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中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因素 *

2021-07-13 08:21张婷婷曹晓君
应用心理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同胞因素家庭

张婷婷 曹晓君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不断修订,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生育二胎。在没有抚育经验的情况下,父母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二胎家庭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父母也开始意识到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其中父母的差别对待便是一个重要且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国外在二十世纪便对父母差别对待展开了研究,多项研究表明父母差别对待受到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儿童因素、父母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Leeuwen & Jeannin,2012;Poonam & Shakuntala,2013)。研究者们也对父母差别对待(Jensen & McHale,2017;Loeser,Whiteman,& McHale,2016;Meunier,Bisceglia,& Jenkins,2012;Padilla,Mchale,Updegrff,,& Umaa-Taylor,2016)的影响结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经过多年研究,国外对于父母差别对待的研究逐渐趋于完善,但在不同的生育政策和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父母差别对待是否会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形式或研究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二胎家庭规模的不断扩充,父母和儿童受父母差别对待所带来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文章对国内外父母差别对待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可以为我国父母差别对待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父母差别对待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整合,帮助人们了解父母与子女两个独立个体在父母差别对待行为中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帮助中国父母发现自身在教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科学公平地教育儿童,让儿童在二胎家庭环境下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2 父母差别对待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965年Schaefer便开始对父母对待儿童的行为进行研究,不同的学者对父母差别对待(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80年代中期,Plomin和Daniels(1985)编制出研究父母差别对待的量表(the Sibling Inventory of Differential Experience),他们认为父母差别对待是指同胞在被养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内部差异。Jeannin等人(2015)认为父母差别对待是父母对兄弟姐妹在情感,支持和控制上的行为差异。而陈斌斌等人(2017)则将父母差别对待定义为父母在情感、投入或者管教等方面更多地指向某个孩子,而更少地指向另一个孩子的方式。通过对各文献的梳理,本文将父母差别对待定义为在同一家庭环境下,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父母在资源分配、情感付出、行为控制等方面对同胞子女表现出的不同的对待方式。父母差别对待是一种主观意识所导致的直接的行为现象,即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种直接过渡。这种行为仅局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直接行为,并不是由他人要求或控制该如何对待某个孩子。受到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特质的影响,父母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主观意识对不同的儿童进行差别对待;而儿童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及自身特质的影响,从主观上对父母的差别对待行为进行认知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庭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默里·波文(Murray Bowen)首次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这项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或者系统,包括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和兄弟姐妹子系统(毛欢欢,寇二虎,李欣怡,2019)。由于系统中家庭成员的行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所以研究者必须坚持“整体”研究而非“部分”研究的理念(Bavelas & Segal,2010)。此外,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人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它以更广泛的研究视角纳入了家庭系统以外的父母差别对待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影响儿童的环境不仅包括其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等(Bronfenbrenner,1979)。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影响父母差别对待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3 父母差别对待的内部影响因素

父母差别对待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儿童和父母两个方面。父母与子女是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他们之间的个体因素是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的。父母的个人特质、情绪以及受教育程度会促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儿童,这对儿童的发展水平、身心健康、个人特质及对PDT的认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的个体因素也影响着父母个体因素的形成。

3.1 儿童

3.1.1 性别

在多元结构家庭中,同胞构成了不同的性别组合,如同性同胞和异性同胞。研究证明父母的差别对待与儿童的性别紧密相关(Punia & Punia,2012),父母更倾向于偏爱同性别的孩子。从父母的期望性角度来说,由于自身未达到某种期望而将其寄托给孩子(Tucker, McHale,& Crouter,2003),希望同性别的孩子更接近于自身,所以当同性别的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父母对其就更为严厉,父母差别对待就更为明显。由于姐妹之间比兄弟之间的社会比较更多(Jensen,Pond,& Padilla-Walker,2015),女孩对待父母差别对待的反应可能比男孩更强烈(Gilligan,Suito,Kim,& Pillemer,2013),这导致女孩受到的影响程度更深。此外,有研究表明异性同胞家庭中的母亲为了消除父母差别对待所产生的的偏爱,可能会有意识地努力与她们的儿子交往。但即便父母有意识地去弥补自己的差别对待行为,由儿童性别导致的父母差别对待依旧不会消失。

3.1.2 出生顺序

Pavan(2016)认为第一个出生的儿童通常被认为是成人榜样,符合成年人的期望和压力。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所以父母对第一个孩子的管教更为严厉,会更有控制欲(Baskett,1985),加之受到性别的影响(特别是父亲对长子女的控制),父母差别对待的程度将会更加明显。与第一个孩子相比较,父母将最好的条件更多地提供给他们后出生的孩子,并给她/他们更多的帮助(Ng,Mofrad,& Uba,2014)。Tucker(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特权和家务分配方面倾向于年长的儿童,在感情和时间参与方面则更倾向于年幼的儿童,并表现出更多的父母差别对待。所以,根据出生顺序,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会受到更多的消极的父母差别对待(如更多的管束和家务),而后出生的孩子则会接受较多的积极的父母差别对待,且年龄间隔越大,差别对待也就越明显。

3.1.3 发展水平

受出生顺序的影响,儿童在父母不同的帮助和支持下会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但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所以父母会根据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对其进行差别对待。根据投资理论,弱势家庭将资源集中在能力较强的儿童身上(Conley,2008),努力降低风险,使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最大化。而处于有利地位的家庭则采取补偿策略,因为他们有能力为条件较差的儿童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确保所有儿童都得到最低限度的投资,以确保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Hsin,2012)。当意识到孩子发展水平不同时,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发展水平较低的孩子,由此产生父母差别对待。根据儿童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父母不同的教养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未受到积极的重视或培养的高发展水平儿童,还是受到父母过度关注的低发展水平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1.4 个人特质

个人的气质通常与情绪、行为活动等紧密相关,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面对同一件事情产生的情绪及行为活动也不同(刘方,刘文,于腾旭,2019)。研究表明,经常经历负面情绪以及情绪反应激烈的儿童往往会面临较多的父母差别对待,一个孩子的消极情绪有可能唤起父母更高水平的消极行为( Jenkins,Rasbash,& Connor,2003)。当幼儿的活动性水平越高时,母亲对儿童就更容易表现出放任性行为,更倾向于鼓励和参与儿童的活动(Welk,Wood,& Morss,2003)。但是针对于中国父母,当儿童的活动水平越高时,父母更趋向于采用权威的教养方式(Porter,Hart,Yang,& Robinson,et al.,2005)。儿童的个人特质影响着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反过来,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着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虽然个人特质与父母差别对待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个人特质影响父母差别对待内在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针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应提上日程。

3.1.5 儿童对父母差别对待的认知

儿童的个人特质与个人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认知过程则存在非常明显的影响(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当孩子们体验到父母差别对待时,往往会寻找各种归因来解释、合理化或者谴责父母差别对待的行为,这种合理化可能部分基于儿童对同胞差别及父母差别行为的认知程度(Kowal & Kramer,1997)。研究证明,儿童对父母差别对待的合理化的认知可能会反映或者影响他们的社会情感(Finzi-Dottan & Cohen,2010)。所以,不论父母差别对待是否合理,只要儿童对其的认知是积极的,那父母差别对待产生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其次,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会对父母的差别对待感到不满,但他会得到一个同样受这种行为模式影响的家庭成员的认可,这可能会部分缓解他们的不满(Kowal,Krull,& Kramer,2004),进而影响父母差别对待产生的结果。这就是同胞对父母差别对待的理解一致性,它指的是在家庭环境当中,同胞对父母的差别对待具有共同的理解,即当兄弟姐妹的一方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另一方也认为父母这一行为是不公平的。

3.1.6 身心健康

同一家庭环境中,儿童对父母差别对待的认知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可能会由此导致消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其幸福感也会降低,而儿童不健康的心理或行为方式反过来也会导致父母差别对待的产生。由于患有身心障碍的儿童的特殊性,他们需要父母分配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非残疾或健康的儿童可能会受到较少的父母关注(McKeever,1983)、更多的家庭照顾和家务责任(McHale & Gamble,1989)、较低的参与外部活动的水平以及失去陪伴。研究表明,在残疾儿童家庭中有更大程度的父母差别对待,儿童对父母的差别对待也更敏感(Wolf,Fisman,Ellison,& Freeman,1998)。但随着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父母在对待有身心障碍的儿童时,会更有意识地去规避自己不良行为带给两个孩子的影响。

3.2 父母

3.2.1 个人特质

Allport(1937)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心理结构”,能促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感知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做出反应,如具有不同个人特质(Thomas,1968)的父母在面对儿童不同的行为或表现时会产生不同的父母差别对待。一个孩子的成长很可能得益于一个心理健康和成熟的父母,包括具有较低的神经质,高外向性和随和性,以及较高的自尊和责任心等特点(Belsky,& Barends,2002)。Dickson(2014)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父母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他们发现有责任心的父母倾向于用更权威的方式养育子女,性格随和的父母也会在育儿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严厉。父母不同的个人特质会对外界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形成不同程度的父母差别对待。但个人特质是如何影响父母差别对待的,未来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2.2 情绪

个人特质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而受到外界压力影响的父母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反应(钟建安,黄继久,沈励斌,陈景山,2014)。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受以往教养经验的驱使对受到更多偏爱的儿童有更大程度的宽容,而在以往受到更多消极教养的儿童则会受到更多消极的父母差别对待。父母消极的情绪会产生消极行为,如对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有更多情感或行为上的冲突(如责骂、训诫等)。研究表明,母亲的抑郁增加了孩子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Elgar,McGrath, Waschbusch,Stewart,& Curtis,2004),即感受到父母消极情绪的儿童往往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接受度和较差的自我认知,其抑郁症状和外化问题也会增加(Richmond,Stocker,& Rienks,2005;Shanahan,McHale,Crouter,& Osgood,2008)。反过来,父母又会根据同胞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抑郁症状和外化问题进行差别对待,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加重着父母的差别对待程度。

3.2.3 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儿童的发展(Biswas & Bose,2010),并与父母的差别对待紧密相关。刘天元等人认为高学历的母亲更有意愿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同时在语言学习和应用方面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刘天元,王志章,2019)。相反地,随着儿童学习难度的增大,低学历母亲由于自身教育能力的限制,对儿童的教学便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对儿童教育的积极性也渐渐被削弱(Englund,Luckner,Whaley,& Egeland,2004)。换句话说,当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时,他们会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根据孩子间的差异,用相对科学和公平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仅仅依靠于投资理论。由父母自身能力和知识的限制,即使他们希望公平地对待他们的孩子,这种想法往往也很难实现。

4 父母差别对待的外部影响因素

父母差别对待的外部影响因素分为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其各部分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的混乱可能会直接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受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环境影响的父母可能会在如何抚育儿童的问题上产生争执,进而与家庭的混乱、家庭类型和父母婚姻关系产生联系。

4.1 家庭因素

4.1.1 家庭混乱

Wachs(2005)认为家庭混乱拥有高度嘈杂与拥挤的环境,较低水平的组织与纪律等特征。当家庭处于比较混乱的情况下,父母的差别对待则更明显。家庭混乱与较差的亲子关系、父母压力以及孩子的行为问题相关。Coldwell等人(2006)也证实了家庭混乱与父母教养之间的联系,表明了家庭混乱是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因素,而儿童不同的问题行为也影响着父母的差别对待行为。此外,在少数情况下,家庭混乱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加剧了较低质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同时,家庭混乱使父母产生较大的压力,造成父母行为的两极分化,即对一个孩子过度宠爱,对另一个孩子极度苛刻或漠视,进而产生消极的亲子关系和儿童行为问题。

4.1.2 婚姻关系

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系统,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婚姻满意度影响着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研究表明,家庭混乱会导致父母形成更多的压力(Ostberg,Monica,Hagekull,& Berit,2000)。而在不同的婚姻压力下,父母为了缓解婚姻关系的紧张程度,安抚由婚姻关系造成的情感损失,会根据他们的偏好与孩子组成不同的家庭联盟(Wolman,Stricker,Framo,Newirth,& Young,1983),作为父母“盟友”的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更积极的对待。此外,父母差别对待与父母婚姻冲突密切相关( Deal,1996),当父母冲突水平较低时,父母差别对待越小。所以,在父母消极婚姻关系下成长的儿童会受到更多的父母差别对待,而这种差别化的对待往往会对儿童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

4.1.3 家庭类型

我们将家庭类型分为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家庭类型与父母的婚姻关系息息相关。单亲家庭中的母亲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存在着父母差别对待的“双重风险”(Rutter,Tizard,& Whitmore,1981),即单身母亲本身具有着消极因素,在面对压力时会表现出高风险的差别对待。而在原生家庭中,父亲的差别对待与母亲的差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当母亲对一个孩子有差别对待时,父亲可能会对另一个孩子进行“补偿”。此时,只有在家庭混乱的情况下,母亲才会表现出最低程度的敌意,这便是双亲家庭的“双重缓冲”(Atzaba-Poria & Pike,2008 )。另外,与原生家庭相比,在重组家庭中的青少年儿童更容易受到来自反社会同伴的压力以及不良行为和药物(毒品)使用的影响(Needle,Su,& Doherty,1990),受到影响的儿童所产生的内外化行为则会加剧父母的差别对待。同时,相比较于原生家庭,单亲母亲有较少的积极因素和更多的消极因素,对待孩子也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消极行为,在对同胞儿童的差别对待上也更加明显,所以,单亲或重组家庭的父母差别对待程度高于双亲家庭的父母差别对待。

4.2 社会因素

4.2.1 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会经历较高程度的压力水平,在亲子关系中也会表现出更严厉的纪律和更消极的行为方式(Conger et al.,1992),并形成更高水平的父母差别对待。有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地位上有较大压力的父亲更容易对孩子进行差别对待(Atzaba-Poria & Pike,2008)。根据养育子女的代际一致性观念( DeGregorio,2013)和社会学习理论,在童年或成年期经历了父母同样差别对待行为(即较贫穷的育儿方式)的父母在以后也会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差别对待。但也有一种补偿假说:下一代不会模仿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而是在养育方式不够理想的情况下补偿他们所得到的养育方式(Jensen,Whiteman,Rand,& Fingerman,2016)。例如在家庭中得到较低程度关爱的人可能倾向于对自己的后代有更多的关爱和物资给予。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他们可能会越高程度的满足同胞的需要,进而降低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

4.2.2 文化环境

不同国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Power,Winata,& Kelley,1992)。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思想认为,对不同的人进行差别对待是社会结构正常运作的一部分( Hofstede,1984),因此,父母的差别对待可能更加普遍。西方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更为自由(Chao,1994),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父母更趋向于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控制和管教。如今,有些父母沉浸在“重男轻女”“长幼有序””子承父业”等被曲解的文化价值观中,对长子及男性给予更多积极的教养,这都是对同胞成长与发展不利的因素。

5 父母差别对待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假设模型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父母差别对待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割裂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父母差别对待。为了进一步探究父母差别对待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每个子因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尝试建立起父母差别对待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父母差别对待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假设模型(注:实线为双向作用,虚线为单向作用。)

该模型描绘了在压力传导机制下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假设模型以及其影响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儿童因素和父母因素,外部因素则包括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一方面,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因素、父母因素和儿童因素存在着两两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三角区),所以此三角区的任一子因素都可以作为影响子因素交互作用的起始路径或终点路径。此外,由于性别和出生顺序属于先天生物学特征,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故而不纳入影响子因素模型中。另一方面,社会因素也分别作用于家庭、父母与儿童因素。综上所述,父母差别对待影响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路径的、多层次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整合出父母差别对待的交互作用假设模型。一方面,内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压力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父母,最终形成父母差别对待。另一方面,当父母差别对待产生,父母对儿童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待又会以一种压力的形式反过来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由于此模型中大部分的研究支撑主要集中于国外,所以不论是模型中已被证实的路径,还是存在争议或未被证实的路径,都需要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中进行检验。

6 展望

在我国二胎政策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父母差别对待成为每一个二胎家庭都无法避免的问题。父母差别对待受到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以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现针对于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展望:

6.1 对我国父母差别对待开展本土化的研究

目前我国在父母差别对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已有的研究工具及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我国也有待考量。研究证明当儿童认为父母差别对待行为是合理时,他们通常会对他们的同胞关系做出更积极的评价。但如果将父母的差别对待分为两种,一种是合理的差别对待(即父母针对儿童不同需求进行的差别对待),另一种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如父母对儿童的恶意殴打、谩骂等行为)。我国儿童将如何区分或者评判这两种差别对待,又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中存在的内在机制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内容。同时针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父母差别对待的研究需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对父母差别对待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将势在必行。

6.2 从正面的角度看待父母差别对待,探讨父母差别对待的积极影响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父母差别对待与儿童众多的负面影响相关,如儿童较差的社会情感和幸福感(Jeannin & Van Leeuwen,2015)、消极的同胞关系和更差的个人适应(Feinberg,Neiderhiser,Simmens,Reiss,& Hetherington,2000)、较差的自我认知(Barrett Singer & Weinstein,2000)、消极的外化行为(Boyle,Jenkins, Georgiades,Cairney,Duku,& Racine,2004)以及健康问题(Fatima,2015;Jensen,Apsley,Rolan,Cassinat,& Whiteman,2019)。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差别对待对儿童发展带来的影响双重的。一方面,父母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对儿童因材施教时,反而有助于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那些经历了严厉的或者被忽视的父母教育的孩子们经常会向同胞寻求支持(Kowal,Krull,& Kramer,2010),由此产生积极的同胞关系。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于父母差别对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正面的角度探讨父母合理化的差别对待,从中找出正确的育儿启示。即使“差别对待”也能”共同发展”,使父母差别对待行为为儿童发展带来最大化的收益。

6.3 引导儿童正确归因,让父母有意识地减少差别对待

即使父母有时候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合理或者公平的,但由于无法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儿童可能会误解父母的意图并造成不同的结果,所以儿童对父母差别对待的看法是极其重要的。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的正义感以及合理的公平感和判断力,引导儿童对父母差别对待进行正确归因。同时,多让儿童阅读德育类绘本或书籍,从小培养儿童宽容、谦让、分享、利他等亲社会行为,以便减少同胞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执,进而也可以减少父母的差别对待。

另外,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去降低差别对待,在同胞之间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对待。通过学校开讲座的方式普及父母差别对待的形成以及父母差别对待引起的严重后果,引导父母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进行细心的观察。让父母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他们,并在事后向儿童解释说明父母差别对待的原因。通过父母对儿童进行合理的干预教育,最大程度地降低父母差别对待的危害性。最后,研究人员应该对父母和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检验父母对儿童归因干预的效果,探寻能够减少父母差别对待消极影响的有效方法,促进儿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同胞因素家庭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家庭“煮”夫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恋练有词
理想职业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