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安利利
(北京师范大学 a.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b.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文化符号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价值、观念传播载体,它在传播信息方面有效、便捷、易于辨认、认同度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高效工具。富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符号,能够很好地将一个城市推销给世界,如大本钟之于伦敦,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大歌剧院之于悉尼等等。在打造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北京的城市形象具有着很高的传播价值与传播意义,北京迫切需要挖掘与打造大量能够代表自身价值观念的文化符号,才能在国际性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加有效地将自身的文化观念传播出去,进而形成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并在此后的副中心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中凸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定位,这也使得建构北京文化符号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
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那么,符号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怎么清晰地描述符号这一概念?学术界早就有了一门至今仍可称之为“显学”的学科,即符号学。对于符号本身,已经有了汗牛充栋的解释和研究。目前对于符号这一概念最早、最权威也是最为普遍接受的一个定义,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做出的。
根据索绪尔的解释,符号可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索绪尔是从符号最重要的一部分——语言的角度出发解释符号概念的[1]。在他看来,符号的“能指”体现为“音象—形象”,指的是我们发出的声音及其所对应的字词的形象,“所指”则指的是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举例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出来的“树”,可以视为一个能指,而它所代表的意义是“各种各样的木本植物”,这就构成了这一符号的所指,二者则共同构成了“树”这一符号。由此引申,在人类的自然语言之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符号,符号的概念可以扩大到整个人类文化世界之中。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进一步将人解释为“符号的动物”,符号是与整个人类世界相关的[2]。在卡西尔看来,通过符号,人类得以区别于动物,构造了一个文化性的世界。由此可以说,符号、文化、人类世界是同一层级的现象,符号构成了文化,文化则构建了人类世界。
符号是文化性的。对于文化符号来说,它仍然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就“能指”来说,它指的是各种文化人物、事物、现象、事件、活动甚至高度浓缩的精神、观念等,而“所指”则指的是它们构成的意义。总的来说,符号或者文化符号,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价值、观念传播载体,它在传播信息方面有效、便捷、易于辨认、认同度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高效工具。我们日常理解与实际操作的符号往往有“代表性”的含义,因此,毋宁这样来理解文化符号或许更有实际意义:文化符号,其实就是那种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的代表性部分。
具体到北京文化符号,首先应当强调的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北京性”,即它的独特的北京文化特征。这种符号应该是北京独有的,能够代表北京特色、特点和特征的,能够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北京特点。
所谓北京文化符号,其内涵是指能够体现并传播北京的文化精神、形象和价值观念的那些“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结构系统。因此,要弄明白北京文化符号,首先要搞清楚北京的文化精神、形象和价值观念是什么。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发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将首都文化凝练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以及京味文化四个方向。北京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古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至今;北京是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很早就生根、发芽,不断发展;自近代开始,北京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市井民俗文化,京腔京味的文化构成与海派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色;同时,创新包容也是北京鲜明的文化特点,是城市不断前行的动力。
北京文化符号的外延则是指这些符号具体表现为哪些文化现象、事物、人物、活动等等。2018年3月20日—28日期间,笔者就“心目中的北京文化符号”在新浪微博上实施线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数据6207份,人口结构特点分布较为均衡。最终将有效的64个文化符号归类为七大因子,分别为北京民间传统、北京问题、政治象征、北京名胜、传统艺术、现代建筑和当代艺术区等。各因子及内部排序情况详见表1。
表1 北京文化符号因子分析
分类中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等大致代表了当下人们对于北京文化符号的感性印象,而据此作出的理性分析和归类,既是现实基础上的一种“既成事实”,也是进一步规划和打造北京文化符号的参照和参考。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北京文化的价值表征,同时也折射出文化符号建构的理想偏差。
首先,当下北京文化符号的七大类,互有交叉地分布于传统和当代、首都和北京城构成的一纵一横的坐标系中。在这个坐标系里,政治文化是一个贯穿古今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符号系统,但政治符号并不能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打破文化的屏障和文明的冲突。
其次,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的设置中。信息自我选择的结果对城市精神与文化价值的传播不再尽是正面的,还有雾霾、堵车等一系列负面印象。因此,如果要凸显“北京性”,则要立足“传统”,发展“当代”,从而凸显“北京城”。如何化负为正并找到跨越文化障碍的通用符号表达,是应当着重考虑的。
要打造北京文化符号,北京首先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城市定位。即北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想要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一个怎样的面貌。在这个定位之下,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北京的文化符号,让它们向所有人宣扬、展示、传递一个共同的文化形象,也许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从较强的大国降格为比较弱的大国,但法国通过动用其艺术尤其是语言在国际体系中赢得了一个新的位置。法国被认为是“文化国家”[3],其主要方式是积极打造并在海外投射包括风尚、生活方式、烹饪和时装以及美术/文学/思想成就等为代表的法兰西文明。长期的文化推广和文化建设的导向,使得“全球各地的大多数人倾向认为,法国是文化精致、有修养的国家”(1)见于文化外交研究所(ICD)网站:www.culturaldiplomacy.org.,人们一说到巴黎,头脑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汇往往就是“浪漫”,这不能不说跟其定位清晰而明确有着极大的关系。
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之后,就要着手树立文化价值观念。没有价值观念,一切的“符号”都只能是空壳。文化价值观念的树立是一个全国性的工程,但北京在此仍然有它的独特性和可发挥的空间,那就是北京特有的北京文化精神。
除此之外,北京文化符号的建构,从横向层面来说,有赖于传播媒介的大力宣传和传播,以及相关的文化制度的支持。在这方面,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有着全国最为发达的文化传媒系统,尤其以电影系统优势最为明显,另外,广播电视、纸质媒体同样极其发达。它们在建构北京文化符号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工并不是绝对的。文化传媒、文化制度甚至高度浓缩化的文化价值,本身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比如说,好莱坞作为一个文化传媒系统,是洛杉矶也是美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它所创作的那些文化符号,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俨然也成了美国的代表和象征;好莱坞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如自由、个人价值等,同样也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内核。所以说,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互相交叉的文化系统。而最为根本的就是文化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它,所有的文化符号都是苍白的,其传播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文化符号作为可被感知的指涉、表征和信息的外在形式,在媒介迭代与城市发展中其形态与意义也发生着变化,对城市形象、文化消费甚至国际认知产生影响。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说:“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4]城市文化符号作为指代城市和表述社会关系的信息载体,既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也可以作为意义解释的介质进行意义的互动和交流,以实现信息的传播。
城市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内核及城市形象风貌的代表性元素,建构北京文化符号可以让城市形象的传播可视化、多元化、亲民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构建和传播其“城市形象”是首都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的传播格局中,文化符号还可以对城市形象、社会文化进行分析与整合。北京文化符号应在媒介的迭代中运用数字社交平台等转变城市故事表达的方式,以大众化、鲜活的姿态向大众传播。数字社交平台让城市形象的传播呈现出个人化、多元化的特性,实时交互、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社交属性渗透到文化符号的信息传播中,城市文化的语态呈现出多样性和互动性,数字社交平台与城市文化符号共同构建起新的城市文化传播格局。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赋予民众表达和建构北京文化符号的路径,让民众成为城市文化的分享者、传播者,文化符号被立体化、视觉化、形象化地转化为城市传播的元素,并打破传统媒体的内容场景、传播方式和地域限制,整合多元化主题、多语态内容撒播的现状,向外界呈现具有直观、立体、真实的北京城市形象。传播者通过具有正面效应的文化符号引导用户创作及阅读,激活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表达城市文化形象的个性化及多元性,提升北京在国内外的活力和影响力。
城市的直观感知往往来源于城市文化形态、文化遗迹等感性认知,部分文化符号作为情感纽带具有低语境的叙事方式和时代审美特征,它们一方面吸收新的社会关系并激发公众个体化的创作热情和媒介表达,另一方面把这种媒介表达以直观的符号方式呈现出来,对人们在城市的归属感、身份认同及文化认同产生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城市文化、凝聚文化共识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城市文化符号让具有“地标性”的文化符号成为“网红”,让文化符号以动态方式全要素、垂直化呈现传播的功能。北京的文化在符号化过程中“建构”着城市的精神和形象,公众通过北京文化符号去理解其城市内涵并形成文化共识和文化认同。城市文化符号既是传达城市价值的文化工程,也是对城市公共文化、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等凝聚的公共价值诉求。通过北京文化符号对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进行指数化的归纳分析,可以理性地看待城市形象的现状及效果。因此,在补齐北京文化传播短板方面,要善于运用文化符号让首都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具特色,通过建立城市文化符号的新媒体传播议程,提升首都形象和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