生接受融合教育来说,不能完全衡量残障学生进行完全融合教育(即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及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的自我认识、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一旦残障学生没有能力融入环境之中,那就存在着教学质量低、残障生不自觉地被边缘化,甚至被迫回归特殊教育等问题[2]。因此,制定特殊学生进行融合教育的科学、公平的招生考试方式就极为重要,这对我国残障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招收听障生主要是特殊高等院校或特殊教育学院和普通院校听障学生招生考试的格局模式。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逐渐发展,但是融合教育自2016年开展以来,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形成对残障人接受高等融合教育标准的规定和可供具体操作的实施方案,接受听障生融合教育的高等院校均选用单考单招的方式招收听障学生。在招生考试方式上,主要是由接收听障生的高等院校自主制定考试方式,听障生所选择的院校和专业不同,所要求的考试科目也有所不同。以某校招收听障类学生为例,根据听障生选择非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完全融合教育专业类别、专业的不同,所考试科目均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同样,作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的工商管理、舞蹈表演专业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工商管理要求听障生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而舞蹈表演与非完全融合教育专业要求相似,更加看重听障生的专业能力。
表1 东北某大学招收听障类学生统计表
听障生融合教育中,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水平情况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听障生存在的听力障碍能否在融合教育课堂中与健听生学习、沟通,更是高校培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3]。因此,在融合教育中应该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价体制,既能体现出听障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又能反映出其能够融入课堂以及从事专业的能力。文章提出一种“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知识类学科评价+专业适应能力评价”的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招生综合评价体系
融合教育学生需要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要求能与普通学生共同上课、进行交流,因此,需要具备“物理性”融合和“社会性”融合能力,才能适应真正的融合教育[4]。其中,“物理性融合”主要针对的是听障生能否融入融合教育环境之中的能力,如认知能力、情绪能力等,通过该种形式的评价,衡量听障生自身融入环境中的能力,为听障生融合教育搭建无障碍环境奠定基础;“社会性融合”主要针对的是听障生能否融入融合教育环境之中的状态,如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等,通过该种形式的评价,衡量听障生能够与健听生学习、生活的能力,为听障生融合教育中院校搭建无障碍环境作铺垫。融合教育对于听障生来说是即将迈进崭新的环境中,是未来迈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高等融合教育招生考试是听障生突破层层障碍的门槛,因此,高等融合教育招生考试的评价指标,是力图保障听障生不被边缘化的重要指标,是保障听障生在融合教育中能够平等参与学习和生活的基石[3]。
知识类学科评价主要是命题考试,命题是决定一场考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命题尤为重要,只有拥有高质量的试题,考试才能有权威的可信度和效度。知识类评价一般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的考查,知识类命题需要强大的学科教学研究成果支撑,要综合考虑到听障生生源地不同、高中阶段参加教学模式不同、个人掌握知识水平能力不同,再反复论证和推敲试题,从而有梯度、多层次、高指标地筛选考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普通高考招生经验,针对我国残障考生特点及考试的具体情况开展融合教育招生考试体系研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联合开展的 “融合”招生考试结构,制定校际联合考试、统一考试大纲、同时段招录的招生模式,也是将知识类学科评价进行统一化的发展趋势,为日后拓宽听障生专业选择、个性化培养作铺垫。
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课程融合”的能力。“课程融合”主要针对的是听障生专业技能,衡量听障生专业水平能力是否适合专业发展能力。而听障生融合教育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语言的接受和表达的障碍,阅读障碍,是否具有接受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课的考核,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察,确保考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工商管理专业融合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是能够在各级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招收具备一定听说能力的听障考生,听说能力测试考查是在一定标准的语速下,考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和听说能力。
听力测试题库由若干名国家级普通话甲等测试员出题组成,每人提供若干段固定字数要求和固定语速的语音视频,发音为标准普通话,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以录音员提供的语音视频组成能力测试听写题库。听力重点考查考生在融合教育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能力。朗读题库,由专业教师提供若干段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短文构成能力测试朗读题库,每段短文字数、字体、字号均相同。重点考查考生的语音错误(声、韵、调错误,变调错误,轻声、儿化错误,错、漏)、声韵调系统性缺陷、语调偏误、朗读流畅程度、表达清晰程度等。
选拔遵章守纪、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具有省级(含省级)以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质的专家构成专家信息库,每次考试前在专家库中抽取几位专家构成评委组。
听写与朗读满分均为100分,评委组的每位成员根据评分规则对每位考生给出相应的分数。按照与文化课的比例计入考生的总成绩。
依据以上考核方式对已经录取的听障融合教育学生就读期间的跟踪观察,了解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的障碍,从校园环境融合、人际交往能力的融合及课程学习适应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对融合教育的感受及需求等四个大方向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如表2所示。
表2 听障生融合教育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a)听障生对学校整体校园及无障碍便利设施的满意程度、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来看,校园融合度情况较好;图2(b)听障学生对融合教育课堂各类课程学习适应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可以适应融合教育的课堂学习。从图2(c)进行融合教育的听障生与融合教育专业中健听同学以及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等融合教育听障生与融合教育专业中健听同学可以进行交流。由此可见,虽然仍然存在个别同学学习困难的情况,但是由这种考试方式下选拔的听障融合教育学生大多能较好地适应融合教育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图a 听障生校园环境融合度
现阶段,我国衡量残障生高等特殊教育招生考试主要是通过标准化试卷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能力,通过对高等特殊教育和高等融合教育的对比分析,根据融合教育的特点,研究适合于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从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知识类学科评价、专业能力测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以某校工商管理专业听障生融合教育为例,在原有知识能力评价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专业能力测试的招生考试方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这种考试方式选拔的学生大部分具有较好的校园融合度和专业适应度,为他们以后就业融入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我国,融合教育刚刚起步,因此,高等融合教育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也将会进行长期的探索,并不断完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