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梅 李涛
摘 要:习仲勋是党内公认的统战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积极投身统战工作,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港澳台侨及海外统战工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习仲勋长期主持中央统战工作,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特征、任务、价值等问题做出了精辟的阐发。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梳理总结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习仲勋;统一战线;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2.004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2-21-04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1]统一战线理论是党的理论体系的子系统,内涵丰富、组成要素多样,涉及兵运、党派、民族、宗教、经济、文教、侨务工作等诸多方面。习仲勋以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灵活创新的工作方式、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党在二十世纪开创、探索和发展统一战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在统一战线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和新的创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一、伟大的革命历程奠定了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扛起兵运大旗,以争取旧军队为党的统战工作开拓新局
绝大多数旧军阀部队以及国民党旧军队的士兵出身于贫苦工农阶级,具有天然的革命属性,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争取的重要对象。“兵运”亦称“兵变”,和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一样,是革命年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一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促使党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队伍。除发动工农建立革命武装之外,开展“兵运”发动“兵变”,把旧军阀部队掌握在党的手里,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也是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1930年春,中共陜西省委派习仲勋到西北军杨虎城部警备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从事兵运工作,后于1932年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成功发动“两当兵变”,将国民党军三个连300多名[2] 士兵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1946年,已经担任党的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领导策动了“横山起义”,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蒋介石反动气焰极其嚣张、中国革命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党陕北驻军对陕甘宁边区的威胁。两当兵变和横山起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在党的兵运政策指导下成功发动的两次武装斗争,也是贯彻党中央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两次成功实践。前者为我党建设人民军队、改造旧军队、创建和扩大革命武装提供了丰富经验,为日后解放甘肃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社会基础;后者在极大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南北夹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为解放军转战陕北开辟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为日后和平解放榆林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二)提出十大政策,以根据地建设为党的统战工作探索新路
习仲勋积极领导渭北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建设,尔后又转战甘肃,参与领导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最终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习仲勋颁布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土地政策、财经粮食政策、军事政策、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白军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其中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白军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属于统战工作范畴),以统战工作为抓手,直接、间接地涵盖了陕甘边区全部统战工作的内容,积极地推动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换个角度来说,习仲勋的统战思想贯穿了陕甘边区发展的全过程。
(三)消除历史隔阂,以坚持民族政策为党的统战工作凝聚人心
处理好民族问题是西北地区问题中最大的实际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宗教、社会、经济和外来势力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很深的历史隔阂。习仲勋清醒地认识到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复杂性,把民族工作放在西北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西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模范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慎重稳进等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并坚持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不照搬汉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大力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参加政权建设,扎扎实实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使西北广大地区在短短三年内就基本实现安定团结,迅速恢复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到1952年,西北五省初步实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政治导向,以理论创新为党的统战工作拨乱反正
“文化大革命”十年,统一战线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习仲勋一方面着手肃清“左”的流毒影响,另一方面强调防止“右”的倾向,重新确立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习仲勋以全面落实政策为突破口,重构统一战线格局。在民族宗教领域,他提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以克服‘左的错误”“‘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防止右的错误”;打破思维固化禁区,利用海外关系,开创海外统战工作先河。此外,习仲勋着手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全面恢复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开创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广泛团结争取工商业者,促进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发展。1980年习仲勋被调回中央工作后,分管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恢复开展提供了积极的指向,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
二、丰硕的工作成果形成了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实事求是地推进了党的统战工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重大战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一大特色。习仲勋的统一战线工作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阶段,横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恢复时期等历史阶段,涵盖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历史内容,以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灵活创新的工作方式、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党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与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奋斗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拨乱反正恢复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基于党的政治框架形成,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探索统一战线的历程,也来源于他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思考与历史实践。
(二)在各个民族地区灵活创新地探索了民族统战新路
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与民族工作有着不解之缘。主政西北时期,他认真克“左”纠偏,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落实“稳进慎重”方针,顺利地解决了一批关系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他在民族工作中一贯重视群众路线、实践群众路线,将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真诚拥戴。同时,习仲勋“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3]他非常重视争取、团结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把他们看作党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因地制宜地做好藏族聚居区工作和新疆工作。在革命生涯中,习仲勋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关心民族地区发展;身体力行地在民族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充分信任、至诚交心,为迅速打开全国民族工作局面、维护少数民族团结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由于他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中央在处理西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问题时都要征求习仲勋同志的意见。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推动了民族工作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定。
(三)在各个工作领域团结务实地开创了统战工作新局面
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呈现出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习仲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重新确立了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他的推动下,党中央妥善处理了统战工作内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了冤假错案,基本完成了落实政策的任务,赢得海内外同胞的人心,使党的统战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在基本完成统战领域的拨乱反正任务后,习仲勋及时明确统战工作新课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清理统战工作中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引导并鼓励统战对象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此外,他还竭心尽力实行了人才培养、机构设置和学术研究这三项统战工作的相关措施,推动了统战工作理论的创新,明确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定位,通过预见性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建设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三、坚定的工作原则丰富了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体系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焦点问题,也是统一战线最集中的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统一战线的领导,归根结底是由党的本质特点与统一战线本质特点相结合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严格组织纪律性、彻底革命性,全党有铁一般的团结;统一战线是最广大成员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奋斗的政治联盟,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统一战线队伍广大,需要步伐一致、动作协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能够承担统一指挥的重任;统一战线面对的情况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能够见微知著、鉴今知远;统一战线任务繁重、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能够领导统一战线不断取得胜利。
(二)必须把握客观规律
统一战线内涵的客观必然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党奋斗目标的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立场的客观必然性,党的目标与阶级性决定了党的健康长久发展必须要结合统战工作。毛澤东曾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4]党一经成立,就号召“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5],通过统一战线发挥团结引领作用,使党的目标转变为了一切统战对象的政治共识。其次,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组成的系列理论观点。必须采用统一战线的办法,才能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让广大群众团结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国家政权,还是构建国家制度、完善治理体系,都必须始终发挥好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三)必须契合时代主题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党根据当时客观历史条件所确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以及为实现目标所确定的依靠对象、团结对象、革命对象,是规范党的整体工作、凝聚党的全部力量、协调党的总体行动的最高准则。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通过争取、转化、凝聚等不同方式,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提供广泛力量支持。历史证明,统一战线工作的繁荣与紧密契合历史时代主题息息相关,什么时候统一战线自觉服从服务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对党的事业贡献就大,自身也能大发展;反之,贡献就小,自身也不能大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各个历史阶段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具体体现与统一战线各项具体路线、具体政策的关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与各个历史阶段党的总路线、总政策中各主要环节之间的关系。
(四)必须注重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求的,也是统一战线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统一战线所处的中国社会是复杂的,由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形成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有不同的经濟、政治等要求。同时,这些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使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构成对象等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原有的任务、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上产生新的任务、矛盾和问题。因此,对统一战线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要掌握统一战线所处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发展阶段、基本阶级构成,决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应完成的主要任务,也决定了统一战线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同时要聚焦事关统一战线全局的重点工作,善于分析形势、预测形势,有计划、有预见、有目的地做好统战工作。
(五)必须正确处理矛盾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根本变化,大量的、主要的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的性质也由过去主要是对抗性向非对抗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6]因此,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不断拓展、深度不断加深、系统性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各方面都面对着新旧体制转换、原有利益调整、意识观念更新、社会规则修订,因各自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斗争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特定群体中仍有可能长期存在甚至加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战线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难度更大、运用“团结—批评—团结”方式的要求更高,既要聚友成军、做好调动积极因素的工作,也应更加注重化敌为友、做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工作,更好地实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2015年5月18日)[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6.
[2]中共甘肃省委编.习仲勋与甘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2.
[3]习仲勋与群众路线编写组.习仲勋与群众路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2.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5.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收稿日期]2021-01-19
[作者简介]杨丽梅(1976—),女,河北辛集人,博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李涛(1994—),男,甘肃临洮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