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日本新闻报道话语表征研究

2021-07-13 02:44:56刘长远徐启豪翟红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比雷埃夫斯物性形容词

刘长远,徐启豪,翟红华

(山东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首次提出以来,各国媒体一直在持续关注。对此,近年来国内涌现出大量研究国外媒体报道变化趋势的学术成果。其中,关于日本媒体报道的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法,整体把握日本媒体报道的趋势特征及认知变化,如跟踪2013年至2018年日本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出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呈动态变化趋势[1]。另外,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探究日本媒体报道的话语特征,指出日本媒体在对外问题上报道具有保守性和偏向性,需要长期且实时关注日本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变化趋势[2]。

研究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变化鲜有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探究欧美等各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变化以及话语建构中应用且成果颇多。如从功能语言学看英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变化[3],运用语料库语言学、评价理论等定性和定量地对比分析美国、印度与欧盟的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差异、情感态度变化及其原因[4]。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度是非比寻常的一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长足推进,其影响范围已扩大至欧洲地区。可以说,这得益于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访欧之行。第一次是2019年3月21日至26日访问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第二次是11月10日至12日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中意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七国集团”中第一个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的国家;希腊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正式成员,“16+1合作”扩大为“17+1合作”,比雷埃夫斯港项目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

本文将聚焦2019年日本新闻媒体对习主席访欧之行的报道,在“一带一路”特定文化语境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分析日本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且对比两次国事访问的新闻话语表征的差异,探究日本新闻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新动向。

二、日语的及物性系统

关于及物性系统在日语中的体现形式,日本学者在日本传统语法的框架下,从名词句、形容词句、动词句三种句式分析了不同于英语的及物性过程特征。

第一,名词句的及物性过程。日语的名词不能独立充当谓语,如“NPがNPだ/である/です”在谓语名词后附加判断助动词,类似于英语的名词性短语的系动词结构,即“NP-be-NP”英语系动词句。西山佑司根据名词句的指示性,将名词谓语句分为四类:(1)措定文(predicational sentences);(2)指定句、倒置指定句(specificational sentences);(3)同定句、倒置同定句(identificational sentences);(4)倒置同一性句、同一性句(identity sentences)[5]。福田一雄将西山的名词句四分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相对照,指出(1)是关系过程的属性用法,(2)(3)(4)是关系过程的识别用法[6]10。

第二,形容词句的及物性过程。日语的多数形容词与动词的功能相同,可以独立充当谓语。对此,龙城正明指出:

英語の過程型は文法範疇の動詞のみの分析に終始していたが、日本語では従来形容詞として捉えられてきた品詞の大半を、動詞と同じ機能を持つものとして捉え、それらも含めた融合型の過程型選択体型網として分析した。[7]

(英语过程型仅侧重动词功能分析,而从日语语言历史演变过程看,形容词多半具有与动词同等功能,因而日语应为包含动词与形容词的融合型过程系统。)

福田一雄在龙城正明的基础上,认为多数形容词句归属于关系过程的属性描述,与英语不同之处在于形容词具有既表达过程又兼有属性的双重特性[6]13。

第三,动词句的及物性过程。金田一春彦创立了动词的四类型:(1)“状态动词”,表示状态意义的动词,如“ある”(有)、“できる”(能够);(2)“持续动词”,表示在一定时限内持续进行的动作或作用,如“書く”(写)、“読む”(读);(3)“瞬间动词”,表示瞬间结束的动作或作用,如“死ぬ”(死)、“消える”(消失);(4)“第四种动词”,是一种形容事物性质状态的特殊动词类型,即带有形容词性,如“聳える”(耸立着)、“優れる”(优秀)、“目立つ”(明显)、“とがる”(尖的)[8]。因而从语义来看,“状态动词”“第四种动词”充当谓语的小句归属于关系过程。

综上所述,日语的及物性过程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在形容词、状态动词、第四种动词充当谓语时,兼具过程与属性的双重性。因而,在沿用英语及物性系统分析语篇时,需注意形容词和第四种动词的特殊性。

三、对于第一次访欧之行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习主席第一次访欧之行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各大报纸平均报道量达12—13则。其中,侧重于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的《读卖新闻》对此发表了相关社论及深度评论。本文选取《读卖新闻》2019年3月27日1则社论以及2019年4月16日1则驻外记者的深度评论,拟对这2则新闻评论进行分析。

(一)语篇一的及物性分析

标题为“中伊が覚書署名「一帯一路」攻勢に揺れる欧州”,语篇共有25个小句,对其及物性系统分析如表1。

表1 语篇一的及物性分布

由表1可见,物质过程比重大,占一半以上,使用了“訪問する、署名する、進める、取り込む、設置する、築く、排除する、譲渡される、位置づける、強化する、防ぐ、確認する、及ぶ”等过程动词。社论客观叙述了中东欧16国已开设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正构建区域合作关系;欧盟将对于能源、数字化、机器人等重要产业强化企业收购买卖的监管,为预防受海外企业和资金的影响,将推进相关法案完善。

关系过程仅有5处,与物质过程相比明显要少。其中,3处归属类关系过程,体现了语篇的价值取向。其中,“初めてだ”客观描述了“与七国集团成员缔结备忘录”尚属首次。“著しい、明白だ”所描述的关系过程与事实并不相符。“著しい”的载体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经济减速”,“明白だ”的载体是“中国拉拢意大利加速侵入欧洲的目的”。可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仍带有负面消极倾向。

(二)语篇二的及物性分析

标题为“依存深刻、「中国マネー」に分断されるEU”,语篇共有34个小句,对其及物性系统分析如表2。

表2 语篇二的及物性分布

由表2可见,物质过程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物质过程主要有“歓迎する、決めた、切り崩される、会談する、署名する、受注する、決まる、避ける、相次ぐ、表明する、駆け付けた”等动词。评论客观叙述了欧洲欢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希腊、匈牙利、波兰等国家表明要参加“一带一路”倡议;3月26日习主席在巴黎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之际,德国总统默克尔和欧盟执行委员会主席容克迅速赶到。另外,欧洲国家积极欢迎合作的同时,担忧遭受分裂瓦解。

在关系过程的运用上,文中有2处是识别类关系过程。其中1处是“米中対立が深まる中、欧州は中国にとって重要なパートナとの位置づけだ”(随着中美对立加深,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片面认为中欧合作关系加深源于中美贸易摩擦。另外1处是“16首脳会談に他国の首脳が同席するのは、極めて異例のことである”(欧洲16国首脑会议上其他国家首脑出席是极其破例的事)。另外,“強い、勝利だった、初めて、大きい、間違いだ”都是归属类关系过程。其中,“それは、習近平氏にとって大きな勝利だった”的载体是指示代词充当,回指上文内容中的“意大利加盟一带一路倡议”,在此评价为“巨大胜利”。另外,“大きい”是指意大利加盟“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以上的关系过程多运用带正面积极意义的评价词汇,可见习主席访欧之行深受欧洲各国的重视与肯定。

由于该评论的撰写者是驻德国记者,为了体现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言语过程都是用“述べた”动词直接引用德国外交部长马斯和首相默克尔的相关言论。

以上2则新闻评论注重客观描述欧洲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态度,真实地反映出欧洲国家已经认识到中国力量的强大;在观点立场上没有出现过激言语及过分的负面评价,并对习主席访欧之行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对中欧关系的加深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仍带有偏见,片面地认为中欧关系的加深源于中美贸易摩擦,甚至担心“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会瓦解欧盟。

四、对于第二次访欧之行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希腊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在欧盟国家中较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文件,希腊总理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因而,在外媒来看,中希友好加深是意料之中的。相对于第一次访欧之行,日本媒体对于“习主席访问希腊”关注度变小,平均报道数量仅2—3则。在此选取以经济评论见长的《产经新闻》2019年11月12日的1则报道和《读卖新闻》2019年11月12日的1则报道加以分析。

(一)语篇三的及物性分析

其标题为“習近平氏、ギリシャ訪問 港湾協力など強化へ 一帯一路の橋頭堡”。语篇共14个句子,对其及物性系统分析如表3。

表3 语篇三的及物性分布

如表3所示,物质过程有7处,关系过程有5处。其中,物质过程主要是“伝えた、買収した、参加し、拡大された、注視している、牽制した”等动词。“伝えた”的主体是中国新华社,该报道主要转述了中国新华社关于习主席访问希腊以及参观比雷埃夫斯港的报道。源报道将“比雷埃夫斯港”暗喻为当之无愧的“龙头”,而该报道却将“龙头”译为“橋頭堡”。两者存在较大偏差:“龙头”有吉祥寓意,发挥带领引领的作用;而“橋頭堡”是指控制桥梁、渡口而构筑的碉堡或据点,带有进攻性。可见,该报道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仍有偏颇之见。

另外,5处关系过程皆是围绕中国,属于识别类关系过程。其中1处客观报道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访问希腊是时隔十年之久。另外还有2处的被识别者都是中国,识别者分别是“構えだ”“考えだ”,强调中国是要摆出以希腊港口为“橋頭堡”扩大在欧洲影响力的架势和想法。可见,该报道措辞仍有负面消极意义。

在言语过程中,有1处引用了习主席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中说的一句话,即“要共建‘一带一路’,将中欧陆海快线建成中欧货物运输和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报道中如实译为“「中国·欧州陸海エクスプレス」について貨物輸送などの重要なルートにしたい”。另外1处附加了第三国言论,引用了美国国务卿庞培对中国的批判言辞,称“中国利用借款依赖的方式强加于他国的贸易”。

(二)语篇四的及物性分析

标题为“一帯一路拠点、習氏がギリシャの港の投資促進へ覚書”。语篇共9个小句,对其及物性系统分析如表4。

表4 语篇四的及物性分布

如表4所示,物质过程有7处,分别为“会談した、署名した、約束した、得た、位置づけている、視察した、発表した”等过程动词。客观叙述了习主席会见帕夫洛普洛斯总统,签署了包含比雷埃夫斯港在内的投资推进备忘录,并约定投资6亿欧元,会谈后访问比雷埃夫斯港。与上篇相同的是,该报道也参照了中国媒体的报道,转述了自2016年中国海运经营比雷埃夫斯港之后,港口的货运量增加7倍,为当地的雇佣就业做出了贡献,客观报道比雷埃夫斯港项目的积极作用。另外,源报道即央视新闻将“比雷埃夫斯港”称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该报道遵循原义,将“一带一路的典范”译为“一帯一路の模範例”。

另外,1处识别类关系过程指出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的最大港口,1处言语过程引用了习主席参观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时提出的“希望双方再接再厉,搞好港口后续建设发展,实现区域物流分拨中心的目标,打造好中欧陆海快线”这段话,报道中转译为“ピレウスの役割をさらに強化し、中国と欧州を結ぶ陸海路の輸送を拡大したい”,传达出习主席对比雷埃夫斯港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可见,以上2则报道都转述了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语篇四客观准确,而语篇三的个别措辞仍带有负面消极性。2则报道引用习主席的话语时,都是积极而如实地传达原意。

五、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日语不同于英语的及物性过程特征,即形容词句与特殊动词句兼有表达过程与属性的双重特性;运用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了2019年度日本媒体对习主席两次访欧之行的相关报道。由分析第一次访欧之行的报道可见,在观点立场上无过激言论,客观描述欧洲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态度,且高度评价了习主席访欧之行的积极意义。但对中欧关系的加深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仍有偏颇之见,片面认为中欧关系的加深源于中美贸易摩擦,甚至担心“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会瓦解欧盟。由分析第二次访欧之行的报道可见,在互联互动的全球化时代,国内新闻报道成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途径之一,日本媒体在报道中注重借用中国媒体的相关言语,并直接引用习主席的原话,如实传达中国声音,显示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总之,中日关系的友好加深离不开中日两国新闻媒体的合力推动,特别是国内媒体报道已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比雷埃夫斯物性形容词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能源工程(2022年1期)2022-03-29 01:06:26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煤气与热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30
认识形容词
比雷埃夫斯港的阿芙洛蒂忒圣所研究
希腊港口重回世界十大航运枢纽之列
珠江水运(2019年14期)2019-09-16 14:37:32
形容词找家
儿童绘本(2017年6期)2017-04-21 23:20:41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