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列醇+格列吡嗪治疗T2DM患者的有效性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2021-07-12 09:04:58薛丰田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格列吡嗪米格

薛丰田,李 芳

(1.郑州颐和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7;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7)

T2DM是糖尿病主要类型,占到90%以上,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需终身服药方能降低血糖,使其维持正常值,减少因高血糖导致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格列吡嗪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属于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对单独饮食无法控制血糖者有显著作用[2]。但单药应用降糖效果整体欠佳,联合用药是研究热点。有研究[3]发现,糖尿病患者最先出现的是餐后血糖升高,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减少葡萄糖的摄入及吸收,能减少餐后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米格列醇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关于米格列醇联合格列吡嗪对T2DM的作用缺乏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将12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米格列醇联合格列吡嗪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符合相关标准。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T2DM患者120例,按抽签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5~73岁,平均(56.85±5.35)岁;病程1~16年,平均(8.68±1.25)年;体质量指数(BMI)20~31 kg/m2,平均(23.89±1.04)kg/m2。观察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5~72岁,平均(57.15±5.41)岁;病程1~16年,平均(9.02±1.21)年;BMI 20~32 kg/m2,平均(24.02±1.05)kg/m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4];(2)无研究药物过敏史;(3)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2)急慢性感染者;(3)伴糖尿病并发症者;(4)凝血异常、研究药物过敏史者;(5)研究中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格列吡嗪(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995,2.5 mg/片)治疗,口服,每次1片,每天3次;观察组采用米格列醇联合格列吡嗪治疗,格列吡嗪同对照组,米格列醇(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504),即三餐前立刻吞服;或与第一口主食共同咀嚼,每次50 mg,每天3次。两组用药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疗效标准[5],参照相关文献评价,显效:空腹血糖(FBG)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或降低至7.2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2hPBG)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或降低至8.3 mmol/L以下;有效:FBG较治疗前下降10%~29%,或低于8.3 mmol/L,2hPBG下降10%~29%;无效:FBG、2hPBG降低不足有效标准;(2)对比两组血糖水平,即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检测,指标有FBG、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3)对比两组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 5(SFRP5)、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4)对比两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疗效标准 观察组总有效占比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标准(n,%)

2.2 对比两组血糖水平 治疗前:两组FBG、2hPB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PBG及HbA1C水平低于治疗前,其中以观察组降低最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

2.3 对比两组SFRP5、GMP-140水平 治疗前:两组SFRP5、GMP-140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SFRP5水平高于治疗前,GMP-140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SFRP5水平高于对照组,GMP-140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SFRP5、GMP-140水平

2.4 对比两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期间未发生血尿、肝肾异常,观察组1例低血糖,1例头晕,发生率3.33%;对照组2例低血糖,1例头晕,1例头痛,发生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P=0.67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糖饮食的大量摄入,使T2DM患病率逐年增加,主要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功能受损,造成血糖升高。格列吡嗪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属于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通过作用于葡萄糖转运子途径,增强葡萄糖摄取能力;同时影响葡萄糖的产生、转运及利用途径,发挥显著的降糖作用;此外能增加胰岛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起到降糖作用[6]。采用格列吡嗪治疗,对单独饮食无法控制血糖者有显著作用。但单药降糖效果整体欠佳,联合用药成为研究重点。近年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有显著作用。由于人们进食淀粉、蔗糖时,小肠无法直接吸收两种营养成分,需通过小肠绒毛上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等作用,转化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成分,方能被人体吸收。因此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维持平稳的血糖曲线,降低血糖水平。米格列醇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降低小肠上段部位的α-糖苷酶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途径,降低单个葡萄糖数量;同时增强小肠中下段部位的α-糖苷酶活性,促使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个葡萄糖,以此是维持血糖在平稳的水平,以此对降低餐后血糖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7]。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占比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治疗后FBG、2hPBG及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米格列醇联合格列吡嗪治疗T2DM,能提高临床效果,降低血糖水平。可能是采用格列吡嗪降低血糖水平,结合米格列醇减少人体葡萄糖的吸收量,抑制海藻糖酶、蔗糖酶及乳糖酶等作用,以此减少血糖波动,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血清SFRP5与胰岛素抵抗、T2DM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者,SFRP5基因表达被抑制,而通过升高SFRP5表达,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通常胰岛素结合人体血小板内胰岛素受,降低血小板对花生四烯酸的反应,阻断血小板活性。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SFRP5水平高于对照组,GMP-14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对照组发生率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米格列醇联合格列吡嗪能够改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米格列醇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获得理想效果,血糖控制明显,胰岛素抵抗改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格列吡嗪米格
“空战悍将”米格-21
米格-25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
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中国酿造(2015年4期)2015-01-26 22:50:40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火炸药学报(2014年1期)2014-03-20 13:17:22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
两个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性能