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

2021-07-12 02:44陈锡喜吕列霞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思政课

陈锡喜 吕列霞

摘 要:习近平党史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资政育人的党史功能观、党史研究的系统思维观、生动鲜活的党史叙述观是习近平党史观的重要组成。准确把握习近平党史观的科学内涵,推动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强化思政课铸魂育人功效、促进理论内容相贯通、推进改革创新的意义重大。思政课教师要现实地把握其在融入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实践难题,以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合理优化和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党史观;思政课;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习近平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论断,体现了其善于运用唯物史观来学习党史,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党史观,对于认识党情和国情、坚定理想信念的意义重大。思政课教师应利用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推动习近平党史观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发挥好党史的育人功能,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价值引领。

一、融入前提:准确把握习近平党史观的内涵

党史观是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看法与判断。对党史持怎样看法的问题,实质是决定今后怎么做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如何学习研究党史、正确评价党史人物和事件、发扬党史精神及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等发表了系列论述,这些论述是习近平党史观的重要构成。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更是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论断,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因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其心中埋下爱党爱国的种子弥足重要。思政课教师应推动党史观融入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而准确把握习近平党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其融入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党史观,遵循“功能—研究—宣传”的逻辑,即为什么学、怎样学、如何讲。具体分析就是,以资政育人的功能指向为切入点、以科学系统的研究评价为基础、落实到党史的宣传上,即党史学习教育大众化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强化党史认同、建立党史自信、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1.党史功能观:资政育人

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历来被共产党人所珍视,自然成为习近平党史观的重要组成。党的历史中蕴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了诸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凝结了许多伟大的“中国精神”。学习党史,就要发挥其资政育人的功能,提升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能力,厚植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怀。

党史观的资政功能,就是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为党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有效方法,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风险挑战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以古鉴今、以今释古、开拓未来的功效。他曾提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2]通过学习党史、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大势,将党和国家事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既是面向未来所具有的历史态度,也是“学史明理”的现实指向。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党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其搞革命、强建设、促改革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党史观的育人功能,明确体现为:明理、增信和崇德[1]。其中,明理是基础,要想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历史,理直是前提,而理直的关键就是要明理。只有建立在明理(理直)基础上的自信(气壮)才是真正的自信。首先,“学史明理”就要理解百年党史是一部理论探索史的本质内涵,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增进思想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以及政治的认同。其次,要发挥党史的增信功能。习近平把包括研究党史在内的史学工作作为增强人们的必胜信念、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他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3]。党史中蕴含着信仰、信念、信心,学好党史必修课,学的就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最后,要做到“学史崇德”。百年党史中形成了诸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史学习就是要挖掘英雄身上所蕴含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无私无畏精神等,并以此为指引,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

2.党史研究观: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既坚持全面、整体的分析,又兼顾连续性、动态性的研究方法。习近平指出,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4],要加强系统性的研究和谋划。党史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须加强系统性研究。这也是由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所决定的。

坚持全面、整体地分析和研究党史,其本质就是用大历史观的思维方法考察历史、现实与未来,坚持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习近平在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时指出,对其研究要坚持大历史观。这就要求:首先,在分析历史和现实时要贯通古今。一是要向前延展,将其放置于世界历史的时间轴中,分析各个阶段、事件的内在关联性及演化逻辑;二是要向后拓展,将对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实践、未来的探索联系起来。其次,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宏大视野。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中审视中国的现实。例如,共产党早期与共产国际关系复杂,而共产国际曾是世界共产主义者和革命理想主义者的大本营。因而,研究党史不得不把它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去考察,不得不把它置于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去审视。

注重党史发展的连续性、动态性,坚持用历史动态发展分析法研究党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5]由此得出,历史的本质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历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都是连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关于这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阐述的“两个三十年”的论断中。即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3];其区别体现在“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如果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很难顺利推进;但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曲折和失误,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历史功绩。

既然历史发展是在动态中演进,故对于党史上的人物、事件的评判,自然应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考察。脱离具体的环境、片面评价党史、将历史碎片化,终将陷入历史虚无。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

元。”[1]

3.党史叙述观:讲好党的故事

讲故事是有效的传播策略和重要的教育方法。习近平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6]共产党人要善于讲好党的故事,利用党史的真实故事,以情化人,形成高度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讲好党的故事,其前提就是要明确党的故事有什么、怎么讲的问题。

首先,坚持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叙述方法。习近平指出,要通过“小视角”阐述“大故事”,利用细节赢得人心。党史宣传既要展示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又要立足于微观叙事,将党史故事灵活嵌入到价值导向中实现思想引领,使人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党史认同而非硬性灌输理论教条。对此,习近平本人率先垂范,在全党范围内讲述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县委书记焦裕禄、老干部张富清及“半条被子”的故事等。其重要目标就是,引导挖掘党史中“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将这些故事作为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让党史宣传的题材、内容和视角下沉,通过微观视角凸显中国精神,进而折射党的整个光辉历程。

其次,要辩证地讲好党的故事,既展示成绩,又不避讳问题。现实是多维度、立体化的。党带领人民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一些失误和曲折,对于这些失误不能绝口不提。事实上,共产党人一直注重“祛病疗伤”,勇于并善于领导自我革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7]。讲好党的故事,并不意味着要刻意回避其曲折和错误。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通过恰切的方式、客观地剖析现实问题,引导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共产党人要针对国内外民众关切且客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此外,讲好党的故事要注重精准化。国内国际受众千差万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对党的认知以及态度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故在党史宣传的内容和选题上,不能搞一个方案面向所有人的“一刀切”,要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传播内容方面下“绣花”功夫。

最后,要依靠创新讲好党的故事。习近平指出,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6]。新时代是自媒体的时代,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有效传播,已成为大势所趋。相较于传统的电台及报刊内容长而深、且固定周期传播的方式,网络平台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能将故事素材“化整为零,做到小而美、多而精”。党史宣传自然要占领这些新兴阵地,创新讲故事的方式和手段,以讲好党的故事。同时,有效地传播贯彻“内容为王”,党史宣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8]在讲述党的故事时,要采用人民听得懂、且愿意听的语言,扎根人民开展有效传播。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的、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

二、结合分析: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要以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贯彻“把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的理念,在青年学生中宣传习近平党史观这一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成果。

1.党史功能观的教学意蕴:强化思政课铸魂育人功效

党史功能观的重要指向是,强化党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这同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9]。就其本质属性和实践指向而言,党史功能观与思政课都兼具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都是以相关理论为载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教学中,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目标。

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纷繁复杂,高校已然成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10]。各类错误思潮极力拉拢大学生这一被党和国家寄予厚望的群体。尤其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假借学术的外衣,以各种手段歪曲、丑化党的历史,恶搞革命经典等。比如,近年来部分自媒体发布文章,美化“秦桧”“汪精卫”等汉奸,粉饰日本侵华史,严重混淆了大学生的党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民族记忆。

推动习近平党史观融入思政課,能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与侵蚀,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决心和信心。

其一,增强学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运用科学的系统思维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了党的历史,强调坚持以“两个决议”和党中央的相关精神为准则,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客观评价党史及其人物和事件[1]。以此种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促使其在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演进逻辑的基础上,增强对党史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力、鉴别力,具备透过历史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而这也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党史认同,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别力,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其二,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百年党史是自党诞生以来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探索史、不懈奋斗史和自身建设史。青年学生只有心怀敬仰之情去学习这段历史,才能发挥历史的“教科书”作用,从中感悟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领会中国共产党何以“能”、马克思主义何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好”[6]。如此,他们才能精准把握新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11]。

2.党史研究观的理论意蕴: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贯通

党史研究观的重要指向是,强化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同思政课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其契合点在于,党史学习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互为表里、相互贯通。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促使其在知识的传授、思想的灌输及价值引领方面整体发力。

当前高校思政课对党史的学习教育,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均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党史的学习教育缺乏系统性。党史的知识理论分散在各门课程中,呈现出碎片化和显性不足的问题,相较于习近平提出的党史学习是“必修课”“必须修好的课”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审视现阶段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内容方面存在横向贯通不足的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成果的教学,分散于各门思政课程中,难以系统化。

推动党史研究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以党史学习的整体性为导向,促使其在优化教学内容的供给,以及促进教学内容相贯通方面不断强化。思政课内容的供给,集中体现于统编的教材当中。目前高校思政课通用教材由中央组织“马工程”专家组编写,其权威性无可置疑,但不等于没有完善的空间,其生动性不足、对社会的热点、理论的难点及学生的疑点和关注点解释不足,就是现有教材的弊端。这点可以通过编写配套的教辅用书,以及转化为教学体系来完善,而坚持党史学习的整体性要求可以作为重要抓手。

其一,高校可适当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地方的党史文化资源,统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期待,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辅导用书,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当前,思政课教材缺乏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及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各科教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条主义话语,以及对其理论作标签化、空泛化的阐释等现象。以集中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为例,“毛概”课侧重讲授理论概念,“纲要”课侧重从历史发展的进程阐述史实,史论结合理念贯彻不足,且“问题”与“主义”相脱节。这致使学生很难单纯通过教材系统掌握党史的知识理论,自然也难以廓清思想认识中的迷雾。推动地方党史文化资源融入教辅用书中,可为党史的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素材,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使得党史学习不仅有“史”和“论”,更有鲜活生动的历史实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例证的素材和论证支撑。

其二,教师要在遵循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找寻与党史的内在关联性,优化整合教学体系,将党史内容有效、合理地植入到各科的教学体系中,使党史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实质系统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即以党史学习的系统性要求为突破口,在不改变既定课程结构的前提下,探索将党史内容贯穿于各门思政课之中的有效路径,促进各门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整体发力。

具体分析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不应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去分析马克思主义,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的学习。促使学生领悟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传播并运用到中国实际中的前因后果。“毛概”课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来龙去脉。“纲要”课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中的“四个选择”等问题进行深度阐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三观”的培育,教育学生要守住理想信念阵地,引导其爱国爱党,形成高度的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

3.党史叙述观的方法论意蕴: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党史叙述观的核心思想为,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辅之以有效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把党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这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维逻辑具有同构性,即教师要着力在“怎么讲”的问题上下功夫,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2],引导学生实现理论、思想和政治的认同。

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内容支撑,其自身的真理性毋庸置疑。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却存在单纯灌输理论概念、理论与实践脱节、题材空泛、干巴巴的讲述等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理论魅力,空洞的理论说教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使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推动党史叙述观融入思政课,使教师遵循党史宣传“讲故事”的方法论原则,利于提升思政课的理论穿透力,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首先,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即要贯彻党史研究的“展宏大”与“微叙事”相结合的方法论。思政课的“展宏大”,其主要表现在于,坚持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大上”站位,从政治角度阐述理论观点。但仅有政治宣讲是匮乏的,还应注重从学理上阐释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以固本强基。这要求教師要在内容和教法上下功夫,即遵循理论→思想→

政治的逻辑,以理论为切入、以思想为提升、以政治为落实[13]。思政课的“微叙事”,其主要表现在于,优化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运用实践素材支撑理论的科学性。例如,党史中就蕴含着诸多铸魂育人的红色文化资源。它契合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将其融入到思政课中,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载体,可为枯燥的理论注入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外界对思政课的质疑,利于实现思想疏通。即针对学生的思想误区, 把“思政课该怎么看”的道理讲明白、说透彻,有针对性地打通学生理解、认同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思政课要增强其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贯彻“讲故事”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3],思政课教师要讲好党的故事,通过“以事论理”达到理论深入浅出的效果。那如何讲故事、讲好故事?

其一,要坚持辩证地讲。唯物辩证法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方法论。思政课的讲授要遵循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即理论首先要面向现实、要针对现实问题给予合理有效的解释,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建设和创新。与此同时,思政课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正确的党史评价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判党史上的事件以及人物,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沼泽。

其二,要创新将理论熔铸于故事之中的教学方法。习近平曾把思政工作比喻为盐,并指出,好的思政工作应该是像盐,但不能光吃盐,要把盐融入食物中自然吸收。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探索和创新思政课的“融盐”技巧,将党史的鲜活故事熔铸于深奥的理论之中,通过讲故事浸润正确党史观与家国情怀;把党史的知识、理论和思想,转化为学生熟知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打破理论与受众、传播与需求的隔阂,在讲好党的故事中上好思政课。

其三,要在贯彻党史“讲故事”的方法论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把党的故事讲出去,着力破解当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也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重要议题。百年党史中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提供了有效支撐。思政课要立足于其功能指向,把“讲好党的故事”作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国家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根据时代新人的特点及其使命,充分挖掘党的故事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底蕴。通过“讲好党的故事”,做到以事明理、以情动人,在强化党史认同中传递出党史的价值、发出中国的声音。

三、如何融入: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现实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实践难题,特别是要突出思政课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着眼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

1.教学原则: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习近平在“3·18”讲话中提出,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12]的实践要求。其党史观融入思政课,自然要遵循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所谓建设性,即是以政治性原则为先导,坚持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有效传播习近平党史观这一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具体分析为:

其一,要处理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关系。习近平党史观作为党和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和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政治性的学习和宣传。其中思政课就承担着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和阐释习近平党史观的重要职责。但在思政课堂中,仅体现习近平党史观的政治性是不够的,还要将其学理性贯穿其中。即一方面要把习近平

党史观的政治性要求通过党史理论知识来表达和阐述,避免单纯政治说教,注重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把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统一落实于政治性的目的。因为政治性不仅是对思政课课程性质的判断,也是对习近平党史观的性质界定。

其二,要处理好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如上所述,习近平党史观是其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党史所形成的相关原则、观点和方法。就其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对于党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评判标准,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但其包含着关于党史的诸多论述,又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思政课要教会学生掌握其中的党史理论,用思想和理论的真理性来感召学生,引导其增进价值认同。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习近平提出,思政课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2]由此推断,思政课要运用其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引领学生,强化青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

所谓批判性,即是用习近平党史观批判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各类错误的社会思潮,着力强化学生对社会上呈现的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的鉴别力、批判力及斗争力。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不良的社会思潮,以及良莠不齐的错误观点时,要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亮剑”,踊跃地批判各类错误的社会思潮,在批判和斗争中增强建设性,强化批判的底气和自信,进而在坚持“破立并举”中有效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2.重点突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历史思维的培养。他反复强调,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会受用终身。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14]。习近平党史观就体现了其分析问题的独特历史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育学生学习党史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一,要把“史论结合分析法”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客观事实,我们研究历史是要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找寻依据和支撑的。习近平党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建立在占有大量的、充分的党史资料基础上的。他始终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详细地占有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大历史观的视野和系统观念,作出对党的历史、党史人物、党史事件的实事求是评价,把党的历史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思政课教师在讲解

习近平论党的历史的观点、结论时,都要以原始的资料去佐证,应当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15],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显然,这也是习近平研究党史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旨。

其二,要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教学指向。党史研究具有借鉴和教育的功能,这实质上就暗含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实践逻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领悟,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16]。习近平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7]。教师要教会学生处理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使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把握当下和指向未来。

3.教法优化: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需遵循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党史的生动素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习近平党史观入脑入心。

其一,善用“大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盘活党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即指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8]。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2]。小课堂要讲解好党史观与思政课间的逻辑承接联系,让学生对其理论要义形成基本认识。大课堂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领悟革命精神背后的科学内涵,将严肃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前往红色根据地参观和调研。他在带领政治局的同志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强调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

园[3]。新时代要赓续中国精神,就要盘活红色资源,要在系统梳理党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等方式延续党史的文物、文字的教育生命,使其教育意义历久弥新。

其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党史学习的场域、创新思政课的教法。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党史学习的热点、理论的难点以及学生的疑点和关注点及时的呈现,可有效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思政课要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时效性强、便于接收、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强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教学内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批新的教育平台,教师要着力探索将理论熔铸于新媒体平台的现场教学方法。以近期《人民日报》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为例,以短视频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党史百年的生动历程,是网络思政课的生动呈现。当前,高校思政课要着力推动网络教学成为继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之后的有效补充,发挥线上线下的集成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1,25,24.

[2]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论习近平主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02(1).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1,108,3,31,184.

[4]加强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N].人民日报,2020-12-26(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4,151,155.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89.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19.

[9]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10]陈锡喜,董玥.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7):98.

[11]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5.

[1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3]陈锡喜,张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66.

[14]赵凡.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N].光明日报,2019-07-10(6).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1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5(1).

[17]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8]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JHQ001)]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