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隔代抚养对农村儿童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
——对家庭早教作用机制和教育能力调节效应的审视

2021-07-13 08:36刘馨月徐志刚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学业

刘馨月,章 丹,徐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受户籍隔离等因素制约,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由祖辈抚养,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但受城乡户籍隔离等因素制约,农村进城的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导致农民工只能只身外出打工,而其子女形成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1-3]。同时,农村老年人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隔代抚养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儿童主要的抚养方式[4-5]。

现阶段研究隔代抚养对儿童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从儿童学业表现角度分析隔代抚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少数关于隔代抚养影响农村儿童学业表现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很大争议。有研究认为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且容易溺爱孩子[6],因此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消极影响[7]。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祖辈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育儿经验以及充裕的时间,有助于儿童勤奋刻苦品质的形成,从而对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8]。忽略对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考察以及隔代抚养影响机制的探讨,可能是造成研究结论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因为抚养人教育能力是影响不同抚养模式教育结果的关键变量[8-9]。

学前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鲜有研究探讨学前隔代抚养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隔代抚养现象在3岁前儿童群体中的比例(60%~70%)远超过3岁入学后(约40%)[10]。0~3岁是个体生命发展的关键时期[11],因此,隔代抚养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讨论隔代抚养对在学儿童学业表现的当期影响,鲜有研究探讨学前隔代抚养的长期影响。为此,本文从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视角出发,研究学龄前隔代抚养经历对儿童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以及家庭早教行为的作用机制。随机抽取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四省271名农村小学在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儿童学龄前的主要抚养人信息、学前家庭教育(早教)行为以及儿童目前的学业表现。本文的相关结论对隔代抚养背景下儿童学前家庭教育以及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边际贡献:(1)从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视角出发,分析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差异性影响,可为以往相关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提供可能的解释;(2)着重关注学龄前这一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学龄前接受各类家庭教育的频率,弥补目前公开微观数据的不足,从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出发,讨论隔代抚养的长期影响及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学前教育在儿童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研究证实,早期的认知刺激和教育引导对儿童长期发展至关重要[12],而且经济学文献中的大量实证研究也显示,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发展存在长期效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方面表现更好[13-17]。此外,学前教育还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ckman[18]利用高瞻佩里实验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学前教育项目的年均社会回报率在7%~10%。

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儿童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家庭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围绕着儿童成长展开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过程[19-20]。其中,认知刺激(如语言刺激、读写练习)被认为是家庭教育影响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途径[21-23]。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成员较高水平的认知刺激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学习成绩(如数学和阅读技能)等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4-27]。

儿童抚养人是早期家庭教育行为的主导者,直接决定早期教育的质量。有研究表明,农村婴幼儿抚养人普遍缺乏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与婴幼儿一起唱儿歌、讲故事等,并且隔代抚养人唱儿歌的比例显著少于亲代抚养人[28],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祖辈逐渐重视家庭教育[29]。此外,隔代抚养人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孩子勤奋刻苦品质的形成[3],相比亲代抚养人,隔代抚养人可能有更丰富的育儿经验,也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儿童[3,9]。隔代抚养人的这些条件使其可能对儿童进行更多有益的家庭教育。具备这些优势的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普遍较强,而教育能力又直接决定教育行为选择[8-9],因此,这类隔代抚养人更可能有意愿和条件对儿童进行有益的学前家庭教育,从而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1:学前隔代抚养对儿童的学业表现有消极影响,但随着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提高,学前隔代抚养可以通过增加学前家庭教育(认知刺激)对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三、数据来源、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8年9月对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四省的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法。首先,在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取黑龙江、浙江、河南和四川四省作为样本省;其次,在每个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布分层抽样选择4个样本县;再次,依据同样原则在每个样本县选择2个样本乡镇;最后,在每个样本乡镇抽取32个样本农户,其中家中有小学儿童的共286户,有效样本271户,样本有效率达95%。

(二)模型选择

1.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期影响及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调节作用 根据上文分析,隔代抚养通过影响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的学业表现产生长期影响,影响方向与抚养人教育能力有关。因此,首先检验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

式(1)中,gradei代表个体i的学业表现,用语文成绩、数学成绩、班级排名打分、是否是三好学生4个指标衡量,由于是否是三好学生为0-1虚拟变量,因此,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分析;grandparenti代表个体i在0~3岁是否主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1=是;0=否);abilityi代表个体i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教育能力,用父亲(或母亲)的受教育年限代理;grandparenti×abilityi代表是否隔代抚养与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交互项,用来检验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调节作用;Xi代表影响个体i学业表现的其他个体和家庭因素,包括家庭人均纯收入、县外打工收入比例、父母受教育年限的最大值、父母年龄的最小值、儿童性别、儿童现在健康状况、年级、班级规模、是否上课外辅导班。

2.隔代抚养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机制检验 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检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检验隔代抚养对学前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调节作用;其次,检验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的影响。

式(2)中,behaviori代表个体i接受的学前家庭教育,用读书讲故事的频率、唱歌放音乐的频率、是否参加过亲子早教班3个指标衡量,由于是否参加过亲子早教班为0-1虚拟变量,因此,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分析。Zi代表影响个体i接受学前家庭教育的其他个体和家庭因素,包括家庭人均纯收入、抚养人受教育年限、抚养人年龄、儿童性别、出生时的健康状况。

式(3)中,gradei代表个体i的学业表现,behaviori代表个体i接受的学前家庭教育,Xi代表影响个体i学业表现的其他个体和家庭因素。

(三)变量选取

1.学业表现的度量 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指标[30]。本文主要用语文成绩、数学成绩、班级排名打分和是否是三好学生4个指标衡量学习成绩。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的测量采用最近一次期末考试儿童语文和数学考试得分(采用百分制计算),通过控制地区虚拟变量保证成绩在不同地区可比。同时为避免一次成绩可能带来的偏误,使用班级排名打分和是否是三好学生两个问题作为稳健性检验。班级排名打分是抚养人对儿童学业表现的评价,采取1~10分制,分值越高代表儿童的学业表现在班级中的整体排名越靠前。是否是三好学生用是否获得奖状来衡量,获得三好学生奖状=1,未获得奖状=0。

2.学前家庭教育行为的度量 参照Padilla、Ryan[27]和韩玉贤[28]的研究,用读书讲故事、唱歌放音乐和亲子早教班3个指标衡量学期家庭教育行为。读书讲故事和唱歌放音乐用每周的频率表示,亲子早教班用0-1变量衡量(1=参加过,0=未参加过)。

3.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隔代抚养,二是非完全隔代抚养[28]。完全隔代抚养指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由祖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抚养;而非完全隔代抚养则指儿童暂时由祖辈抚养,或祖辈与儿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共同抚养。参照“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关于隔代抚养的定义,将祖辈单独抚养和祖辈承担主要抚养责任,并与父辈共同抚养均定义为隔代抚养。具体测量问题为“孩子0~3岁主要由谁照管”。

4.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能力 忽略对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考察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隔代抚养人中也不乏教育能力较强的群体。这类隔代抚养人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经验并投入充足的时间到儿童的教育行为中。父母作为隔代抚养人的直接“教育产物”,其教育表现能较好体现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能力。因此,本文用父亲(或母亲,取决于隔代抚养人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作为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代理变量。

5.控制变量 模型中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代表儿童自身特征的变量,包括儿童的性别、儿童健康状况、年级、班级规模和是否上课外辅导班;第二,有关父母特征的变量,包括父母受教育年限和父母年龄;第三,有关儿童家庭特征方面的控制变量,包括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县外打工收入比例。此外,本文还包括乡镇级虚拟变量,以控制地区差异。各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n=27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隔代抚养儿童与非隔代抚养儿童学业表现和学前家庭教育比较

根据前文分析,隔代抚养对儿童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和入学后学业表现的影响可能随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能力变化,因此,首先根据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能力(其子女是否高中及以上学历)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内隔代抚养与非隔代抚养儿童学业表现和接受学前家庭教育的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当祖辈教育能力较差时(其子女不是高中及以上学历),相较非隔代抚养儿童,隔代抚养儿童的语文、数学成绩和排名打分等学业表现均较差,接受学前家庭教育的频率均值也较低,隔代抚养对儿童学前家庭教育和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当祖辈教育能力较强时,隔代抚养儿童的学业表现反而优于非隔代抚养儿童,接受学前家庭教育的频率均值也较高,隔代抚养对儿童学前家庭教育和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分组描述统计结果初步验证研究假说H1。

表2 隔代抚养儿童与非隔代抚养儿童学业表现和学前家庭教育比较

(二)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期影响及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调节作用

基于式(1)所示的计量模型,探讨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期影响,以及教育能力的调节作用。表3汇报OLS回归和Probit模型(是否三好学生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在语文成绩和班级排名打分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隔代抚养独立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祖辈教育能力较差时,学前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有显著负向影响。隔代抚养与抚养能力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随着祖辈教育能力提高,学前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验证之前的猜想,教育能力在隔代抚养影响学业表现的路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之前研究由于缺少对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考察,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儿童语文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之前的许多研究结论一致。家庭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决定保障基本生活后的剩余财力,从而影响家庭投资子女教育的决策。收入高的家庭,有足够的剩余财力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取得较高成绩。儿童性别对语文成绩有显著影响,男孩的语文成绩显著低于女孩。此外,随着儿童年级升高,数学成绩呈显著下降趋势。

(三)隔代抚养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作用机制

基于式(2)所示的计量模型,从教育行为角度出发,分析隔代抚养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作用机制。表4汇报OLS回归和Probit模型(是否参加过亲子早教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回归结果显示,隔代抚养独立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当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较差时,对儿童学前家庭教育行为有显著负面影响。隔代抚养与教育能力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随着教育能力提高,祖辈更注重对儿童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对学前家庭教育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以往研究指出,隔代抚养的好处在于祖辈有更好的心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照顾和教育儿童,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祖辈教育能力较强时,隔代抚养才对家庭教育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表5汇报各类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学前家庭教育行为有助于提高儿童入学后的学业表现。具体来说,唱歌放音乐显著影响儿童入学后的各项表现,而参加亲子早教班对儿童入学后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积极影响,这一结果肯定了学前家庭教育在儿童长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读书讲故事影响不显著,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有关儿童早期阅读的追踪研究表明,3~8岁是个体阅读能力的主要形成阶段[31],本文重点关注的是0~3岁儿童的家庭早期教育,因此这个阶段读书讲故事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国内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给0~3岁儿童讲故事对其成长的多项指标影响不显著,而唱儿歌的影响较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婴幼儿监护人对故事内容理解不够、缺乏科学的方法,而唱儿歌是婴幼儿与其监护人互动的一种简单、良好方式,无论是父母还是(外)祖父母,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儿歌或歌谣[28]。

表5 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将各项成绩、排名打分和学前家庭教育行为以均值为标准划分为二分类变量,同时将地区虚拟变量控制到县级,使用Probit模型进行估计作为稳健性检验(表6~表8),虽然系数略有变化但方向始终一致,说明回归结果稳健。由于稳健性检验中的地区虚拟变量由镇级调整到县级,因此,虽然同表3~表5相比,三好学生和是否参加过亲子早教班这两个变量的测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回归系数略有改变。

表6 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

表7 隔代抚养对儿童学前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 n=267

表8 学前家庭教育行为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利用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四省271个有小学在读儿童家庭的调查数据,分析儿童学龄前隔代抚养经历对目前学业表现的影响,重点探讨隔代抚养对学业表现产生长期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在其中的重要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儿童学龄前隔代抚养对其入学后学业表现有显著影响,影响方向取决于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当祖辈教育能力较差时,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着祖辈教育能力提高,隔代抚养的积极影响凸显。(2)学前家庭教育行为是隔代抚养对学业表现产生长期影响的重要作用机制。随着祖辈教育能力提高,隔代抚养会对家庭学前教育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儿童接受的学前家庭教育越多,其入学后的学业表现越好。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行为会产生长期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学龄前家庭教育行为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庭更好地展开各项学龄前家庭教育。抚养人是儿童家庭教育行为的主导者,现阶段中国儿童(尤其是学龄前阶段)的主要抚养人为祖辈,但隔代抚养的利与弊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能力较强的祖辈,不仅拥有丰富的经验,相比父辈还有更多的时间,有条件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去,对儿童学业表现也产生长期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肯定隔代抚养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隔代抚养的正面效应。与此同时,应注意到,农村祖辈的教育能力普遍较低,缺少成功育儿的相关经验,因此,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加强对祖辈看护人的教育引导,普及学前家庭教育相关知识。随着“全面三孩”政策放开,将会有更多的祖辈成为儿童成长早期的主要抚养人,如何提高隔代抚养质量、促进家庭早期教育发展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学业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隔代家长怎样当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